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导论整理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434994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护理学导论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护理学导论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护理学导论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护理学导论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护理学导论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护理学导论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护理学导论整理(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护理学导论复习题1. 护理学概念、任务、研究范畴(1)护理学概念: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科学。(2)护理学任务: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3)护理学研究范畴:护理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服务对象不仅包括病人,也包括健康人。2. 南丁格尔对护理学的贡献(1)为护理向正规的科学化方向发展提供了基础(2)著书立说,阐述其基本护理思想(3)致力于创办护士学校(4)创立了一整套护理制度(5)其他方面:强调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护理观念,要求平等对待每位病人,部分信仰,种族,贫富,给病人平等的护

2、理;注重了护士的训练及资历要求等3.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阶段及特点(1)现代护理学的发展阶段:以人的健康为中心阶段。(2)特点:护理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独立的应用学科。4. 各种护理工作方式的特点(1)临床护理(2)社区护理(3)护理教育(4)护理管理(5)护理科研5. 护士应具有的专业素质(1) 道德与法律素养要求基于自律的专业伦理意识以及人文关怀基于责任的法律意识(2) 专业知识及能力要求基于护理服务需要的知识体系及精湛技术基于审美意识的个人修养基于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修养基于共同目标的团队合作能力基于发展的科研及终身学习能力(3) 身心健康要求基于专业需要的身体健康基于专业特点的

3、心理健康6.护士的角色护理者决策者计划者沟通者管理者及协调者健康促进者教育者及咨询者代言人及保护者研究者及著作者权威者7.健康、疾病、整体护理、健康促进概念(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疾病: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的内外因素作用下而引起的一定部位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病理过程,是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从护理的角度讲,疾病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受损的综合表现,是无数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作用的复杂结果。(3)整体护理:(4)健康促进:8.护理学的四个基本概念(1)人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方面的失调都

4、会对整体造成影响;人是一个开放系统,他既能影响环境又受环境的影响;人作为一个生物体,在不同的生理阶段具有不同的基本需要;人对自身的健康有不同的追求方式。(2)健康世界卫生组织1948年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是一种状态,人的健康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相对的,因人而异。健康的观念受很多因素的影响。(3)环境人的环境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人的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护理工作就应该帮助人们适应环境。提高适应能力以恢复和促进健康(4)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是在科学指导下一种帮助人的活动,护理程

5、序是护理工作的基本方法。9.影响健康的因素(1)生物因素 (2)心理因素 (3)环境因素 (4)行为与生活方式 (5)卫生保健服务体系10.现代护士的角色(1)护理者(2)决策者(3)计划者(4)沟通者(5)管理者及协调者 (6)促进康复者(7)教育者及咨询(8)代言人及保护者(9)研究者及著作者(10)权威者11.病人的角色与义务12.常见的角色适应问题(1)角色行为突出:指病人角色与其承担的其他社会角色发生冲突。(2)角色行为强化:指病人安于病人角色,对自我能力产生怀疑,对家庭和社会依赖性增强。尤其是病情好转时,产生退缩和依赖心理,害怕出院后病情加重或复发,对承担常态社会角色的责任感到恐惧

6、不安。(3)角色行为缺知:指病人没有进入病人角色,不承认自己是病人,这是“否认”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4)角色行为减退:指病人已经适应了病人角色,但由于某种原因,又重新承担起原先扮演的其他角色,病人角色退回从属地位。(5)角色行为异常:指病人虽然知道自己患病,但难以承受患病、残障或不治之症的挫折,感到悲观、厌倦或绝望,甚至产生拒绝治疗、攻击或自杀等行为表现。13.护患关系的基本类型、发展过程(1)基本类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2)发展过程:观察熟悉期,合作信任期,终止评价期14.怎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1)提高业务水平,维护双方权益 (2)注重人文关怀,尊重病人意愿 (3)

7、主动沟通交流,鼓励共同决策 (4)强调安全文化,避免责任冲突 (5)讲究职业修养,克服交往阻抗15.系统、开放系统、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的概念、系统的基本属性(1)系统: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2)开放系统:指与周围环境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如人体系统,医院系统(3)系统思维:全面地观察事物,而不是局部地看问题联系地观察事物,而不是孤立地看问题立体地观察事物,而不是平面地看问题发展地观察事物,而不是静止地看问题灵活地观察事物,而不是机械地看问题(4)系统方法的概念:(5)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 2相关性层次性动态性主体性 预决性:16

8、.系统思维的特点、7个步骤。(1)系统思维的特点:(2)7个步骤: 提出问题确定目标获取信息设计方案决策实施计划反馈17.(1)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看人,人具有哪些特点? 人是一个自然的系统人是一个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系统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人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系统人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系统(2)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看护理,护理具有哪些特点? 护理系统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护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护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护理系统是一个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系统18.系统理论的基本原则及应用 (1)基本原则:整体性原则优化原则模型化原则相似性原则简化原则客观性原则(2)应用: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看人a人是一

9、个自然的系统b人是一个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系统c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d人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系统e人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系统用系统理论的观点看护理a护理系统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b护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c护理系统是一个动态的系统d护理系统是一个具有决策与反馈功能的系统19.需要的概念,分类,特征(1)概念:是有机体,个体,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应,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2)分类: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情绪需要智能需要精神需要(3)特征:动力性与无限性共同性与独特性整体关联性社会历史制约性20.马斯洛基本需要层次论的主要内容,各层次需

10、要之间的关系(1)主要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2)关系:需要的满足过程逐渐上升各种需要需满足的紧迫性不同各层次需要相互依赖,可重叠出现各种需要的层次顺序并非固定不变需要的层次越高,其满足的方式和程度的个体差异性越大基本需要满足的程度与健康密切相关21.基本需要层次论对护理实践的意义(1)识别病人未满足的需要(2)识别病人需要的轻重缓急,确定护理计划的优先次序(3)领悟和理解病人的行为和情感(4)预测病人即将出现或尚未表达出的需要22.(1)生长:指由于细胞增殖而产生的生理方面的改变。(2)发展:泛指事物的增长变化和进步人的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期

11、随年龄增长以及与环境间的互动而产生的持续多样复杂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变化过程。(3)发展任务:是个体在生命的各特定时期出现的并依据社会规范需要完成的任务或实现的发展目标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4)成熟:广义的成熟包括心里社会的发展,狭义生理上的生长发育。(5)社会化:是指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6)关键期:个体成长中的某一阶段一些行为的过的发展最快的某个特定时期。23.生长与发展的基本特征(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5)普遍性与特殊性24.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1)意识层次: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

12、个层次,并将其形象地比喻为漂浮在大海上的一做冰山。(2)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再对人心理活动分析的基础上,认为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3)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经历五个可重叠的阶段,每个阶段的“原欲”会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如果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出现固结,既人格发展出现停滞,可能产生人格障碍或心理问题,并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前三期是人格发展的最关键时期。25.意识层次分为几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1)意识:指个体能够直接感知到的或语言有关的、人们当前能够注意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是心理活动中与现实联系的部分,如感知觉、情绪、意

13、和思维等,被形容为海平面以上的冰山之巅部分。(2)潜意识:指个体能够直接感知到心理活动部分,这部分的内容通常为不被外部现实和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潜意识虽然不被意识所知觉,但它是整个心理活动中的原动力,被形容为海平面以下的冰山部分。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3)前意识:又称为无意识,是指个体无法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介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主要包括目前未被注意到或不在意识之中,但通过自己集中注意或经过他人的提醒又能被带到意识区域的心理活动,被形容为介于海平面上下部分,随着波浪的起伏时隐时现。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是人的基本心理结构,

14、在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各有其功能。如果潜意识中的各种欲望和观念不能被允许进入到意识中,就会以各种变相的方式出现,导致个体产生焦虑乃至心理障碍的症结,心理、行为或躯体的各种病态都被认为与此有关。26.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1)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部分,有先天的本能与原始的欲望组成,是心理能量的基本源泉,其中性本能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遵循快乐原则,寻找满足基本的生物要求,是人类非理性心理活动的部分。本我的基本需求包括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是个体求生活的内在力量;死的本能是攻击和破坏的原始欲望及冲动。 (2)自我:是人格中理智而符合现实的部分,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小部分存在于潜意识中。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调节外界与本我的关系,用社会所允许的行动满足本我的需求,从而使人的行为适应社会和环境。自我的发展及其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是个体为了合乎实际以适应社会所形成的人格部分。 (3)超我:是人格系统中构成良知与道德价值观的部分,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包括“自我理性”和“良心”。超我来自自我,又超越自我,是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