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实验吧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4337421 上传时间:2023-01-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6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膜分离实验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膜分离实验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膜分离实验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膜分离实验吧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膜分离实验吧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膜分离实验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膜分离实验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目:膜分离实验0前言(一)实验目的1. 了解膜的结构和影响膜分离效果的因素,包括膜材质、压力和流量等。2. 了解膜分离的主要工艺参数,掌握膜组件性能的表征方法。3. 掌握膜分离流程,比较各膜分离过程的异同。4. 掌握电导率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检测方法。(二)基本原理膜分离是以对组分具有选择性透过功能的膜为分离介质,通过在膜两侧施加(或存在) 一种或多种推动力,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优先透过膜,从而达到混合物的分离,并实 现产物的提取、浓缩、纯化等目的的一种新型分离过程。其推动力可以为压力差(也称跨膜 压差)、浓度差、电位差、温度差等。膜分离过程有多种,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膜及施加的 推动力不

2、同,通常称进料液流侧为膜上游、透过液流侧为膜下游。微滤(MF)、超滤(UF)、纳滤(NF)与反渗透(RO)都是以压力差为推动力的膜分 离过程,当膜两侧施加一定的压差时,可使一部分溶剂及小于膜孔径的组分透过膜,而微粒、 大分子、盐等被膜截留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四个过程的主要区别在于被分离物粒子或分子的大小和所采用膜的结构与性能。微滤膜 的孔径范围为0.0510p m,所施加的压力差为0.0150.2MPa;超滤分离的组分是大分子 或直径不大于0.1 M m的微粒,其压差范围约为0.10.5MPa;反渗透常被用于截留溶液中 的盐或其他小分子物质,所施加的压差与溶液中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浓度有

3、关,通常的压 差在2MPa左右,也有高达10MPa的;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为纳滤过程,膜的脱盐率 及操作压力通常比反渗透低,一般用于分离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为几百至几千的物质。1微滤与超滤微滤过程中,被膜所截留的通常是颗粒性杂质,可将沉积在膜表明上的颗粒层视为滤饼 层,则其实质与常规过滤过程近似。本实验中,以含颗粒的混浊液或悬浮液,经压差推动通 过微滤膜组件,改变不同的料液流量,观察透过液测清液情况。对于超滤,筛分理论被广泛用来分析其分离机理。该理论认为,膜表面具有无数个微孔, 这些实际存在的不同孔径的孔眼像筛子一样,截留住分子直径大于孔径的溶质和颗粒,从而 达到分离的目的。应当指出的是,在有

4、些情况下,孔径大小是物料分离的决定因数;但对另 一些情况,膜材料表面的化学特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截留作用。如有些膜的孔径既比溶剂分 子大,又比溶质分子大,本不应具有截留功能,但令人意外的是,它却仍具有明显的分离效 果。由此可见,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性质将分别起着不同的截留作用。2膜性能的表征一般而言,膜组件的性能可用截留率(R)、透过液通量(J)和溶质浓缩倍数(N)来 表示。R =匕 x 100 %c(11)0式中,R截流率;Co原料液的浓度,kmol/m3;Cp透过液的浓度,kmol/m3。对于不同溶质成分,在膜的正常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下,截留率不尽相同,因此这也是工业 上选择膜组件的基

5、本参数之一。2 - h)(12)式中,J 一透过液通量,L/(m2h)Vp一透过液的体积,L;S 一膜面积,m2;t 一分离时间,h。其中,Q = VP,即透过液的体积流量,在把透过液作为产品侧的某些膜分离过程中(如污 t水净化、海水淡化等),该值用来表征膜组件的工作能力。一般膜组件出厂,均有纯水通量 这个参数,即用日常自来水(显然钙离子、镁离子等成为溶质成分)通过膜组件而得出的透 过液通量。cN =(13)cp式中,N-溶质浓缩倍数;CR-浓缩液的浓度,kmol/m3;Cp-透过液的浓度,kmol/m3。该值比较了浓缩液和透过液的分离程度,在某些以获取浓缩液为产品的膜分离过程中(如大分子提纯

6、、生物酶浓缩等),是重要的表征参数。1实验方案1.1实验流程图1-1膜分离流程示意图三三-一三二三三=三r匚1.2实验步骤以自来水为原料,考察料液通过超滤膜后,膜的渗透通量随时间的衰减情况,并考察操作压力和膜表面流速对渗透通量的影响。操作步骤如下:(1)放出超滤组件中的保护液。(2)用去离子水清洗加热50度后清洗超滤组件23次,时间30分钟。(3)在原料液储槽中加入一定量的自来水后,打开低压料液泵回流阀和低压料液泵出口阀, 打开超滤料液进口阀、超滤清液出口阀和浓液出口阀,则整个超滤单元回路已畅通。(4)启动泵至稳定运转后,通过泵出口阀门和超滤馏液出口阀门调节所需要的流量和压力,待稳定后每隔5分

7、钟测定一定试验时间内的渗透液体积,做好记录(共12次)。(5)调节膜后压力位0.02Mpa,稳定后,测量渗透液的体积,做好记录。(6)依次增加膜后压力分别为0.04 Mpa、0.06 Mpa、0.08 Mpa、0.10 Mpa分别测量渗透液的体积,做好记录。(7)利用去离子水清洗超滤组件23次,时间间隔30分钟。(8)加入保护液甲醛溶液于超滤组件中,然后密闭系统,避免保护液的流失。2实验数据处理2.1原始数据表1.渗透液中浓液和清液的流量关系表浓液(ml/10s)清液(ml/10s)12.983.3834.936.222.822.7824.932.232.622.5735.033.342.63

8、2.5634.534.052.802.7534.833.362.632.6035.333.472.502.5034.932.982.202.1034.433.892.001.9834.534.0102.202.2134.032.8112.202.2034.333.0121.992.0033.032.8表2.不同膜后压力下取出的浓液与清液体积关系膜后压力/Mpa温度/c浓液(ml/10s)清液(ml/10s)0.1027.111.338.912.031.00.0826.99.429.09.230.00.0626.89.032.98.731.00.0426.78.332.08.330.00.022

9、6.56.331.02.2数据处理表3.膜的渗透量随时间变化数据记录表3.膜的渗透量随时间变化数据记录序号时间 /min浓液V1/mL清液V2/mL浓液的平均值清液的平均值清液的渗透通量J2 (L/m2*h)1212102.983.3834.9036.203.1835.55127.98252.822.7824.9032.202.8028.55102.783102.622.5735.0033.302.6034.15122.944152.632.5634.5034.002.6034.25123.305202.802.7534.8033.302.7834.05122.586252.632.6035.

10、3033.402.6234.35123.667302.502.5034.9032.902.5033.90122.048352.202.1034.4033.802.1534.10122.769402.001.9834.5034.001.9934.25123.3010452.202.2134.0032.802.2133.40120.2411502.202.2034.3033.002.2033.65121.1412551.992.0033.0032.802.0032.90118.44表4.膜后压力的改变对渗透通量的影响数据记录表序 号膜后压力 /Mpa浓液量/ml清夜量/ml浓液平均 量/ml清液平

11、均 量/ml清液通量 L/m2 h10.026.3031.006.5033.00118.806.7035.0020.048.3032.008.3031.00111.608.3030.0030.069.0032.908.8531.50113.408.7030.1040.089.4029.009.3029.50106.209.2030.0050.1011.3038.9011.6534.95125.8212.0031.00图1.液体体积随时间变化关系图*浓液的平均值清液的平均值线性(清液的平均值)线性(浓液的平均值)图1.液体体积随时间变化关系图图2.膜的渗透通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图2.膜的渗透通量

12、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图200 0102030405060时间/min图3.膜的渗透通量随压力的变化关系图图3.膜的渗透通量随压力的变化关系图130.00125.00120.00115.003结果分析与讨论由图1、图2可知:随着时间的增加,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浓液和清液的取出量逐渐 偏低。这主要是超滤过程中,随着大分子物质的增加,浓度极差增加,导致形成第二层内膜, 从而影响了膜的通量,导致了膜的通量越来越低。由图3可知:随着膜后操作压力的增加,刚开始在压力升到0.06Mpa之前,浓液的流 出量增加速度较快,膜的通量也较大。但是随着压力的增加,导致了浓度极差的增大,使得 膜的通量降低,在压力继续增加的

13、情况下,管中的料液形成湍流,使得浓度极差降低,因此 在更高的压力下,膜的通量又再次加大。误差分析:由于实验中人为操作的误差,包括间隔时间的计算不是很精确,取液时造成一定量的溶液丢失等,从而导致了如上表格中第二组数据的一些偏差。4对本实验的建议通过本实验,可以进一步加大操作压力,改变操作流量等方式,从而考察压力,流量等对浓度极差产生的影响。5、思考题1. 膜组件中加保护液有何意义?答:为了防止灰尘或者微生物进入膜组件,造成堵塞或者破坏,从而起到膜的保护作用。2. 查阅文献,回答什么是浓度极差?有什么危害?有哪些消除方法?答:在超滤过程中,待浓缩循环液加压于膜面,由于小分一子物质的透过,以及每根膜管内 壁边界层的存在,膜内表面形成高浓区,其高浓度区呈圆筒状,以膜管中心为对称轴,均梯 度地分布于膜内表面。在高浓度区内附着于膜内壁形成一个新的“皮”,使小分子物质透过 膜的阻力大大增加,因此产生了浓度极差。危害:小分子物质透过后,高浓度区内产生的浓 度极差化是影响小分子物质透过速率的最主要因素。消除方法:选择更大流量,使流体流动 状态处于或者接近于湍流,扩大分子对流,以破坏浓度极差的形成。3. 为什么随着分离时间的进行,膜的通量越来越低?答:随着小分子物质的透过,在膜内表面上形成一个高浓度区,浓度达一定程度时,形成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