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432258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65.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之邯郸勺丸创作8 月 23 日 29 日,自己有幸介入了由肇庆市教育局组织的为期 7 天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交流,深入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弟子规等课程。教授们的讲座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让我深有感触,受益匪浅。一、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弟子规、论语等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国学广博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

2、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呵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贵重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几千年文化的积累,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是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结晶。因此,我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二、对为人处世有了新的认识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 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知识可以 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 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

3、习旧知识 是一件愉悦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 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 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 些可以做,哪些不成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 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 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 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成以欺诈他人 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 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 责,“言既出,行必果”,说的就是

4、这个道理。三、对学校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有着广博精深的传统文化。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来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 变得冷漠起来:他们爱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手里的 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奥特曼;总是谈论着一些日韩卡通人 物;大多数幼儿在家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来消磨时光,很少外 出散步、与小伙伴们玩户外游戏。在我们这样一个文化大国,孩子不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感受 越来越少,而且他们离真实的民族文化也越来越远,这是晦气于他们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会让人受到很好的熏陶,三字 经、弟子规、论语和四书五经等等,这些古人给后人传承下来的 优秀文化遗产,特别值得

5、我们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在学生的教育 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能使学生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华,提 高学生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唤醒学生对残暴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一个人若能在孩童时期就汲取人类最好的精神营养,早早培养 起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定的。开 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培 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养大有好处。相信通过以 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传统文化的 滋养,给他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用传统文化的教育来 点亮孩子的心灵。人的道德必定与他的成功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教育就要 让孩子先学会做人,然后再做事。万事德为先,一个人有了良好 的品德,才会在学习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同时作为 一名人民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者, 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光荣职责。教师的仪容、脸色、举 止、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都成为学生和社会的楷模。辉煌残暴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但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 全人类的贵重财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