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1.过万重山漫想—CDBW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4355016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2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11.过万重山漫想—CDBW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教案:11.过万重山漫想—CDBW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教案:11.过万重山漫想—CDBW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教案:11.过万重山漫想—CDBW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教案:11.过万重山漫想—CDBW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11.过万重山漫想—CDBW》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11.过万重山漫想—CDBW(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教案:11.过万重山漫想CDBW教 案课 堂 教 学 安 排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授课章节名 称第三单元 十一、过万重山漫想授课课时2课时授课形式讲授新课教学资源语文教材、教学参考;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理清本文“现实远古未来现实”的写作思路。能力目标:1、能筛选出抒情和议论的语句,领悟作者的情感,分析文章主旨。2、学习用联想、想象拓宽写作思路,活

2、跃思维,培养创造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教学重点1、理清本文现实远古未来现实的写作思路。2、筛选出抒情和议论的语句,领悟作者的情感,分析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欣赏本文纵横古今的气韵之美,学习文中讴歌的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问答法、多媒体展示法课外作业1、 生字词注音、解释2、 课后练习3、43、 练习册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学过程(含师生活 动)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含师生活动)第一、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有

3、人说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而三峡就是这条长廊中的一朵奇葩。自古以来,它就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留下了不少关于三峡的文字,其中就有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师生齐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官后又被调回京城时的愉快心情的写照。那么,现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刘征同志在经过三峡后,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文字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万重山”:船穿行于三峡时经过的崇山峻岭,即三峡,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随意的,不受约束的畅想。“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过万重山漫想”就是作者

4、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学习本文,主要是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学生记录三、作者背景简介(一)作者简介刘征,本名刘国正。1926年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会长。【师生活动】学生勾画注释(二)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上刚刚启动,许多领域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进取,可以说中国当时正如一条在奔涌大江中急速行驶的大船。它是驶向往古,还是奔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驶入仙界,不但是作者,当时的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存有这个疑问,可以说本文作者在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了一次探索和思考,

5、然后怀着严肃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写下了这篇文章。所以这篇文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四、初读感知1、听课文录音【师生活动】学生听录音,标注读音2、生字词正音夔门(ku) 耸峙(zh) 欹侧(q) 无恙(yng) 篙工(go) 抟(tun) 坼(ch) 燧(su ) 翎(lng) 端倪(n) 啃噬(sh) 追溯(s)3、理清思路: 思考: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文章,完成两个任务: (1)找出写作者游踪(“过”)的句子。 (2)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 【明确】(1) 船出夔门(漫想起点)凭舷眺望(船行峡中)船过三峡(漫想终点)(2)A“头脑里一无所有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6、(思维起点) B“我的思绪,如同延展开去” (思维展开) C“再想下去”(思维延伸) D“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思维拓展) E“千百年后,假如”(思维深化) F“船已经穿过三峡”(思维终点)【师生活动】学生在课文中勾画相应语句,做简要记录4、问题:作者漫想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时间、工具、所听、所想;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个”,千百年后的人们对我们的精神的崇敬。【师生活动】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完成课文结构表,学生记录5、小结:从全文看,本文思路扣住“过万重山漫想”,以夔门为起点,由三峡的齐险展开想象,先想到“第一个过三峡的是谁”,围绕第一个过三峡展开

7、,想到“他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工具”以及他启程是的所听、所想;接着“思想向着更遥远空间和时间飞去”,想到历史上无数第一个,再接着时间往未来推移,想到千百年后人们也将崇敬我们的精神;最后以船过三峡为终点,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 6、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2):写第一次面对神奇而险峻的三峡奇景。第二部分(3-10):“漫想”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第三部分(11-14):联想到无数个“第一个”及人类发展前景的历史。第四部分(15-16):描绘穿过万重山后的景象,书写喜悦之情。【师生活动】投影展示,学生记录五、研读分析 (一)研析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明确】“小时候”

8、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可贵。2、 问题:船出了夔门门,作者看到了什么奇景?【明确】空间变小,江流湍急,高山耸峙,太阳充满神奇的色彩。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总结【补充资料】长江三峡(图):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瞿塘峡:又称夔峡,全长8公里。为长江三峡第一峡,景色特点:雄伟壮丽。巫 峡:为长江三峡第二峡,峡长45公里,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像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西陵峡:是长江三

9、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特点是滩多水急。3、学生齐声朗读写景部分(第2段),想象体会这雄、奇、险的万重山。小结:“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耸峙云霄”的和“横枕江面”的是远景;“迎面扑来”的和“转瞬即逝”的是近景。写山之近景也是侧面写江流的狂暴、湍急。“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是写具有神奇色彩的阳光,也是写高山耸峙。作者抓住了景物特色,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二)研析第二部分1、一学生朗读第3-4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明确】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起出来。分析:面

10、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着急写景。“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我的思绪延展开去”,这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2、齐读第5段,思考各句的关系是什么?【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首创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1段)。最后一句承上启下,是“漫想”思路的展开。3、 阅读6-10段,思考问题A问题:作者想象这第一个人是什么时候过三峡的,他会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难和阻力?又是如何面对的?【明确】时间 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

11、些” 困难 (1)物质方面(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2)精神(舆论)方面“他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 (3)知识方面“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师生活动】学生思考、总结,教师点拨B问题:详写南宋画家夏圭巴船下峡图中的船,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篱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船舷鼓侧,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用反衬手法,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这绘画史上的资料不仅使本段文采鲜明,

12、而且也显示了作者多方面的学识。C找出第8段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明确】“再想下去”。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其中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乐观的精神,表现了开拓者的勇气和胆识,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D问题:第9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第9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师生活动】教师板书,学生记录关键字词E第10段共出现四次“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段,其他同学思考两个问题: (1)“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的是什么? (2)他为什么“不知道,也没有想”? 【明确】(1)前路有多长、多险以及自己的遭遇,讴歌了他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2)“不知道”是因为先民对自然的认识还极其有限,“也没有想”就是“不去想”,表现了他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大无畏精神。【师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文思考,教师点拨4、小结: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