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世界经济失衡原因及再平衡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309790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索世界经济失衡原因及再平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探索世界经济失衡原因及再平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探索世界经济失衡原因及再平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探索世界经济失衡原因及再平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索世界经济失衡原因及再平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世界经济失衡原因及再平衡 王汉儒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货币体系造成世界经济失衡的逻辑研究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内涵非常丰富,学术界对其定义莫衷一是。目前,陈彪如、Eichengreen和Mundell的三种定义根本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同。陈彪如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那么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展各种交易支付所根据的一套安排与惯例。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目的是:(1)调节各国的国际收支,维持收支平衡与实现外部经济平衡;(2)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共同稳定增长。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那么包括:(1)汇率关系的规定和变动准那么;(2)世界货币或储藏资产确实定与供给20。Eic

2、hengreen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是将各国经济结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其主要作用是为了维持外汇市场的有序与稳定、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并为遭遇破坏性冲击的国家提供获得国际信誉21。Mundell的定义重点对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货币制度的范畴进展了辨析:国际货币制度相对僵化,而国际货币体系相对灵敏22。鉴于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与世界经济失衡的逻辑关系,而非外汇市场稳定性或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实行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故采取陈彪如的观点来界定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生性缺陷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又被称作牙买加体系;或布雷顿森林体系II;。其区别于国际

3、货币史上其他时期国际货币体系,如金本位制、英镑本位制等的核心特征是以美元为中心,提供国际价值尺度职能(即为国际交易提供计价单位)、国际流通与支付职能(即提供国际清偿力)和国际储藏职能(即为各国央行提供外汇储藏),因此美元成为了事实上的世界货币。尽管由于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元与黄金脱钩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却因牙买加体系对其继续履行世界货币三大职能确实认而得以延续。然而,这一制度与其他所有制度一样,自诞生日起便不可防止地罹患了内生性缺陷。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已为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特里芬两难;,即国际清偿力与信心两难,不过是国际货币体系制度缺陷这枚硬币的一面,而另一面

4、却鲜为人知,即慎重动机与信心悖论;(简称慎重动机悖论;)。这一悖论的逻辑是:开放条件下,各国央行出于本币汇率稳定和国家经济平安的慎重动机而积累一定数量的美元,并且随着国际贸易量的增加而不断扩大外汇储藏存量,引起对美元需求的增加,故美国应扩张其货币供给;而美国作为储藏货币发行国只能通过其国际收支的逆差,特别是经常账户逆差来提供国际清偿力和国际储藏,但鉴于国际收支赤字扩大将引起美元汇率贬值的预期,故美国为维持其国际货币信心那么必须紧缩其货币供给。这就出现了与特里芬两难;对应的悖论慎重动机悖论;。乍看,该悖论似乎只是特里芬两难的另一种描绘,但究其逻辑根底、传导机制和政策结果却大相径庭。首先,比拟两个

5、悖论的逻辑根底。特里芬两难是从国际经济不断开展的需要角度出发,认为将引起美元扩张;而慎重动机悖论那么强调国家层面对外汇市场的干预需求导致了对美元需求的增长,是有组织的行为,而非特里芬两难下市场经济调节的自发行为。其目的在于解决开放条件下市场经济外部性问题一国对外部门的产出与就业波动。因此,基于该悖论的政策模拟将更符合实际,特别是当考察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国家,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等EMEs(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史时尤为明显。同时,在慎重动机悖论的另一个逻辑根底中,从世界货币供给国的国家层面来看,美元的国际铸币税特权,也在客观上推动了美元的超发,加剧了世界经济失衡程度和再平衡的难度。其次,

6、从世界货币职能与货币需求理论的角度来看,特氏悖论描绘的是世界货币的流通与支付职能,而慎重动机悖论刻画的那么是世界货币的储藏职能。最后,从传导机制的角度来看,特里芬两难并未明确指出经济开展是如何引起对美元需求增长的,既缺乏传导机制研究,也没有说明这种需求增长将带来什么后果;而慎重动机悖论不仅提出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两种传导机制,更证明了世界经济失衡是当期国际货币体系制度设计的逻辑必然,即内生性缺陷。这一点将在下文着重分析。(二)国际货币体系导致世界经济失衡的两种传导机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是通过经常账户传导机制和资本账户传导机制引起世界经济失衡的。前者的逻辑根底是:各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出于慎重动机积累

7、美元,而美元以经常账户赤字对外围国家进展输出的方式又导致了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为主的外围国家纷纷走上了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的道路。因此,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增强外围国家出口刺激的内在鼓励机制的特征。后者的逻辑根底是:中心国家凭借国内兴旺的金融市场和本币的世界货币地位,进展全球风险收益匹配,即通过压低利率发行各类金融工具,以较低的资金本钱融资,并以FDI的形式将资根源源不断地注入到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分享其经济增长的高收益。投资过程中的宏大利差又为中心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这就导致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增强中心国扩张货币供给的内在冲动的特征。1.经常账户传导机制其传导机制如下:战后,外围国

8、家出于平滑国内经济周期的需要纷纷开展对外部门,参与国际分工,并由此产生了国内经济危机的国际传导可能性。为躲避国际经济风险,特别是外汇收支风险,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未崩溃时,外围国家便产生了增加外汇储藏对冲央行外汇头寸的强烈需求。因此在世界货币美元,可以以经常账户逆差的形式对外输送的制度约束下,以日本和韩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国家走上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道路。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本国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又可增加外汇储藏维持经济稳定。政府的经济政策,如幼稚产业保护政策和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等为外围国家对外部门的开展提供了制度优势,使原有的贸易平衡被打破。中心国经常账户顺差不断减少,并于19

9、71年出现了战后第一次逆差。随后,经常账户逆差持续扩大。在此根底上,伴随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以FDI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大大加快,从而导致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贸易品部门的几乎全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局部具有较高劳动资本替代弹性的资本密集型行业更是从中心国家转移到了外围国家,中心国那么呈现出产业构造高度化和空心化并存的场面。这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外围国家原有的比拟优势,更使局部外围国具备了本来没有的比拟优势,即产生了比拟优势动态化效应。该效应又被随之而来的外围国家产业聚集效应、规模效应等因素不断放大,从而形成了由国际分工直接导致的以中心国经常账户赤字与外围国经常账户顺差并存;为特征的世界经济失衡场面。该传导机制如图1所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