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头放样方法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34271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弯头放样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弯头放样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弯头放样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弯头放样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弯头放样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弯头放样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弯头放样方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多种等径圆管任意角度多节弯头放样下料说明1、本构件为多节等径圆管弯头,弯头的角度和节 数在一定范围内可任意调整,且弯头的两端还可加长直 管长度。2、示意图中d为圆管内径,a为弯头角度,R为弯头 中线转角半径,L11、L2分别为两端节加长的长度,b为 板材厚度。要求180 = a0, d、b0,R=d,若管道地 方狭窄,允许d *d,但管道阻力会增加。以上数据由 操作者确定后输入。3、弯头须分成t节下料,t的数值以实际的节数输 入,计算时则以两端按半节计算,中间按一节计算,即 每节的转弯角度为a/(t-1)。t必须为整数,要求 3=t=30, t的数值越大,弯头就越顺畅,但工作量及 费用增加,

2、一般取15=a/( t-1)0,px、 py可取任意实数。3、px、py的数值要根据以矩形中心为o点,两垂直中心线 所构成的直角坐标系来确定正负。圆心在o点的右方时px为正 值,在左方时px为负值,圆心2在o点的上方时py为正值,在o点 的下方时py为负值,与o点重合则为0。px、py须特别注意其正 负值,如输入错误,可能会导致不能正确画出展开图。4、圆口周长须n等分来计算各素线的实长,n的数值必须是4的整倍数,由操作者根据直径及精 度要求确定后输入,n的数值越大,展开图的精度越高,但画展开图的工作量相应增加。用人工画 线一般取n=1636已可比较准确下料,用数控切割机下料或是刻绘机按1:1画

3、样板,n值可取大一些。5、展开图采用三角形法放样下料,即把整个展开图分成若干个三角形进行计算放样。所输出 数据已作板厚处理,可直接根据数据在板材上下料,具体可参照展开示意图按如下方法放样:(1) 、画一任意直线段,长度等于L,两端点分别为A、D。(2) 、按图分别以A、D两点为圆心,La(n/4+1)、Ld( 1)为半径画弧交于一点。然后以交点为圆 心,m为半径在交点两侧画弧,与以A、D两点为圆心,La(n/4)、Ld(2)为半径所画圆弧分别相交, 按此顺序依次画出La(n/4)La(1)、Ld(2)Ld(n/4+1)各线段与m弧的交点。(3) 、按图分别以A、D两点为圆心,w为半径画弧,与以

4、La(1)、Ld(n/4+1)交点为圆心,Lb(1)、 Lc(n/4+1)为半径所画弧相交,得到两个新的交点B、C。(4) 、以Lb(1 )与La(1)交点、Lc(n/4+1 )与Ld(n/4+1)交点分别为圆心,m为半径在交点两侧画弧, 分别与以B、C两点为圆心,Lb(2)、Lc(n/4)分别为半径所画弧相交,按此顺序依次画出 Lb(2)Lb(n/4+1)、Lc(n/4+1)Lc( 1)各线段与m弧的交点。(5) 、分别以B、C两点为圆心,Lp为半径画弧,与以Lb(n/4+1)、Lc( 1)交点为圆心,hp为半径 所画弧相交,得到交点E、F。(6) 、按图用直线依次连接E、B、A、D、C、F

5、各点,用光滑曲线连接各个交点,即可得到连接 管的展开图。6、输出的展开图按向内卷曲加工放样计算,是以整个图形画出的,下料时为了节约材料,也 可沿hs线裁开分成两块来下料,或者再从任意处裁开分成若干块下料。等径圆管任意角度三通放样下料说明1、本例为等径圆管任意直径、任意板厚、任意角度 相交的三通构件各部件展开图计算。2、示意图中,d为圆管内径,L为主管长度,L1为管 边到两中线交点距离,h为支管长度,a为两管中线夹角, b为板材厚度,要求0a(d+2*b)/(2*Tan(a/2), LL1+d/2+b。以上数据由操 作者确定后输入。3、支管周长须n等分来计算各素线实长,n的数值由 操作者根据直径

6、及精度要求确定,但必须是4的整倍数, n的数值越大,展开图的精度越高,但画展开图的工作量 相应增加。用人工画线一般取n=1636已可比较准确下 料,用数控切割机下料或是刻绘机按1:1画样板,n值可 取大一些。4、展开图采用平行线法放样下料,即把整个圆管分成若干条平行线进行计算放样。所输出数 据根据下料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选择板材下料,则以板材的中心为直径计算展开长度和交线 长度,操作者可根据展开图及相关数据直接在板材上画线下料;如选择成品管下料,则以圆管外径 另加样板材料厚度为直径计算,根据相关数据在样板上下料,然后把样板包在成品管外画线下料。 具体可参照展开示意图按如下方法放样:(一)

7、、支管下料方法:(1) 、画一任意线段,长度等于S,将线段分成n等份,每份长度等于m;(2) 、过各等分点画线段的垂直线,在各垂直线上依次量取ha(1)ha(n/2+1)长度;(3) 、按图用光滑曲线连接量取的各点,即为支管的展开图。(二) 、主管下料方法:(1) 、画一矩形,长度等于L,宽度等于S,此为圆管的展开图;(2) 、按图过展开图的中点画一平行于长度边线的线段为中心线,然后以宽度边线为基准,在 中心线上量取La(1)La(n/2+1)长度,过各个点分别画垂直线于中心线两边;(3) 、以中心线为基准,在各垂直线上对称对应量取ms(1)ms(n/2+1)长度。(4) 、用封闭的光滑曲线连

8、接各点,即为连接支管的割口。斜截圆管放样下料说明1、斜截管圆管是钣金构件中最简单的一种,圆管与一倾 斜平面相交,即按本构件下料。图中d为圆管内径,a为斜口角 度,h为圆管中心高度,b为圆管板厚,以上数据由操作者确定 后输入。要求d、b0, 0oa*(d+b)*Tan(a)。2、本构件圆管斜口计算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圆心到板材中心为半径计算斜口各素线的下料长度,即“板材中径”方 式;一种是以内半径计算高端斜口各素线长度,外半径计算低 端斜口各素线长度,即“修正半径”方式。如果板材较薄或者 板材虽厚但以板材中线为基准打坡口,建议用板材中径方式下料;如果板材较厚并且不打坡口的构件,建议用修正半径方式

9、H下料,否则拼接时焊缝较宽并且角度会偏大。3、圆管圆周长须n等分来计算各素线长度,n必须是4的整倍数,由操作者根据直径大小及精度 要求确定后输入,n的数值越大,展开图的精度越高,但画展开图的工作量相应增加。用人工画线 一般取n=1636已可比较准确下料,用数控切割机下料或是刻绘机按1:1画样板,n值可取大一些。4、展开图各数据已作板厚处理,所输出数据根据下料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选择板材下 料,则以板材的中心为直径计算展开长度和交线长度,操作者可根据展开图及相关数据直接在板材上画线下料;如选择成品管下料,则以圆管外径另加样板材料厚度为直径计算,根据相关数据在样 板上下料,然后把样板包在成品管

10、外画线下料。具体可参照展开示意图按如下方法放样(1) 、画一任意线段,长度等于S,将线段分成n等份,每份长度等于m。(2) 、过各等分点画线段的垂直线,在各垂直线上依次量取La(1)La(n/2+1)。(3) 、用光滑曲线连接量取的各点,即为圆管的展开图。异径带补料正交三通放样下料说明1、本构件为异径圆管垂直相交所形成的三 通,外加两半圆、两三角板补料,该构件通风阻 力比无补料的要小一些。2、图中d1为主管内直径,d2为支管内直径, L1为主管长度,L2为主管边到两管中线交点长 度,h为主管中线到支管口高度,Lp为补料水平 距离,hp为补料垂直高度,b1为主管板材厚度, b2为支管板材厚度,以

11、上数据由操作者根据图纸 或已知条件确定后输入。要求d2、b1、b20; Lp、 hp0; L2d2/2+b2+Lp; L1-L2 d2/2+b2+Lp; h = d1/2+b1+Lp; d1d2。如数值不符合要求,请按 提示重新输入数据。3、圆管周长需n等分来计算各素线实长,n的数值必须是4的整倍数,由操作者根据直径及精度 要求确定,n的数值越大,展开图的精度越高,但画展开图的工作量相应增加。用人工画线一般取 n=1636已可比较准确下料,用数控切割机下料或是刻绘机按1:1画样板,n值可取大一些。4、两管的相交方式有插入式和骑马式两种,插入式是以支管插入到主管的内壁计算,骑马式 是以支管接触到

12、主管外壁计算,下料时插入式的主管开口大一些,支管的长度也长一些。5、展开图采用平行线法放样下料,即把整个圆管分成若干条平行线进行计算放样。所输出数 据根据下料方式不同而有所不同,如果选择板材下料,则以板材的中心为直径计算展开长度和交线 长度,操作者可根据展开图及相关数据直接在板材上画线下料;如选择成品管下料,则以圆管外径 另加样板材料厚度为直径计算,根据相关数据在样板上下料,然后把样板包在成品管外画线下料。 具体可参照展开示意图按如下方法放样:(一) 、支管下料方法:(1) 、画一直线段,长度等于S2,将线段分成n等份,每份长度等于m2;(2) 、过各等分点向下画线段的垂直线,以线段两端及中点为起点分别在各等分垂直线上按图 依次量取ha(1)ha(n/4+1)高度。(3) 、按图以n/4+1线为转折点分别用光滑曲线连接量取的各点,即为支管的展开图。(二) 、补料的下料方法:(1) 、画一直线段,长度等于S2/2,将线段分成n/2等份,每份长度等于m2;(2) 、按图过各等分点向线段的两边画垂直线,从线段中点分别向下边及上边在各等分垂直线 上按图依次量取ka(1)ka(n/4+1)、kb(1)kb(n/4+1)高度;(3) 、按图用光滑曲线连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