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要点解析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4315160 上传时间:2024-01-30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要点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要点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要点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要点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要点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要点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课程知识点要点解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要点解析必修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目标】 1地球的宇宙环境l 能够说出天体系统及层次。l 能够说出太阳系概况及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并落实在地图上。l 能够举例说明和解释地球是太阳系中普通而特殊的行星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l 能够描述太阳辐射的概况,说明和解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l 能够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地球的运动l 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并能在地球自转运动图上标注和识别。l 能够联系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解释、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l 能够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速度和周期,并能在地球公转运动图上标注和识别l 能够联系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

2、理,解释、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4地球的圈层结构l 能够识别、描述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空间位置特点。l 能够识别、描述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空间位置特点。【要点解读】1重、难点透析(1)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

3、命生存是“考纲”的重点要求。(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看,主要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个方面。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它们对地球的影响。但是,为了说明对地球的影响,需要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规律。(3)地球的运动 地球运动包括绕地轴自转和绕日公转,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主要通过读图来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形

4、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和五带。(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2易错辨析(1)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学生易混淆的。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地壳是岩石圈的一部

5、分。(2)地球的普通性:从运动特征来看,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运动特征相似,都按自西向东的方向绕太阳公转;公转的轨道都近似圆形;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即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从结构特征来看,地球与其它行星的质量体积相似。 3知识整合(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宇宙环境安全的宇宙环境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大气层(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

6、阳活动主要表现为光球层上的黑子和色球层上的耀斑。一般以太阳黑子数的增减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其最明显的变化周期约为11年。 对电离层的影响,干扰无线电通讯; 对磁场的影响,产生极光和磁暴现象。(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比较项目地球自转地球公转示意图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1)自转3600,23时56分4秒(2)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1)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2)回归年,太阳直射点移动一个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速度(1)角速度,除极点为0外,其它各点均相等,为1

7、50/小时。(2)线速度,自赤道向极点逐渐减小为0。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慢。(4)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目前为230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作周年回归运动,移动情况如下图111所示:晨昏线图11-1(5)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重要特点外部圈层大气圈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水圈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

8、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内部圈层地壳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地幔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地核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黄赤交角 四季更替 昼夜长短的变化(6)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学法指导】 1. 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2. 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和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探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要

9、通过分析太阳外部结构图上相应的太阳活动,例如黑子和耀斑、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3. 用地球公转示意图、黄赤夹角示意图或演示实验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归纳四季的递变规律。 4.通过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简图,建立地理空间概念,从空间范围上认识自然环境。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学习目标】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l 能够识别、描述常见的矿物如铁矿、石油、天然气的基本存在形式,并举例说明。l 能够识别、描述岩石的成因类型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及其代表性岩石。l 能够运用文字、图像等解释地壳的物质循环和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之间的转化。2.地球表面形态l 理解地质作用的分

10、类,能够解释和区分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l 能够 联系所学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解释具体的地理现象,分析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等。l 通过比较、概括等对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语言、图像进行表述。l 知道和理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地理概念,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l 知道和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地理原理,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大气环境l 能够识别、描述大气的垂直分层,并说明对流层、平流层、高空层的主要特点。l 能够 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基本原理等,说明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l 能够 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

11、题等。l 能够对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进行解释、推断。l 对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和发展变化规律有理性认识,并能够运用语言、图像等进行表述。 l 知道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的地理原理,能够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建立不同情境下的合理联系等。l 知道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分析南亚季风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够运用语言、图像等进行表述。 l 应用大气活动中心与季风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东亚季风区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合理解释、推广。l 理解冷、暖气团和冷、暖锋面的概念,并对成因、分布及运动变化规律等有理性认识。l 应用 锋面、高低气压系统与天气的基本原理,分析一些

12、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新的情境中进行合理解释、迁移。 4. 水循环与洋流l 能够再认或识别水循环的过程、环节,描述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基本特征。l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能够提出证据、进行解释。l 应用洋流及其分布规律,说明相关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分析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l 联系所学的地理概念,解释、论证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要点解读】1重、难点透析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根据“考纲”的要求,学生要能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这样的示意图不仅要绘出三大类岩石及岩浆,还应反映它们之间的转化过程,如岩浆上涌浸入地下或喷出地表转化成岩浆岩,岩石在

13、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岩浆岩和沉积岩在压力和热力作用下转化为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为岩浆等。(2)地球表面形态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3)大气环境 大气受热过程 从“考纲”要求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第一,作为自然环境组成要素,“考纲”中的“

14、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第二,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下垫面辐射(包括陆面和海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第三,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其中,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是需要重点阐述的基本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性质差异引起的。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用一些原理示意图,如大气温室效应示意图、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等。 气压带和风带 “考纲”关注

15、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热带季风气候中的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常见天气系统天气图是用来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