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无道诛暴秦”学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314407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伐无道诛暴秦”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伐无道诛暴秦”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伐无道诛暴秦”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伐无道诛暴秦”学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一、选择题1.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是暗指( ) A秦始皇滥用民力,民怨沸腾 B有人要在阿房宫刺杀秦始皇C秦始皇刑法残酷,社会动荡 D秦始皇将葬在阿房宫2.如今我国推崇“依法治国”,其含义一是依法行政,二是公民也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利益。然而早在两千多年的秦朝就有“族诛”和“连坐”,这反映了秦的( )A徭役繁重 B赋税沉重C残酷的刑法 D可怕的殉葬3.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把夏桀、商纣、秦二世这三个历史人物归成一类,他们最突出的相似点是( )重用人才 重视农业 统治残暴 末代国君A. B. C. D.4.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

2、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诗中提到的两个重大事件是“焚书坑儒”和( )A.统一中国 B.秦末农民战争C.楚汉之争 D.修筑长城 5.下列关于秦朝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B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度C以秦国货币圆形方孔铜钱作为统一货币 D它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直接推翻6.李清照曾这样赞美项羽“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下列事件跟项羽有关的是( )大泽乡起义 巨鹿之战 楚汉战争 建立政权 AB CD7.中国象棋上的楚河、汉界的划分与下列哪些历史人物有关( )陈胜 吴广 项羽 刘邦A、 B、 C、 D、8.刘邦称帝时有定都洛阳

3、之意,群臣多山东(崤山以东)之人,也主张定都洛阳,最后刘邦却采纳了娄敬、张良的建议,将都城定在( )A.咸阳 B.长安 C.镐京 D.殷9.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秦西汉 B.西汉秦 C夏朝商朝 D商朝西周二、非选择题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的三分之二以上缴纳给国家。每年在外服役者不下三百多万人,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人脱离农业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材料二 当时在秦朝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材料三 壮士不死则已,

4、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材料三这句话是谁说的。他讲这句话是为什么?此人后来有什么壮举?(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答案:(1)反映的是秦朝赋税、徭役繁重。刑法残酷。(2)陈胜。为了号召大家起义来推翻秦朝的统治。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或大泽乡起义)。(3)有联系。正是因为秦朝统治残暴,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所以陈胜号召大家举行起义来推翻秦朝统治。11.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1)上图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领导这一历史事件的“两个小队长”分别是谁?(2)这次起义有什么显著特点?(3)“如果没有遇雨误期,这次事件就不会

5、爆发”。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答案:(1)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们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3)不正确。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严酷的刑法,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表明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必然性。途中遇雨误期,只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如果不是遇到大雨误期,秦末农民战争迟早也会爆发。三活动探究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法庭。请你为被告秦始皇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人民写一份诉状。(2)由秦帝国的兴亡,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答案:(1)秦始皇的辩词:我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我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我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了长城;我兴修了灵渠,促进了岭南与中原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我是千古一帝,功德无量。秦朝人民的诉状:你大兴土木,营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劳民伤财;你赋役繁重,要我们将收获物的2/3交给你;你把残酷的刑法强加在我们头上,让我们没有活路;你“焚书坑儒”,禁锢了我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你是一个暴君。(2)施仁政于民,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