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学习与教学》读后感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4315719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学习与教学》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有效学习与教学》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有效学习与教学》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学习与教学》读后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效学习与教学?读后感?有效学习与教学?读后感当代社会开展较快,学生的需求也不同于以往,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愈来愈高,如何把握最新教育动态,如何满足学生最近开展需求。这些问题使得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特地通读了扬州大学教授潘洪建教授着作?有效学习与教学?一书,受益匪浅。要变革教学,首先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方式。该书作了极为精辟的解释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认知与行为的方式、策略及其倾向的总和这一定义不仅仅将传统的感知倾向、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作为其中的组成局部,更是将我们平时不注重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也归纳进去,这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一次划分,因为

2、,经过近段时间的摸索,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较之于思维、方法而言,更是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要有效地提升学习和教学效果,改革的应该是全方位的学习方式、而非方法和思维习惯。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但总而言之,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共同的特征个体性、稳定性、多样性和互补性而每一个特征都各有优劣,切不可偏颇评判。但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的背景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又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单一、被动、机械化训练、简单重复和死记硬背这不仅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背离了根底教育的价值追求,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遭受压制和打击。所以,在变革教学方式的大背景下,我们首先将学习方式进行改变,变单一为综合,变被动为主动,

3、变机械接受为意义建构。在谈了有关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内容后,该书就以大量篇幅表达了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例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表现性学习、反思性学习、效劳学习和体验学习等等,其中有些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而其中又有我们颇感陌上的学习方式。接下来就书中所讲的表现性学习,来谈谈我对其的看法。所谓表现性学习,其主要内涵是指:表现主体通过在操作或者在做的情境中,选择最适宜的表现方式,来表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况,从而获取知识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的一种学习方式。根据这个内涵的界定,可以深层次的对表现学习进行解读,首先是表现性学习发生在操作或者做的情境中,人的活动是获得认识的途径,学习也是活动的一种,所以在教

4、学过程中理当十分重视学生从做中学,而不是静听、静观。其次,表现性学习应属于学习主体内在心理特征的实时、自然的表现和释放,表现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释放其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响,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到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表现性学习正是学生在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得到的释放将会以情感的方式获得,并最终影响学生开展。最后,在表现性学习方式中,学生作为主体,能够能动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或者表达方式,这是源于人类自身智能的多样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不同个体拥有不同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方式,每个个体自身能力的多元性和独特性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独特性,鼓励

5、学生使用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现性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主题确定阶段,主题应当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在确定主题之前,师生还需要明确表现性学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问题来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主题的种类很多,可以是一个问题,也可以是一个问题群。2、方案制订阶段,通过对任务的分析,使得学生明白表现性学习任务的目的,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等因素,提高学生理解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3、先期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表现性学习的组织方式,学生的心理准备等,除此之外,师生之间还应当共同合作准备表现性学习过程中需要的设备、设施、材料以及有可能涉及的工具等。4、具体实施阶段,该阶段属于学

6、习的展开过程,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行动,教师进行引导和局部调整,最后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展现学习结果,表达对主题的解读。5、评价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三者的评价,评价没有时间的限制,可以在表现性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是其结束以后。6、总结和反思阶段,该阶段紧接着评价阶段进行,评价结束后,即可马上进行反思和总结,对缺乏之处进行梳理和分析,从而为下一次的表现性学习的开展做好准备。关于具体的实施手段,该书呈现的较多,角度也很新颖,由于其内容过于繁杂,所以在此三言两语也无法阐述清楚,故暂不表达一二。此书除了表现性学习之外,对于其他的学习方式也均有详细而又独到的见解,很适合当前课程变革的大背景,应当继续研读学习并加以实际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