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烈士范鸿仙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329660 上传时间:2023-11-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社烈士范鸿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南社烈士范鸿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南社烈士范鸿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南社烈士范鸿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南社烈士范鸿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社烈士范鸿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社烈士范鸿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社烈士范鸿仙经盛鸿南社是个有着光荣历史的革命文学社团。 在南社的历史上,不仅有许多文采斐然的诗人和 文学家,而且有许多文武双全、投身民主革命的志士与烈士。范鸿仙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灾难深重的时代环境中,好学深思,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结识 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先后加入同盟会、南社、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 山先生,办报著文宣传民主自由,奔走南北投身革命斗争,战斗了一生,文韬武略,丰功伟绩, 直到献出生命,成为历史的伟人。他的人生道路与革命经历是南社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一)文武双全、投身民主革命的志士范

2、鸿仙,名光启,字鸿仙,笔名孤鸿、哀鸿、大哀、解人、纯黄等,于1882年6月20日(清 光绪八年五月初五,端午节)出身在在安徽合肥北乡杏店村一个清寒的自耕农家庭。范鸿仙的 青少年时代,正当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外患日亟,国势危如累卵,满清政府专制腐败、官场黑 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人民苦不堪言。年轻的范鸿仙目睹时事,不满现实,常常扼腕长叹。 这时,正是20世纪初,满清政府的权威一落千丈,专制统治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全国的反清民 主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党人武装起义与暗杀的枪声响彻大江南北。 1905 年(清光绪三十一 年)8月20日,各反清民主革命团体在孙中山、黄兴等领导下,联合起来,在日本东京集会

3、,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更将反清民主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在全国的反清民主革命运动中,喜爱读书学习、关心国事、不满现实的范鸿仙于 1906年经 孙毓筠介绍,参加了“中国同盟会”,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07年春他只身离开安徽, 到当时革命党人的聚集地上海,走上革命报刊宣传岗位。他是应于右任之邀,去参加正筹办的 神州日报社工作。此后,他先后参加了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 立报的创办、编辑和写稿等大量工作,成为著名的报人和革命宣传家。范鸿仙与他的战友们在神州日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上发表 的战斗文章,对宣传民主、自由、人权,唤醒民众起来投身反清革命斗争, 对伟大的辛亥革命, 起

4、到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他们在这些报刊中所写的社论、短评,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深邃 的政治眼光、犀利的笔锋、博雅的文采,宏论崇议,宣传了民主革命的道理,揭露了专制制度 的腐败与罪恶,及时介绍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与各地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 批驳了各种蛊惑人心 的错误观点,因而深得人民大众的喜爱与传诵。最早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著名的革命 党人冯自由在其所著革命逸史中的民立报与辛亥革命一文中说:神州日报、民 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上的战斗文章,“遂令全国之革命浪潮,有黄河一泻千 里之势,是岁八月(按:指农历八月),武昌首义,不数月而各省络绎回应,清柞以亡。则两 报文字之功,为不可没矣”。所以孙中山

5、先生称赞范鸿仙的一支“神笔,胜十万师”。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也曾是民立报的忠实读者,并深受该报的思想影响。 1936年,他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回忆了他当年阅读民立报的情况与感受,讲道: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民立报,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 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 动,发现民立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这份报纸是于右任主编的,他后来成为国民 党的一个有名的领导人。这个时候,我也听说了孙中山这个人和同盟会的纲领。当时全国 处于第一次革命的前夜。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 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我还没有放弃

6、我对康有为、梁启超的钦佩。我并不清楚他们之间的 差别。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 梁启超当外交部长!从远在湖南长沙的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所受民立报的重要思想影响,可以看到这份革命 报纸在当时中国社会各界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也可以看到范鸿仙与他的报社战友对辛亥革命与 中国社会的解放与进步,所作的巨大贡献。在辛亥革命爆发前,范鸿仙除在报社主持笔政外,还积极参加革命实际斗争。他深知:仅 仅依靠舆论宣传,革命并不能获得成功。所以,他在投身报业,鼓吹革命,对敌人进行笔伐之 际,还积极参与各种革命实际斗争,多次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在一些地区发动的武 装起义

7、的宣传、准备、筹划及响应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筹策之功为多焉”。(二)加入革命文学社团“南社”南社是一个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革命文化团体, 其发起人是柳亚子、高 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是为应和同盟会的革命活动而酝酿成立的。 柳亚子回忆当时情景时说:这个时候,孙中山先生和同志们,在海外创设中国同盟会,以三民主义相号召。 而内地所号称知识阶级的人,还是昏昏欲睡,做着那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的好梦。我 们发起的南社是想和中国同盟会做犄角的。显然,南社的创立者们是想以文学为手段,为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作出文人的贡献。他们 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鼓吹民族民主革命

8、,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成员大多属于知识分子阶层。不少人是革命派文化宣传队伍中的积极分子。 1909年11 月13日,南社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举行第一次雅集,会议宣告南社成立。其后活动中心在上海, 且社友众多,总数最多时发展到1180余人,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同盟会会员,如陈巢南、柳亚子、 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1910年8月16日,南社在上海张园举行第三次雅集,与会的有柳亚子、朱少屏、黄宾虹、 包天笑、林獬(林白水)等共十九人。会议通过了南社第三次修改条例,并选举了新一届 的编辑员、书记员、会记员等。范鸿仙参加了这次雅集,并在这次集会中入社

9、。范鸿仙加入南社后,和社友一同高举反清革命文学的大旗,运用诗歌和报刊,宣传民族民 主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士气,密切配合革命党人的革命运动。当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开始活动之时,正逢民吁日报于 1909年10月30日创办后 十余日。民吁日报的朱少屏、景耀月都是南社的第一批社友,范鸿仙虽未立即加入南社, 但已对之心向神往,与南社的许多社友更多有交往。南社早期的重要文献,如高旭作的南社 启、宁调元作的南社诗序等,都首先在民吁日报上发表。此外,南社社友创作的一 些旧体诗词,如柳亚子的哭冯新侠、追念陶亚魂冯诏清复成一律等,也多在该报上刊 出。民吁日报实际上就是南社革命诗歌的第一个发表园地。191

10、0年8月16日范鸿仙加入南社后一个多月,民立报于 10月11日创刊。该报的第八版 副刊,刊登了南社社员柳亚子、朱少屏、景耀月、宋教仁、叶楚伧、邵力子等人的大量作品, 成为南社最重要的公开宣传阵地。范鸿仙在民立报馆工作之余,经常和南社社员们唱酬诗文,其中又特别与叶楚伧的交 谊甚笃。风雨之夕,他常和叶楚伧对酌,以遣闷怀。冬季的一天晚上,雨雪交加,两人相谈甚 欢。叶楚伧无钱沽酒。范鸿仙也阮囊空空,当即卸其大氅,嘱饭馆的跑堂送到一家当典里抵押, 以质到的钱,尽数买酒。叶楚伧酒后兴发,执笔申纸,叠成篇什,称范鸿仙为“解人”。从此, 民立报馆的同人都把“解人”代替了范鸿仙的名字,范鸿仙也索性刻了一方“解人

11、”的名 章,作为别署。这件典衣沽酒的小事显示了范鸿仙赤诚对友与豪侠仗义的性格,一时在朋友中 传为美谈。加入南社,只是范鸿仙参与社会革命活动的一方面。(三)为民主革命献身,南社战友同声悲悼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范鸿仙以饱满的热情与切实 的行动,投入了这场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斗争中。他将他为之服务的民立报成为发布辛亥 革命消息的权威和宣传、鼓吹辛亥革命的号角。由于范鸿仙以及宋教仁等人所发时事评论的准 确、深刻与顺乎民意,由于民立报对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消息报导的及时,使得该报成为 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报纸。当时全国人民为了及时了解武昌的真实情况与全国各地的

12、 革命形势,均争相阅读民立报。民立报销路大增,日销数骤增至两万多份。每天,“报 纸一出,购者纷至,竟至有出银元一元而不能购得一份者”。范鸿仙在进行民立报革命宣传工作的同时,还与陈其美、宋教仁、于右任等秘密策动 上海、杭州、南京的武装起义和长江各省的独立,回应与支持武昌起义。在 10月17日以后,范 鸿仙则完全停止在民立报上发表文章,全身心地投入实际革命斗争。他四处奔走联络,“出 生入死,屡建奇功”,不愧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尤其是他对南京的光复做出了巨大的贡 献,不仅出色地作了发动、组织和后勤供给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不辞辛苦地四方奔走 劝说,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与说服革命同志,成功

13、地化解了革命军内部的矛盾,加强了 革命阵营内部的团结,稳定了革命大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在南京临时参议院工作 的同时,响应孙中山的北伐号召,投入组建“铁血军”,担任总司令。袁世凯担任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破坏民主、复辟独裁的阴谋与活动日益加剧。 1913年3月20日刺杀了宋教仁。其阴险虚伪、残忍血腥、践踏民主的反动面目彻底暴露,遭到全国一切坚 持正义人们的谴责。对袁世凯的揭露、批判成了民立报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范鸿仙作为 民立报的主笔,表现更为突出。他以“孤鸿”署名,几乎每天都要撰写短评文章,有时一 天发表两篇,据统计,在1913年4月25日宋案真相被揭露后,到1913年5月12日前这十多

14、天的时 间中,他在民立报上发表了20多则时评。范鸿仙的短评文章抨击时政,篇篇都是揭露与批 判袁世凯“恶政府”的丑恶本质与倒行逆施,深刻、诙谐而尖锐,如同匕首投枪,字字见血, 堪称以笔讨袁的先锋。范鸿仙剑及履及,不久他就离开了上海,离开了报馆写字间,放下了他 心爱的手中笔,投入到领导军民开展武装反袁的血与火的“二次革命”斗争中去。“二次革命”失败后,范鸿仙于 1913年9月10日到达东京,坚决支持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 党,并由孙中山亲自主盟,加入中华革命党。他更积极地投入反袁革命斗争中去。 1914年2月 初,范鸿仙从日本潜回上海,任中华革命党上海总部领导人。他在篙山路设立中华革命党上海 总部的秘

15、密机关部,废寝忘食地工作,开展策动与领导该地区反对袁世凯专制政府的斗争。就 在上海革命时机将要成熟之际, 9月20日凌晨 4时许,范鸿仙被袁世凯部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派 遣的特务暗杀。范鸿仙以他的鲜血实践了他生前以“牺牲吾人宝贵之碧血,以刷新共和之颜色” 的誓言。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巾!范鸿仙的壮烈牺牲给中华革命党人在上海和江浙地区 的武装起义工作带来极大损失与严重挫折。 由于范鸿仙的牺牲,上海革命党人失去了领导与指 挥,正在进行中的武装起义工作不得不停顿下来。接着,上海和江浙地区的许多革命党人被郑 汝成的军警抓捕杀害,一些革命党人不得不再次流亡出逃。孙中山在 1914年11月1日致邓泽如

16、 函中,痛心地陈述了范鸿仙的牺牲对江浙地区革命党人的严重影响:范死同时,上海镇守使捕杀其北来军士二百余人,盖皆与范通而担任代表者。又埋攻 制造局之炸药,亦被发觉。上海本与杭州省城事为一气,范死,浙江事亦有顿挫,至上月 廿日杭州省城破坏机关五处,捕去党人三十余,军事主任夏之麒(寅卿)亦与焉。夏老成 负重望,其在江浙,屡为武备陆军学堂总办,与广东之赵声相似,而势力尤大。其谋浙事 已数月,一切俱已准备,只以迁延期日(因款不足),泄漏风声,而我重要人乃俱不能出 险,殊可伤也。范鸿仙遇害的噩耗传出后,革命党人与南社社友们悲愤不己。南社的战友对范鸿仙的遇刺 牺牲表示了极大的悲愤与沉痛的悼念。 1914年10月,陈其美在范鸿仙的被害遗像前题词:先忧后乐先民志,取义成仁死亦生。从此国魂招未得,秋风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