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4335869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自清-背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朱自清-背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朱自清-背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朱自清-背影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朱自清-背影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自清-背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背影(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背影课文赏析】朱自清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 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 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 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 澹,一半为了丧事,一半是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 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 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着我

2、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 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 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 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 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 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 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 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理暗笑他的迂;他们只 认得钱,托他

3、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 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 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 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 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 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 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 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 下来了。

4、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 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 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 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理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 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 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 泪又来了。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 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 能自己。情郁于中,自然要发

5、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 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 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 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眼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道何时再能与他相见!1925年 10 月在北京。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 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

6、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1 年留 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 大任教。 1946 年7 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 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 主义战士。 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12日病逝 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 学术研究著作 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 绿等。【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5年 10 月,另说为 1927年(见季镇

7、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 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 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 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1947年7 月1 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惟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文章写的是 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 25 年写的。这一时期 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 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 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 一种落

8、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 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 “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 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 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 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 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 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 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

9、至强烈的共鸣。背影的篇末注明:“十月在北京”。哪一年的十月呢?季镇淮的朱自 清先生年谱(朱自清文集(一),开明书店 1953 年版)把它系于一九二 七年,实际这是错的。背影发表在文学周报第200期(1925 年11月22 日出版),收在散文集背影(1928 年开明书店版)中。它的写作时间是一 九二五年十月,那时作者刚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背影是纪实之作,篇中的时间和事情都是真实的,可以与作者的经历相 印证。朱自清一九一六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那年十九岁。一九一七 年冬天,他的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使(徐州烟酒公卖局长)交卸,他从北京到徐 州,跟父亲奔丧回家。背影中所写,正是这时的事,“那年冬

10、天”,“我那 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都是写实的,一九二O年五月,朱自清毕 业于北大哲学系,暑假后开始了中学国文教师的生活,有五年之久。一九二三年, 到了温州,任十中国文教员,那年暑假曾回扬州家中。后来曾在宁波四中和白马 湖春晖中学任教,直到一九二五年八月来清华任教,没有再回过扬州。所以背 影中有“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最近两年的不见”等话,都是符合 实际情况的。文章末尾,有“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的话,父亲这信是作 者到北京后,八月至十月间收到的,这信使作者大为感动,是写作背影的契 机。背影记写的事情非常简单,一个丢了差使的小官吏送儿子北上读书,在 火车站送别。在军阀统

11、治的旧中国,这种事情是很平常的,在那黑暗的社会里, 即使这种小康之家,也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打击。文章记写了作者家庭的不幸和当 时的灰暗世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种社会虽然早已不存在了, 但记写的情景,对我们今天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 用。【文章主旨】文章通过作者回乡奔丧,父子分别等事,特别是透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突 出地表现了父子之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灰暗的世道和知识分子的处境与心 情。【写法探讨】一、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 出来。背影写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这类平凡小事就很有代表性

12、; 通过这些小事写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种春雨般的父亲对儿子的爱, 更具有普遍意义,很能调动读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对朱自清散文了解最深 的叶老说过:“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 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叶圣 陶朱自清新选集序,见文艺报1982 年第5 期)。叶老的话很谦虚,但 有力地说明了朱自清的散文极易引起读者共鸣的这一特点。读了背影,你不 会不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许多钟爱,甚至有些自己本来不怎么在意的事情, 这时也会浮现出来,令你动心,乃至流泪,甚或惭愧。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记叙父母对子女的爱,可写的

13、事情成千上万。 背影作者的父亲关心、爱护儿子的事实就比写出来的要多得多。作者介绍他 写背影的情况时曾经谈到:“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 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答文艺知识编者关于散文写作的八 问,见朱自清先生年谱)作者把其它的事实都舍弃了,只写了背影这一回, 尤其是突出了可见性特别强的父亲的那个背影,把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 爱全都凝聚在这个背影里。这个背影,以小见大,一以当十,从中传达出父子间 的多少深情!这一点很像著名的唐诗孟郊的游子吟一样,把母亲对即将远行 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都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写了背影, 就可见父子感情于一斑,其它

14、事情便不必再写了。由于写得集中,感情也就更为 浓烈。二、语言风格。1、民族化:背影的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这种高度民族化的语言, 和背影所表现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背影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 统一。没有背影语言的明丽典雅、古朴质实,就没有背影的一切风采。2、简洁: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 必须用才用。除了夹入了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美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 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话,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提炼得非常简洁。3、朴实:背影全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 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

15、“感激”这一类的 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 巧的表现。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 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 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 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 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 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 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

16、 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 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4、感人语言平实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文章语言又一特色。全篇文字平平实 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深切怀念之情,因而十分感人。话都是很平常的,没 有什么特别,读者都有这种生活经验,因此也容易引起联想,由此发现人世间普 遍平平常常而又最为珍贵的美好感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增进人们对天下父母 心的理解。5、文白夹杂: 文中出现文言的原因:作者有很深的文言基础,当时的语体文中常有夹入文 言词句的情况,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文章中使用文言词句,可能也与作者当 时的思想感情有关,例如不说“失业”或“丢了差使”,而说“赋闲”,似乎“赋 闲”不象“失业”那样刺耳和使人难堪,有失体面;最后一节既因父亲来信是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