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4314060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年级部编下学期语文课文内容阅读理解专项过关题班级:_ 姓名:_一、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

2、,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景观_ 仿照_ 仿佛_2用波浪线划出文中的排比句。3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_的殿堂 _的亭台楼阁 _的山乡村野 _的民族建筑4本文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在内容上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昔日的辉煌? _5看着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_二、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你们看,鸟都飞

3、走了。”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议论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他们走在路上,忽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号,接着就是倾盆大雨。半夜里,只听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大山崩塌了,洪水涌了出来,把他们住的村子淹没了。人们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1文段中画“ ”的句子是对海力布的 _的描写,表现了海力布_的品质。2用“”画出与小白蛇说的话相照应的语句。3文段中有很多不

4、可思议的地方,你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什么?为什么?_4人们为什么要世世代代纪念海力布?_5许多年后,躲过灾难的乡亲们再次回到家乡,看到海力布变成的石头,他们会怎么向自已的子孙介绍海力布呢?发挥想象写一写。_三、 课内阅读。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 ),到处都是(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我注意地看着,眼睛( ),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

5、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1上文选自课文_,作者是_。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3用“ ”画出表示鸟多得让人看不过来的句子。4“大的,小的”这是写了鸟的_,“花的,黑的”这是写了鸟的_。“有的有的有的”这是写了鸟的_。5最后一句话第一个“鸟的天堂”是指_,第二个指_。四、 课内阅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本文出自_代诗人

6、_的作品。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余尝谓_ (2)心不在此_(3)却只漫浪诵读_ (4)心到最急_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到,眼、口才能到。B文段阐述了怎么读书的问题,其中心到最重要。C文段告诉我们读书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样不仅能够加快阅读速度,还能提高阅读质量。五、 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圆明园的毁灭(节选)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wng hung)家园林。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

7、园周围。圆明园中,有( )的殿堂,也有玲(ln lng)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 )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 )建造的,如蓬(png fng)岛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 );流连其间,仿佛(f f)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1我会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2按课文内容填空。3本文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昔日的辉煌?_4看着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_

8、六、 课内阅读。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 ”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

9、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能耐 (_) 必然 (_)2这两段文字选自课文_,选文可以用_这个成语概括。3这两段文字对蔺相如的描写主要运用了_描写。4廉颇负荆请罪的原因是 。用波浪线画出具体写“廉颇负荆请罪”的句子。5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请罪时,会怎么说呢?请发挥想象写一写。_6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_七、 课内阅读。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

10、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 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1给加点字注音。削弱(_) 乘机(_) 战袍(_) 荆条(_)2“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句话运用_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_。3文

11、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蔺相如的_描写,说明了_的原因,表现了蔺相如_的品质。4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可以用成语“_”来概括。八、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将相和(节选)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 )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 )机来打我们。我所以( )着廉将

12、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 ),背上缚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 ),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1给加点的字注音。2在( )里填汉字。3选文中有两个问句,第一个是_句,第二个是_句。请将第二个问句换个说法,使句意不变:_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文中画“”的句子,并将其填入文中括号里。5用“ ”画出“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中“往回赶”的原因。6读了这个语段,你认为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蔺相如呢?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