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习题:3故都的1 含解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4326798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习题:3故都的1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习题:3故都的1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习题:3故都的1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习题:3故都的1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习题:3故都的1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习题:3故都的1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练习题:3故都的1 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练案3故都的秋(1)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B)A平仄(z)花蕊(xn)凋零(dio)耗子(ho)B一椽(chun)驯服(xn)混沌(dn)落寞(m)C橄榄(n)夹板(ji)陪衬(pi)嘶叫(s)D着衣(zhu)椭圆(tu)譬如(p)颓废(tu)【解析】A项,“蕊”应读ru;C项,“夹”应读ji;D项,“颓”应读tu。2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

2、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夸张)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解析】A项无比喻,C项无夸张,D项无对比。3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3、【解析】C项不能表现主题。4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写出了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写出了心的静。B“一椽破屋”“破壁腰”写出了环境的悲凉。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写出了环境的静,心的悲凉。D“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利索落的下起雨来了”,写出了环境的喧闹和悲凉。【解析】应是环境的静。5第三自然段中写到“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画线处的景观是作者一直萦绕心头的,而课文中却重点写了住在

4、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 (D)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而“陶然亭的芦花”等景观乃是故都的秋的组成部分,不简笔带一下,“秋”景便不完整。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D“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与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无直接联系,作者略带一笔是为了映衬,故不予详写;选择“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解析】文章写什么不写什么,详写还是略写,应根据主题

5、表达的需要来安排。6下列对故都的秋一文所做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A描绘了故都的槐树、红叶、秋风、秋雨等秋色,抒发了作者健朗、深远、充实的思想感情。B描写了北国的枣树、秋蝉、残荷、秋叶等客观景物,抒发了作者凄凉、憔悴、沉沦的心境。C描写了北国的秋色及人的活动,对“秋”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字里行间透出了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D描绘了故都的秋色,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貌,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出了深远的忧虑和孤独感。【解析】A项没有描绘“红叶”,“健朗、深远、充实”与文中感情基调不符;B项没有描写北国的“残荷、秋叶”,“凄凉、憔悴、沉沦”定位过于低沉,与作者感情不符;C

6、项课文描写“北国的秋色及人的活动”,没有在“字里行间透出了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受”。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A郁达夫是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其代表作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B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秋“清、静、悲凉”,有着极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C“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这两句诗出自白居易的笔下。D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用“故都”而不用“北平”,含有对已逝封建王朝深切的眷恋之意。【解析】“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并非“含有对已逝封建王朝深切的眷恋之意”。二、提高阅读能力(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7、。(14分)碧云寺的秋色北京西山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干。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在变换着颜色。石塔前的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攀着石桥和假山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近日,情景突变。黄的、红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不论这里那里的爬山虎,都急速地换上新装。它们大都

8、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有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日,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有一些叶子渐渐变黄,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柑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反衬得美丽可爱了。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娑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叶子也大都变成咖啡色的了。自然,

9、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还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多彩的秋林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夏日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是一个叫人感到愉快的时辰。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在夏天,草木的叶子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繁荣。但是,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深

10、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赭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这丰富的秋色将唤起人们怎样一种欢快的感情啊! 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唉声叹气。“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生机与美丽;“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

11、如像“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也都远离“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种饱含着哀伤的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取材于钟敬文的同名散文)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采取了有详有略的技巧,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而对其他树种的叶子则点到即止。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意在对老柏和松树的“保守”表达自己的不

12、满与批评。C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用对比的手法具体描述了夏日草木之美,借此突出多彩的秋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与风格。D在结尾一段,作者援引了一系列描写秋色的诗句,是为了证明中国古代诗人见秋叶而伤情是完全不足取的。【解析】B项,“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批评”错误。C项,“具体描述了夏日草木之美”错误。文章中的确写到了有关夏日草木的景色,但只是一笔带过,作者并没有展开描写,所以说“具体描述”是错误的。D项,“是为了证明不足取的”错误,原文无据。9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回答下面问题。(5分)(1)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答:在内容上,突出了秋迅

13、猛到来的特点以及它带给“我”的惊喜;在结构上,引出下文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2)作者使用“惊醒”一词,好在哪里?(3分)答:彰显了秋色的突如其来,表达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惊叹。【解析】(1)作者一开始写秋的缓慢,树叶很少变色。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景突变,突然看到黄的红的赤的树叶,于是作者用了“惊醒”一词写出了秋迅猛到来的特点以及它带给“我”的惊喜,同时,引出下文对秋色的描写。结构上是承上启下。(2)“惊醒”一词非常形象,把作者由失望、倦怠,直至发现秋在不知不觉间突然出现的惊喜感表达了出来。10文章结尾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连的源流。

14、”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1)作者通过对古代诗人赞美秋色的诗句的引用,说明了古人与今人的感受也是有相通之处的。(2)因此,“过去”与“现在”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析】文章从发现秋色绚丽的喜悦之情后展开联想,想到了古代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描写。从时空上看,“现在”与“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对于秋的感受却不是割裂的。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来感受秋的。从古人写秋的诗句来看,很多感受也是相通的。“我”对秋色的感受也与“我”的情感体验有关。所以,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创作的审美体验上都是有共性的。(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满江红赤壁

15、怀古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B)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句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D“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湖而逝去。E下片的结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解析】A本词上片开头说“赤壁矶头 ,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