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322873 上传时间:2024-01-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什邡市七一中学: 金 迪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中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作为一线的高中英语教师,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更能深刻地体会和感受到。尤其是在高中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中能更明显地发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对以后的英语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能够将英语教学有效地进行下去,能够让学生不迷失学习英语的方向,保持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认为必须给学习在进入高中一年级时“搭桥”,将初中和高中的英语知识衔接起来。 初中和高中分别属于中学教育中两个具有不尽相同的教育规律和特点的阶段。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的模式有了新的变化。学习习惯有

2、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做好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工作,使高一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英语学习,实现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已成为初中高中英语教学关键所在。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学生表现出的问题总结如下:1 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策略适应性较弱。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十分留恋初中的英语学习方法,因此在学习习惯上仍然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调整改变。2 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离他们的期望值有一定的距离。初中英语知识的学习比较偏向记忆类,而高中需要理解的相对要多一些。因此,很多初中英语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感到学习有点吃力。3.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还是得靠老师来提醒和执行。4.最重要的

3、一点体现在英语知识上。由于初中英语的教学以轻松的教学氛围为主,课堂安排的教学内容容量不大,再加上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的影响,很多学生学习的知识只能属于很浅的一部分。而跨入高中时,知识的跨度一下有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一时很难适应。因此作好初中与高中英语的衔接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是英语知识的衔接。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的复习和强化在学生进入高中一年级时能够为学生的英语学习铺垫一个较为杂实的基础。语音学习很重要。进入高一的一部分学生根本拼读不来单词,这个问题就出现在语音上。如果不解决好,这部分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问题就比较大了。因为拼读不来单词就读不来,从而记单词问题就更大了。词汇在新课标

4、要求下有所提高,如果不加强词汇量的提升,阅读就跟不上。语法自然就更重要了。这是写作的基本要求。是我们学好英语,能够理解英语,表达其意的关键。其次是教师教法的衔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的心理年龄还在初中阶段,初中老师的教学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一下转变。只能在平常的教学中一步一步的贯通,将新方法和教学模式逐渐地应用其中。从而形成一种自然的过渡。与此同时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们要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刚进入高中,很多学生在课堂上都不敢于表现自己,从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就会显得很沉闷。对次,我们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去鼓励引导学生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注,鼓励学生参与到语言实践中。通过师生互动、

5、生生互动、师生合作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积极完成教学任务。再次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从现实来看、大部分初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自学能力较弱。进入高中后,有些学生仍然沿用初中时的学习方式,教师说什么才做什么。而教师则认为,高中学生应该懂得自己读书学习了,因而放松了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学习方法的指导,致使一些学生成绩下降。高中英语教学中做好学法指导十分重要,要指导学生预习、听课、记笔记、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总结的方法。最后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能够让学生有充足的精力去学习。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起到积极的保证作用。 总之,新课程的要求在不断地深化。只有将初中英语和高中英语有效地衔接起来,在平常的教学中不断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总结经验。让学生能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高中英语学习中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学习效率上有绝对的保证。同时让老师的教学也能够相对的高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