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4293829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68.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学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姓名 王丹 学院 公共卫生 班级 预防医学 学号 201156710056 摘要: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以维护人体健康。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认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

2、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即:先安未受邪之地。关键词:预防;治未病;疾病;中医学;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隐患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污染等问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预防及干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期是预防慢性病发生、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预防及干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前期符合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所谓“治未病”,可以概括为“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未病先防,又称无病防病,无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体质,颐养正气,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同时能动地适应客观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做好预防工作,避免致病因

3、素的侵害,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是指疾病已经发生,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即:先安未受邪之地。中医学在总结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中,认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认为预防是主要的、积极的,相比之下治疗则是一种被动的措施。因为疾病一旦形成,大都病程持久、累及多器官、疗效差、治愈率低。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疾病症状和延缓病程,不能根本治愈,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所以凡是高明的医护人员都应该做到见微知著,防病于未然。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 中医2000多年前就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预防思想。历代中医药中各种调理法,养生法,如情志调理

4、,五味(饮食)调理、起居调理、药疗调理等等,都在为预防疾病上作出了重要贡献。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种“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在如今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起着主导作用。 中医注重精神因素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精神对健康的影响。精神活动如果过度,超越生理调节所能承载的范围,则会损伤内脏,导致疾病。故内经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这种“致病”“防病”的思想在现代疾病防治中起重要作用。注重疾病在发生、发展、转化过程中的预防: 唐代孙思邈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

5、,下医医已病之病。中医对“已病”的防治归结为三个层次:初期防发病。已病防加重活传变。后期调摄,防复发。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化过程的这种预防思想,符合疾病的临床发展及预防规律,对疾病的临床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顺应四时,遵从自然的防病思想: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 以 天 地 之 气 生 ,四时之法成。”就强调了人与自然界阴阳四时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与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疾病的发生,其本质是机体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体内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如顺应自然界春生、夏长、秋

6、收、冬藏的变化规律,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借以提高人体对外界气候的适应能力。为此,顺应四时,遵从自然,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之一。强调饮食起居,养身防病的思想: 备急千金要方养老食疗云:“安身之本,必须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饮食有节的调养方法对防治消渴病尤为重要。唐孙思邈于备急千金要方消渴中指出“凡积久饮酒,未有不成消渴者。”在防治消渴病上,孙思邈提出“其所慎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可 见 古 代 医 家 对 消 渴 病 饮 食 调 养 的 认 识 已 达 到 较 高 的 科 学 水 平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在饮食的

7、调配上要合理不偏食如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起居有时指的是作息有常,遵循生活规律,居室环境舒宜,是中医养生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孔子云:“夫寝处不时,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唐代孙思邈对居住环境提出了要求:“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婪无厌,患害之源”内经倡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等之“四气调神”之说,其理论基础在于人之寿夭与起居有常与否关系密切。天地升降惟阴阳升降而尽之矣,人亦应之,因此,起居安排应符合人体阴阳消长规律,违背这一原则则病作矣。提倡运动,养生防病: 中医中有许多运动保健与强身健体的方法。如武术,太极,气功

8、,五禽戏,八段锦等。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机体健康,增强免疫力,从而防止疾病的入侵。 中医”治未病“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正气、调养精神、健身锻炼、调节生活、营养调配、忌食或少食不利于治疗与康复的饮食,还可以采取药物预防的方法,并从各方面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入。防止病变,有病早治。在人体在患病之后,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截断疾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同时注意疾病痊愈后预防复发,巩固疗效。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历史 > 人文/社科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