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299516 上传时间:2022-07-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预习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荥阳市级课题结题报告 “道德课堂小学语文预习措施”课题结题报告 姓名:谷俊峰 孙轲 张红 学校:荥阳市贾峪镇实验小学 时间: 7月道德课堂小学语文预习措施的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提出及其目的意义 1、课题内涵概要上语文课,要不要让学生预习,这在今天似乎已经不算是什么问题。谁说不需要预习呢?恐怕很少。事实上,也真是大多数教师都在布置学生预习;学生也都懂得上新课之前都要先预习一下。然而,很遗憾,要是果真按照“预习”工作最早也最热心的倡导者之一叶圣陶的观点和规定来考察、来衡量,我们中间诸多人的做法恐怕只是徒具形式而已,效果总不见佳,那是必然的事。老式预习最常用的措施就是让学生回家看看即将学习的内容

2、,无非是减少某些“拦路虎”而已。这样做法的主线缺陷在于使学生的视野局限于现成的知识,忽视了知识产生的过程,忽视了在预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呈现为被动接受式为重要特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适应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总体目的。2、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2)、学生作业习惯的培养研究。(3)、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研究。 (4)、学生操作习惯的培养研究。(5)、学生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6)、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学生合伙学习的培养研究。其中,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作业习惯的培养

3、研究、倾听习惯的培养为本课题研究重点;倾听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培养、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准备通过专家讲座、查阅文献、交流探讨、跟踪调查和个案分析等技术手段来解决该难点。3、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强调自主:新课标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自主、合伙、探究,其中之一就是“自主”。此课题重在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学习爱好出发,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提高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本。注重反思:预习不能老一套,要不断反思预习中的科学性、合理性,反思预习规定与学生的预习的爱好、学生的差别性等之间的联系,预习的效果与预习的时间之间的有效性等,从而使得此课题的研究更具有

4、前瞻性与必要性。4、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叶圣陶有关教育的理论。叶圣陶先生曾深刻指出:什么是教育,简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特别是小学生,更应当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利于为后继学习打好基本,为孩子的发展打好底色。如:提前预习的习惯。由于每一种孩子的学习基本、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必然会有某些学习“临时落后”的孩子,而协助这些孩子迅速赶上去的最佳途径就是预习。通过预习,不仅可以缩短孩子在学习上的差距,使她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并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途径,积累某些自学的好措施。 三、课题设计报告(一)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课题界定预习习惯是指在教师授课前自学教师要专家的新课的

5、习惯。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与反思研究将着力探究从学生的预习爱好、预习措施措施、预习效果等方面去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预习习惯,并从实践中反思小学生语文自主预习习惯培养中的方略、效果、科学性等。(2)支撑性理论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说:“指引预习的措施实行了,上课的情形就将和目前完全两样。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引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解说。”课堂教学的整个进程,就成了由教师指引预习措施、提示预习项目、订正或补充学生的预习成绩,学生们报告各自的预习成绩、讨论彼此的预习成绩这两方面的工作有顺序、有组织地进行的过程,成了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里面,教师

6、是预习的指引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主持者;学生是预习的实行者,又是讨论预习报告的参与者。整个教学过程环绕着“预习”展开。叶氏觉得,“惟有如此,学生在预习的阶段既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讨论的阶段又得到切磋揣摩的实益,她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徐徐养成”(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研究,旨在使学校语文教学在先进的理论指引下,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课前的预习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1唤醒和增强教师对预习工作的积极性和发明性。2培养学生通过积极探究的实践活动,获取积极情感体验,培养积极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的预习热情,提高预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摸索适合培养学生自学

7、能力的教学体系,初步形成系统的预习特色。 (四)研究对象贾峪镇实验六(2)班学生 (五)研究内容设计1、研究的基本内容(1)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引六(2)班学生语文课前预习,避免让学生在预习时把书成为“资料展示厅”研究。(2)在不加重学生课业承当的状况下,合理控制课前预习时间的研究。(3)通过调查表对六(2)班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检查方式以及时间反馈的研究。(4)结合语文课文教学案例,让学生真正掌握预习的措施。A、结合六年级上册课文詹天佑等,让学生懂得课前预习时要自定目的,对课文中的字、词要一方面预习。B、结合六年级上册课文唯一的听众等,让学生懂得预习时要先初读课文,整体感受,然后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8、、结合课文六年级上册山雨等,让学生研读课文,质疑问难。2、研究的基本原则(1)针对性原则。一种班的学生存在着学习基本的差别、阅读能力的差别、自身素养的差别。阅读能力好的同窗能较好地运用预习的措施按预习的规定去做,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连读句子都结结巴巴,根据现状,要变化“一刀切”“一锅煮”的措施。(2)趣味性原则。爱好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预习时学生自己活动时间多,预习规定的激趣作用更应加强。如在教学作文时,规定学生写一种水果,预习时规定学生回去买一种水果,然后把看、摸、闻、吃时的多种感官感受写下来,学生很乐意去做,激起了学生预习的爱好,更激起了写作的爱好。(3)启发性原则。预习过程要成为学生积极思维

9、的过程,使预习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和能力,在拟预习题时注意有的放矢,在循序渐进的同步,尽量考虑到启动心智、激活思维。课内预习的过程中,当学生思路阻塞时,教师的点拨,应着眼于增进思维的流畅性,而不能以现成的答案替代其思维过程。四、课题研究过程1、预备学习阶段阅读主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意义阅读杂志、书籍: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今天如何当教师”、 ”“教学平台”、 “新世纪演讲台”、 “心理健康教育”等栏目。江苏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主编“教学研究 ”、“教海深航”、“案例评析”等栏目。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著第一章人民教育运动第二章中国普及教育方案商讨第一章老式教育与生活教

10、育有什么区别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重庆大学出版社薛晓萝著第一章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的学科立场第二章新课程语文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框架每天保证一小时的阅读,每天阅读3页,筹划60分钟读完。完毕时间:9月10月 2、实验研究阶段阅读主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有效途径阅读杂志、书籍: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主编“备课参照“、“教学随笔”、“教学点评”等栏目。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出版社主编 “开篇的话”、“理论讲坛”、“教苑摸索”、“课例评析”等栏目。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著第五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第十章教育的新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吉林大学出版社欧阳芬、彭隆总主编第二章阅读教学(一

11、)预读疑赏拓第12节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河海大学出版社魏书生著第二篇育人观与实践第三篇教学观与实践每天保证一小时的阅读,每天阅读30页,筹划60分钟读完。完毕时间:0月11月3、总结阶段阅读主题: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方案、效果阅读书籍:新基本教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叶澜主编第一部分现代中国教育变革的社会基本论第二部分现代中国教育宏观变革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型吉林大学出版社欧阳芬、彭隆总主编第二章阅读教学(一)预读疑赏拓第4节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陶行知著第十八章读书与用书第二十二章行之行每天保证一小时的阅读,每天阅读30页,筹划60分钟读完。(七)研究措施设计本课题的研究重要以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

12、法为主,辅之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文献法:以新课程原则为指引,通过对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师、陶行知文集等有关杂志、书籍的阅读,吸取为成果,觉得课前预习有诸多作用,需要在我校研究。2调查法:对学生进行有关课前预习人数、课前预习爱好等方面的调查问卷,把它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3经验总结法: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顿和实行状况的纪录,及时总结各阶段的成果与局限性,撰写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学生教学案例。4案例研究法:教学中以六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作为案例研究,辅助课题研究(八)预期测验效果学生们懂得了语文课前预习的必要与重要性。懂得语文课前预习的措施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去阅读教材,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去进行某些实

13、践活动,如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等等。倡导一种探究型的预习,预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关注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解之处。进行预习时,可以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如小组合伙、请教家长、教师等等。整个学校语文课前预习效果良好。五、课题研究的成果1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教师的精心指引下,同窗们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原有的某些不良的学习惯得到了改正,逐渐养成了多种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如:坚持每天20分钟练字,书写清晰、规范、美观;在学习过程中已可以纯熟使用工具书,自行扫除阅读理解上的文字障碍,成为一种基本技能;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记好听课笔记,写好读书笔记,切实提高了听课的效率和读书

14、的质量;养成了朗读背诵的习惯,能有表情的诵读课文,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坚持课外阅读,既拓展了视野,吸取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又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养成了科学思维的习惯,掌握了创新思维的措施,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思维活跃,不人云亦云,不偏激武断,实事求是,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问,敢于刊登个人见解,并尽量做到自圆其说、六(2)班语文检测成绩较前有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有了明显进步,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和校领导的表扬。3、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掌握了科学的探语文课前预习措施,不仅会学,并且爱学、善学。学生素质方面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足发展。 4、学生的

15、课前预习由被动转为自主常规教学中,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被动甚至机械地学习活动,一旦离开教师的指引和协助,往往束手无策。因此,在行动研究开展的初期,教师借助电子档案,花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以评价的形式去鼓励、引导、督促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通过这项课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逐渐由实践型向经验型、进而向科研型转变,一种科研性的教师群体正在我校形成。 六、课题反思通过一年的研究,个人课题基本上完毕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已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培养学生语文课前预习习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本上进一步强化规定和训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积极权,增强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因此,我们还要在大量的具体实验的基本上,结合现代教育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