太原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356418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2.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原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太原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太原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太原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太原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原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原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太原市-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语文试卷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分,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1-3题。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刘海峰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书院与科举是两个相称独特的方面。书院与科举互相联系又互有区别。书院是有形的,科举是无形的;书院给人的印象多是建筑,科举给人的印象多是制度。书院也有无形的制度,但不是最重要的特性;科举也有有形的考场,但至今多已灰飞烟灭。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书院。中唐后来,有许多准备报考进士科的士子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便由习进士业的士人读书山林之风尚演进而来。过去多数学者都觉得书院与科举的关系是疏离的,或者说书院具

2、有反科举的老式,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己逐渐变化了这一见解。作为儒家文明的产物,书院是宋明理学的策源地和大本营。理学作为宋后来儒家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十分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书院生存的科举时代,士人反对科举只能居于修身齐家的层次,很难达致治国境界,更遑论实现平天下的抱负。大多数书院教育家也是深明此理的,因此她们本人积极争取应举入仕,并且不反对书院学生应举入仕,重要是劝导学生要学问、举业并重。正如最出名的书院教育家朱熹所说的:“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亦不免应举。”反对科举在当时既不合时宜,也不现实。如果可以应举入仕,具有了更高的出名度和地位之后,往往反而可以获得更好的宣传

3、自己学说的机会和条件。朱熹、陆九渊、湛若水、王守仁等书院大师都是考上进士之后,才有较好的学术和政治资本建立或修复书院,进行讲学布道。因此,书院治学与应举入仕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19世纪西学东渐后来,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许多老式的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都逃脱不了被彻底否认的命运。康有为不仅在198年6月日奏过请废八股试帖楷法改试策论折,并且在该年月3日也上过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指出国内各直省及府州县均有书院,可惜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等无用之学,祈求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光绪皇帝不久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所谓书院改制,其实就是废止书院制度,教育的重心从中学转轨

4、为西学。书院改制、科举停废,笔者觉得都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成果。书院与科举被废止的时代,事实上是老式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的时代。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许多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老式事物都逃脱不了被裁减的命运,例如,冷兵器被枪炮所取代、帆船被汽船所取代、国子监被大学堂所取代,等等。今天我们在看待骑兵、刀箭、帆船、园子监、书院、科举等东西和事物的时候,应当历史地看其价值与作用。923年,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一文中觉得,书院的长处,“没有专家的管理,但为精神往来,自由研究”,“课程简而研讨周,可以优游暇豫,玩索有得”。她兼采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其教学和研究措施,对今

5、天的教育改革仍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摘编自刘海峰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对的的一项是A书院与科举各有特色、互有区别但又互相联系,在中国古代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中唐后来,某些读书人为了参与科举以求仕进,隐居山林,潜心读书,书院也由此应运而生。C时代和现实鼓励读书人参与科举考试,如果孔子生活在那个时候,也很难不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D.科举选拔只满足个体修身齐家的愿望,对于治理国家和平定天下的宏愿则难以通过科举实现,因而遭到士人的反对。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朱熹等人考上进士之后,有了更高的出名度和地位,以此为资本在书院讲学

6、布道,体现了书院与应举统一的一面。B.书院治学强调学问,应举入仕强调举业,过去大多数学者觉得两者有对立的一面,但这一见解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变化。C康有为先后呈上两道奏折,分别针对科举考试和书院提出改革,可以反映出两者在中国古代互相交错、“难兄难弟”的关系。D.书院和科举的发展与儒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1世纪西学东渐,在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中,它们均趋于衰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科举时代,书院中的读书人为了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而参与科举的行为,是抱负和现实的折中。B我们应当历史地看待老式事物的价值与作用,即将其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中,看到其不再具故意义而难免趋

7、于消灭的趋势。C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过去对书院的诸多见解是不全面的,当下的教育可以从书院的教学中汲取有益经验。.毛泽东兼取书院与学校之长,创立湖南自修大学,以期学生能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展开研讨,最后有所收获。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毕47题。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好学,年十六,将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业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曰“三俊”。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

8、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家乡,然奈何去父母乎?”遂画希亮像祠焉。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平,大猾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希亮移捕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数上章请老,不允,移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官民皆便。于阗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况此小国

9、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使者至,罗拜庭下,希亮命坐两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节选自宋史注释:于阗,古代西域王国,中国唐代安西都护府安西四镇之一。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对的的一项是(分)A.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B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C.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

10、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D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A.幼孤指小时候爸爸去世,“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丧父。.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扑地”指富庶人家众多。C立生祠是古代民俗,百姓为活着的官员立祠奉祀,借此体现对官员的感谢与崇拜之情。D.请老,指古代官吏祈求退休,表达此意的词语尚有“致仕”“乞骸骨”“移病”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对的的一项是(3分)A.陈希亮为人宽容大度。她十六岁准备拜

11、师求学时,哥哥故意刁难,她并没有因此记恨,而是在学业完毕后教导哥哥的孩子求学。B陈希亮敢于声张正义。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恶霸,被殴打几乎丧命,官员们都不敢过问,而希亮不畏强暴,终将恶霸流放并惩办了官吏。C陈希亮勇敢承当责任。她在凤翔做官时,发生饥荒,她坚决拿出十二万石粮食借给百姓,积极承当了擅自动用官粮的罪责。陈希亮真诚善待朋友。朋友宋辅去世,陈希亮照顾朋友年迈的妈妈并为其送终,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宋辅之子。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元事虚实不可知,使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2)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二)古代诗歌阅读(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毕-9题。李处士故居王建露浓烟重草萋萋,树映阑干柳拂堤。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芳筵想像情难尽,故榭荒芜路欲迷。风景宛然人自改,却经门外马频嘶。【注】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8.“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有莺啼”是如何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9诗的颈联体现了诗人如何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分)(三)名篇名句默写(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桃花源记中“,”描绘出一幅老人孩子共享和谐的美好画卷。(2)在师说中韩愈以反问的形式体现了无论对方年长年少,只要懂得道理,都值得向她学习的句子是:“,?”(

13、3)蜀遭难中“,”写出瀑布飞泻、水石相激、山沟轰鸣的惊险场面,刻画了蜀道之难。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1)(4)题。(25分)“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宋凤英18年新年的第一天,法国巴黎诞生了一种男婴。这个名叫皮埃尔德,顾拜旦的小男孩,在成年之后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由于就是她,开办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顾拜旦是家中最小的一种孩子,从少年时代起就对体育有广泛的爱好,爱慕拳击、划船、击剑和骑马等运动。入学后,她很敬佩博学多才的修辞学教师卡龙神甫,因此对文史课程有浓厚的爱好,并饶有兴味地涉猎了古希腊的灿烂文化。在11岁生日那天,顾拜旦一口气读完了都德的故事。当她读到那个沦陷区

14、的教师在上完最后一堂法语课,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时,不禁泪流满面。对战争的痛恨、逃亡的悲苦,让少年顾拜旦暗下决心,迟早有一天要让祖国复兴,但并不是通过战争的手段。中学毕业后,顾拜旦先进入法国出名的圣西尔军校就读。不久,她参军校退学,进入巴黎政治学院。此时,整个法国仍然笼罩在战败的阴影中。法国正积蓄多种力量,伺机对德国复仇。她但愿古代奥运会的“神圣体战”老式能在复活的奥运会上得到传承,以激发人们的和平意愿,壮大世界的和平力量。对于古希腊奥运会,顾拜旦布满憧憬之情。特别是古希腊人在奥运会开始前,火炬手一边高举火炬奔跑、一边高呼“停止战争,去参与奥运会”。顾拜旦感到,要让法国复兴,就应当走

15、体育强国的道路,“用体育唤醒法国”。不久,顾拜旦又前去英国留学,潜心研究了英国教育史,撰写过有关18世纪英国小朋友教育家汤姆士阿诺特教育思想的学术论文。阿诺特有一句名言:“运动是青年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这句名言在顾拜旦的心灵中,诱发起致力于体育教育的火花。当时,她还考察了英国教育和体育的现状,对那里学校的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和常常性的郊游十分赞赏,但愿在法国各学校中也能设立体育课,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和刻苦锻炼、强健体魄的精神。那时,她对法国在0年的普法战争中败北深感痛心,但愿通过改革教育,增强民众体质,来振兴法国。85年至18年间,在欧洲考古工作者们的努力下,奥林匹亚的古代奥运会遗迹不断被挖掘出来了,并且每年都迅速地发布挖掘的成果。因此,顾拜旦同其她某些对奥林匹亚感爱好的人士同样,都能及时、具体地倾听到发布的状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