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发展史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4285221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硬盘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硬盘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硬盘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硬盘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硬盘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硬盘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盘发展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的硬盘知识硬盘,英文“hard-disk”简称HD 。是一种储存量巨大的设备,作用是储存 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 (Random Access Met 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数据为:容量5MB、盘片直径为24英 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 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1970年磁盘诞生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硬盘、第一次采用“温彻斯特”技术, 是现在硬盘的开端,因为磁头悬浮在盘片上方,所以镀磁的盘片在密封的硬 盘

2、里可以飞速的旋转,但有好几十公斤重。1975年Soft-adjacent layer (软接近层)专利的MR磁头结构产生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意味着硬盘可以变的很小,速度可以更快,同体积下硬盘可以更大。1979年IBM 3370诞生,它是第一款采用thin-film感应磁头及Run-Length-Limited(RLL)编码配置的硬盘,2-7RLL编码将能减小硬盘错 误1986年IBM 9332诞生,它是第一款使用更高效的1-7run-leng th-limi ted(RLL)代码的硬盘。1989年第一代MR磁头出现1991年IBM磁阻MR (Magneto Resistive)磁

3、头硬盘出现。带动了一个G的 硬盘也出现。磁阻磁头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所以盘片的存储密度可以得到 几十倍的提高。意味着硬盘的容量可以作的更大。意味着硬盘进入了G级时 代。1993年GMR (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认识硬盘硬盘是电脑中的重要部件,大家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9x、Windows 2k)及所有的应用软件(如:Dreamwaver、Flash、Photoshop)等都是 位于硬盘中,或许你没感觉到吧!但硬盘确实非常重要,至少目前它还是我 们存储数据的主要场所,那你对硬盘究竟了解多少了可能你对她一窍不通, 不过没关系,请见下文。一、硬盘的

4、历史与发展从第一块硬盘RAMAC的产生到现在单碟容量高达15GB多的硬盘,硬盘也经 历了几代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一下其历史及发展。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 (Random Access Met hod of Accou nting and Cont rol),其磁头可 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 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 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 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此 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

5、域内。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 大改造的可能性。“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 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 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 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 写速度提供了可能。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 MR(MagnetoResis tive)磁阻,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

6、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年IBM生产的英寸的硬盘使用了 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 1GB,从 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 GB数量级。年9月7日,Max 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 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 其平均寻道时间只有,这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盘了,同时它也是到目 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 此系列产品的内部数据传输率高达48MB/S,数据缓存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

7、bre Channel光纤通道),这将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 提高到了 160MB200MB/s。总得来说,希捷的此款(捷豹)Cheetah X15 系列将硬盘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年3月16日,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这就是IBM 推出的Desks tar 75GXP及Desks tar 40GV,此两款硬盘均使用玻璃取代传统 的铝作为盘片材料,这能为硬盘带来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坚固性。另外玻 璃材料在高转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Desks tar 75GXP系列产品的最 高容量达75GB,这是目前最大容量的硬盘,而Desks tar 40GV的数据存储密 度则高达

8、 十亿数据位/每平方英寸,这再次涮新数据存储密度世界记录。二、硬盘分类目前的硬盘产品内部盘片有:,和英寸(后两种常用于笔记本及部分袖珍 精密仪器中,现在台式机中常用英寸的盘片);如果按硬盘与电脑之间的数 据接口,可分为两大类:IDE接口及SCSI接口硬盘两大阵营。三、技术规格目前台式机中硬盘的外形差不了多少,在技术规格上有几项重要的指标:1. 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 时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注意它与平均访问时间的差别,平均寻 道时间当然是越小越好,现在选购硬盘时应该选择平均寻道时间低于9ms的 产品。2. 平均潜伏期(aver

9、age latency),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 然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头下的时间,单 位为毫秒(ms)。3. 道至道时间(single track seek),指磁头从一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的 时间,单位为毫秒(ms)。4. 全程访问时间(max full seek),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 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毫秒(ms)。5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单 位为毫秒。通常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之和。注意:现在不少硬盘 广告之中所说的平均访问时间大部分都是用平均寻道时间所代替的。6

10、.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续数据 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单位Mb/S (注意与MB/S之间的差别)。 它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 片数据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注意,在这项指标中常常使 用Mb/S或Mbps为单位,这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转换成MB/S (兆字 节/秒),就必须将Mbps数据除以8 (字节8位数)。例如,WD36400硬 盘给出的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为131Mbps,但如果按MB/S计算就只有s (131/8)。7外部数据传输率:

11、通称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 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在广告或硬盘特性表中常以数据接口速率 代替,单位为MB/S。目前主流硬盘普通采用的是Ultra ATA/66,它的最大 外部数据率即为s,而在SCSI硬盘中,采用最新的Ultra 160/m SCSI接口 标准,其数据传输率可达160MB/s,采用Fibra Channel (光纤通道),最 大外部数据传输将可达200MB/S。在广告中我们有时能看到说双Ultra 160/m SCSI的接口,这理论上将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320MB/s,但目前好 像还没有结合有此接口的产品推出。8.主

12、轴转速:是指硬盘内主轴的转动速度,目前ATA (IDE)硬盘的主轴转速 一般为54007200rpm,主流硬盘的转速为7200RPM,至于SCSI硬盘的主轴 转速可达一般为720010,000RPM,而最高转速的SCSI硬盘转速高达15, 000RPM (即希捷“捷豹X15”系列硬盘)。9数据缓存:指在硬盘内部的高速存储器:目前硬盘的高速缓存一般为 512KB2MB,目前主流ATA硬盘的数据缓存应该为2MB,而在SCSI硬盘中最高的数据缓存现在已经达到了 16MB。对于大数据缓存的硬盘在存取零散文件 时具有很大的优势。10.硬盘表面温度:它是指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情 况。这

13、项指标厂家并不提供,一般只能在各种媒体的测试数据中看到。硬盘 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包括GMR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 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好的数据读、写稳定性。如果对 于高转速的SCSI硬盘一般来说应该加一个硬盘冷却装置,这样硬盘的工作 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连续无故障时间):它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 小时。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时。这项指标在一般的产 品广告或常见的技术特性表中并不提供,需要时可专门上网到具体生产该款 硬盘的公司网址中查询。四、接口标准ATA接口,这是目前台式机硬盘中普通采用的接口类型。ST-50

14、6/412 接口:这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首先使用这种接口的硬盘为希捷的ST506 及ST412。ST506接口使用起来相当简便,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 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 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 上被淘汰了,采用该接口的老硬盘容量多数都低于200MB。早期IBM PC/XT 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就是ST506/412硬盘或称M FM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ESDI 接口:即(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它是迈拓公司于 1983 年开 发的。其特点

15、是将编解码器放在硬盘本身之中,而不是在控制卡上,理论传 输速度是前面所述的ST-506的24倍,一般可达到10Mbps。但其成本较高, 与后来产生的IDE接口相比无优势可言,因此在九十年代后就补淘汰了 IDE 及 EIDE 接口:IDE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 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 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把盘体与控 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

16、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 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 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 便。ATA-l(IDE):ATA是最早的IDE标准的正式名称,IDE实际上是指连在硬盘接口的硬盘本 身。ATA在主板上有一个插口,支持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每个设备的 最大容量为504MB,ATA最早支持的PIO-0模式(Programmed I/O-0)只有s, 而ATA-1 一共规定了 3种PIO模式和4种DMA模式(没有得到实际应用), 要升级为ATA-2,你需要安装一个EIDE适配卡。ATA-2 (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 这是对ATA-1的扩展,它增加了 2种PIO和2种DMA模式,把最高传输率提 高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