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308028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德与社会课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品德与社会课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品德与社会课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品德与社会课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品德与社会课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课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课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德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内容也比较多,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可见,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紧扣教材,注意德育渗透的自然性 结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把德育教育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学科的综合性、生活性与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紧密结合,达到知识的传授与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样,学生不会感到是在接受单纯的思想教育,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已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

2、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德育教育生拉硬套的附着在单一的知识传授上,德育教育在学科中自然而然渗透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把握学科特点,注意德育渗透的生动性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把握住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教育时,才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在日常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抓住品德与社会学科“生活性”这一重要特点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渗透的生动性。例如: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通过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长辈养育自己的典型事例,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学习浓浓乡土情一课,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了解家乡的文化、民风、

3、民俗,感受浓浓的乡土情,通过对家乡民间文化传统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寻求学生精神需求与德育要求的最佳结合点,增强其针对性德育教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还应选准它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面对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学生耐挫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意识淡薄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认准学生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症下药,对其进行相应的德育渗透。 四、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德育内容组织要科学化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4、,教材的编写主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有较强的阶段性。人的品德发展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在整个发展中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德育内容蕴含于知识内容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必须按照儿童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年级的道德发展水平加以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教师还应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确定不同德育教育内容的侧重点,从而体现其内容组织的科学化。 五、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品德形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将品德从学生的生活中剥离出来作为一门知识去传授。品德与社会学科加强了德育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

5、境中提出,呈现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 总之,德育教育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的渗透是十分重要的,它必须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若能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的渗透德育工作,学生定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成为建设未来祖国的栋梁之材。 李斌 2013.6.0 内容总结(1)品德与社会课渗透德育教育工作总结 德育是个系统的工程,内容也比较多,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2)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3)如何在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机的渗透德育教育呢(4)李斌 201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