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生态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306487 上传时间:2023-08-25 格式:DOCX 页数:1 大小: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挖掘生态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挖掘生态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挖掘生态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挖掘生态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摘 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在中学语文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 育,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语文课程建设,深入挖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生 态资源,以其文本中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护物 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物我谐和的生态美学理想对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有助 于学生树立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进一步推动生态文明教育。【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资源 语文教育生态学是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日益成为人类生存不能不面对的困境的今天, 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的。而且人们的生态学视野在不断 地拓展,鲁枢元先生说:“生态学已远远不仅是一门学问、

2、一门科学,而成了一 套完整的观念系统,成了一个包容生命与环境、人类与自然、社会与地球、精神 与物质的世界观。”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 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 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 师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 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1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 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 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

3、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 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 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 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 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 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 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

4、自然界中发现生命 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在另外一首杂 言古诗于潜僧绿筠轩中,苏轼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 竹令人俗。”从对物欲俗骨的鄙夷和竹子的喜爱中,表现出了对清风高节的追求, 可谓精神生态资源的典范文本。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 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 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 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 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 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