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04300174 上传时间:2024-01-2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理(含解析)(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理科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50小题,每小题2分,共100分)1.“一亩三分地”是老北京人口中常说的一句口头禅,意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来源与先农坛皇帝“亲耕”藉田有关。明清两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农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映了中国古代A. 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B. 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C. 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D. 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皇帝“亲耕”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亲耕”为天下农民作出榜样,鼓励农民勤于农业,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以农为

2、本的治国思想,故选C;AB两项与农业生产无关,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故可排除;材料中没有“抑商”的内容,所以D项的说法也与材料不符,故可排除。2.范仲淹在一篇赋中写道“器以象制,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他所描述的工具是A. 翻车B. 风力水车C. 筒车D. 水排【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水以轮济,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倾生成之惠”描述利用水力灌溉的筒车,故C项正确;翻车靠的是人力带动,故A项错误;风力水车靠的是风力,故B项错误;水排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故D项错误。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

3、”的使用A. 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 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 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 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描述的是翻车,使用的是人力,不是说农具自动化,故A项错误;翻车属于灌溉工具,能提高农田抗旱的能力,故B项正确;翻车属于简易灌溉工具,标志着灌溉技术成熟的是筒车,故C项错误;农业生产始终不能摆脱自然的束缚,故D项错误。【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农业经济和灌溉工具翻车【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

4、征。复习时要掌握古代的水利灌溉工具,从水利工程战国出现了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等和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创制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等角度掌握。4.牛是与农耕关系密切的家畜。中国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牛不仅是人们从事农耕的必需,同时也成为人们心目中吉祥的象征,春牛图则成为年画、剪纸、刺绣等领域常见的题材。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A. 西周B. 春秋战国时期C. 两汉时期D. 唐代早期【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最早的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选B;ACD三的说法均不符合史实,故可直接排除。点睛:时空观念是历史核心素养之一,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

5、是在一定的时间存在和发生的,所以学习历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自己的时空观念。此题如果能准确把握这些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就中轻而易举的选出正确答案。5.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A. 经营更趋市场化B. 减少犁耕依赖C. 生产日趋专业化D. 注重精耕细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农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可以通过农产品的去向、资本对农业生产的参与程度等反映出来,题干没有相关信息,故A项错误;根据图表可知,工具投入占很小比重(2%)。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等耕作技术和工具是精耕细作农业形成的前提条件,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从春秋战国

6、时期成形以来,其铁犁牛耕的模式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小农家庭拥有铁犁、耕牛等基本生产工具后便不必再对生产工具有太大投入,只需承担修缮工具的费用。在小农大量增加肥料、投入人力等措施增加亩产量的背景下,工具投入占比因而非常小,但不能说明小农减少对犁耕的依赖,犁耕仍是小农生产的前提,故B项错误;专业化的生产属于集约型生产,要求采取新技术、新工具等科技含量高的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与图表反映的小农增加产量的思路不同,故C项错误;根据图表可知,江南农村家庭的投资主要在肥料、播种、灌溉上,工具占很小比重。施加肥料、选育优种、勤加管理(灌溉等)等手段,尤其是施加肥料占比近半(45%),反映小农家庭通过高投入尽可能

7、地提高亩产量,符合精耕细作的特征,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6.圩田的兴起最早开始于南朝,唐代范围扩大。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圩田的大量出现A. 促进了北方农业的发展B. 有利于玉米和甘薯种植C. 推动了南方的开发D. 反映了人地矛盾的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圩田是化湖为田,把堤岸伸入水中,抽掉堤内的水造成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圩田是南方农业发展的方式,圩田的大量出现推动了南方的开发,故C正确;圩田属于南方,故A排除;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不需要化湖为田,故B排除;人地矛盾在清代较为突出,不是唐代,故D排除。7.北朝时,嗜

8、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接受,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唐朝中期“南茶开始北运”,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际上南北方饮食习惯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考点定位】中

9、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区域经济和重心的转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点睛: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学科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随着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逐渐被北方人接受。8.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一种主要的土地制度

10、。下列关于井田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它是一种国有土制度,土地归全国人所有B. 获得井田的奴隶主对井田拥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C. 井田制在耕作方式上主要采用奴隶集体耕作的方式D. 井田制在法律上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答案】A【解析】A选项错误,井田制虽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但是它的归属属于周天子,而不是全国人民;B选项说法正确,井田制下奴隶主对土地拥有使用权,不能转让买卖;C选项说法正确,井田制得耕作方式就是奴隶集体耕种;D选项正确,井田制被废除是在战国时期诸国变法。9.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

11、一时期的改革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B. 是社会倒退的表现C. 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D. 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实行“初税亩”等从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进步,进一步瓦解了分封制度,据此可AB,选出C来土地兼并的是在进入封建社会以后才出现的,故可排除D。10.通典田制规定:凡18岁以上男子受永业田20亩;凡有爵级、官品、勋级者,可依爵级、官品请受永业田5顷至100顷。据此可知,唐代均田制下A. 大量私田开始出现B. 助长了土地兼并C. 土地国有化程度提高D. 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限制【答案】D【解析】依据

12、所学知识可知,私田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故可排除A;均田制是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的,故可排除B;材料体现了对一般平民和特权阶层拥有永业田的标准,并不涉及土地国有化,故可排除C;材料体现了对有爵位和官品的特权阶层占有永业田的数量进行规定,这就使得特权阶层对土地的占有受到了限制,故选D。11.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 自耕农经济盛行B.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 均田制破坏严重D.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

13、知,20130亩占有比例最大,说明自耕农经济盛行,A正确。而131300亩和300亩以上的占有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说明土地集中现象并不突出,B错误。唐朝后期均田制已经崩溃,C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效率,D错误。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中各种数据的代表含义。自耕农每家每户占有土地应是少量的,符合20以下和20130两个层次,且占有比例较大,说明自耕农经济占主流,即可得出答案。12.商鞅变法后“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 土地国有B. 地主土地所有C. 土地私有D. 土地兼并【答案】C【解析】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

14、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因此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土地私有,故答案为C项。商鞅变法后确立土地私有制度,排除A项;地主土地私有是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排除D项。点睛: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大地主为了拥有更多的土地,采用各种卑劣手段。尤其是灾年,地主巧取豪夺,让拥有土地的农民变卖自己的土地和房产沦为佃农。封建统治者为巩固统治,维护小农经济,往往也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土地私有

15、,可以买卖。13.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A. 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 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C. 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D. 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的核心信息是,江宁制造局由皇帝任命的官员主管,从形态上看属于官营手工业。江宁织造府为清代专门制造御用和官用缎匹的官办织局,丝绸产品只供皇帝和亲王大臣使用。因此,选择B。清朝康熙皇帝6次下江南,有5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这里的地名大行宫的称呼即由于康熙和乾隆两个皇帝在此住过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曹雪芹于康熙50年公元1711年就诞生在江宁织造府内。作为清代专门制造御用和官用缎匹的官办织局,江宁织造府历史比红楼梦更为悠久。太平天国时期,江宁织造府被战火损毁殆尽。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4.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