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乐”文化与“诗言志”的论文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4278761 上传时间:2023-10-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礼乐”文化与“诗言志”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儒家“礼乐”文化与“诗言志”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儒家“礼乐”文化与“诗言志”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儒家“礼乐”文化与“诗言志”的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儒家“礼乐”文化与“诗言志”的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礼乐”文化与“诗言志”的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家“礼乐”文化与“诗言志”的论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家“礼乐”文化与“诗言志”的论文历史论文摘要:儒家的诗学方向。基本上是围绕“礼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方向而展开的。 探讨儒家以“礼乐”为核心的文化是使“诗言志”成为中国诗学传统的主流根本原因所 在,并由此而揭示先秦儒学思想的根本精神对于中国诗学源头“诗言志”研究的意义。关键词:“礼乐”文化;儒家;诗学;“诗言志”中华民族自古贯之以“礼乐”文明的称号,把礼乐作为这个民族文明精神的核心,“礼 乐”结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存在方式。中国诗学从乐记开始,经 魏晋六朝钟嵘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到晚唐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诗学主要 要求用诗言志、抒情达意。由此而形成的由形神结合到以形写神,以至要

2、求“神似”,讲 “神韵”等,都是这一特点的具体表现。“诗缘情”说的产生,也是与“诗言志”说有着直 接的渊源关系,由此而形成中国文艺作品抒情性很强的重要原因。“诗言志”说深远地影响 了我国历代的诗学理论,它是中国诗学史中不可否认的“开山的纲领”。一、以“礼乐”为核心的儒家文化上古时期巫师作为人神沟通的中介,利用诗、歌、舞营造人神交融的氛围。巫术、祭祀 活动中的歌舞表演是向神求福,体现出“神人以和”的天人关系与生存追求。远古社会中, 祭典活动可以说是最重要的集体活动。祭典最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意识,而“乐”又 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原始宗教大多通过巫术礼仪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形式又是和原始歌 舞

3、联系在一起的。早期乐舞是沟通神人联系的工具和手段,表达人对自然的祈求,从而达到 天人合一。wW祭祀乐舞凝聚着人们的精神信仰和心理需求,祭典活动充分地体现了 当时的共同文化心理和表现形式。“神人以和”是原始艺术和巫术文化时期审美艺术的共同 特性。中国早期的精神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和宗教常常互为载体。商周之交完成了巫术 文化的人文化,审美意识由“神人以和”发展到“礼乐之和”。诗经保留了不少巫史结 合融为一体的诗篇,反映的正是巫术文化时期的历史现实和文化心理。从文化渊源看,远古时代,巫术是政治的一部分,主宰着文化的走向。商周的社会变 迁,不仅是制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的变革。就社会制度而言,西

4、周初期宗法制色彩 仍很浓,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的伦理道德观是“礼”的重要内容,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纽 带。随着封建制的完善,殷商充满巫术色彩的礼乐文化向人文性的礼乐文化发展,在文化上 则表现为从“神人以和”向人伦礼乐的融合。殷礼以事鬼神为主,周礼则加强了“礼”的人 文功能,强化其在道德、人伦规范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儒家追求的以德配天,道家所 追求的生命意义和精神自由的境界,本质上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都与早期祭 祀文化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春秋战国是社会转型期,“礼崩乐坏”,有识之士开始编定礼书,提倡重建礼乐和谐的 社会,这为礼学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孔子编定礼书,标志着礼学的产生。被称

5、为“三礼”的 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礼书之形成,为以后礼学的发展奠定了基本范畴。从字源上看,“礼”字在卜辞中为“豊”字。王国维考证说:“此诸字皆象二玉在器之 形,古者行礼以玉,故说文曰:豊,行礼之器,其说古矣。”此说可证明礼字的来源与 礼字的本义,即礼为祭祖祭神的仪式。可见礼是原始社会中的社会风俗习惯,是一种动态的 文化现象,随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的发展,礼逐渐演变成国家典章、制度、仪式 等。举行礼的仪式是为了加强社会的和谐和有序。儒家学说就是想通过礼乐的教化使礼乐成 为社会普遍接受的道德标准和社会契约,并使礼乐精神内化为社会成员的文化和道德自觉。 儒家思想以“礼”为宗,孔门之内礼乐相传,

6、师徒授受,形成一种教育及传承关系。孔子在确立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阐述了礼与仁义思想的关系。孔子强调恢复 周礼秩序,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论语颜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把礼作为治国的根 本;同时他指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又把学礼作为修身的基础。战国时 代孟子、荀子也都阐发了“礼”的含义,荀子还撰写了礼论专篇,成为后来礼学著作所 遵循的理论依据。儒家认为,伦理、道德和有序是人类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中 受到启示,并经学习实践总结而得的规律和法则。孔子认为:“夫礼,先王承天之道,以治 人情,故失之者死,

7、得之者生”(论语泰伯)。孟子说:“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 兽”,文明社会的人有别于禽兽就在在于学习和受教育,“教之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 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荀子在解释为何要实行礼治 以及礼的来源时说道:“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为序,星辰以行”(荀子乐论 篇)。“礼者,天地之序”,“礼者,理不可易也”,礼是秩序是规律是法则,和自然一 样永恒不变。礼乐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礼记。冠义云:“人之所以为人 者,礼义也。”“礼乐之和”把伦理道德的“善”和审美情感上的愉悦统一起来,成为儒家 诗学理论的重要来源。礼乐一体充分体现了儒家伦理教育的艺术化。儒

8、家的开创者孔子及其 传人,在继承总结了先秦以来对乐重视的思想、肯定乐对政治具有辅助功能的同时,认为乐 作为人崇高精神必备的修养,是保持畅达愉悦心态的生存必需。从儒家人世人生的价值取向 来说,儒家不仅重视现实人生,也重视艺术人生。从人文主义的思想出发,儒家相信人的理 性,相信人的后天教育,相信乐能净化人的心灵。儒家礼乐文化对诗学的影响必是以礼乐文 化为核心的诗学,“诗言志”之志围绕的必是“礼一乐”社会理念的体现和追求。秦汉时 代,一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活动都被儒家纳人“礼乐”规范的范畴之内,从 而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毛诗序)的道德政治效应,以达 到巩固社会礼制

9、的稳定结构。二、乐记与“诗言志”乐记总结了先秦以来的音乐思想,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代表了儒家全面系统的 经典性著作,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汉代刘向别录载公孙尼子云:“凡音 之起,由人心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故形于声,声音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 音”。儒家认为理想的音乐,不仅在于“审音知政”和“乐以政和”,还应超越“政治”, “乐以天地同,得万国之欢心,故天下治”(子贡问乐)。先秦之“乐”,无论在其起源意义,还是在宗教文化层面和精神境界上,都要比规范人 们社会行为的礼略高一筹。礼是人所制定的,而“乐”则与天、神有联系。礼记乐记 曰:“乐由天作,礼以地制”;“乐者,天地之命”,并

10、兴舞“降兴上下之神”。史记乐书谓:“乐者敦和,率神而从天;礼者辨宜,居鬼而从地。故圣人作乐以应 天,作礼以配地。”春秋时孔子虽提倡礼乐并重,他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 就是说乐是诗、礼兴立之后才能达到的一种更高的意境。而尚书尧典谓:“八音克 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吕氏春秋慎行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故唯圣人为能和。”其谓之“和”,正是中国古代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超越客观世界的最高 审美精神境界天人合一。儒家的“礼乐之教”、“礼乐之治”是以“仁学”、“德治”为核心而提出的。孔子儒 门的诗学非常强调理性对感性的把握,这是符合诗学本身的感性特质的,因为众所周知,诗 学是对人

11、的感性需求的满足与发展。荀子乐论的传统就强调情感的伦理道德属性。毛 诗大序明确地指出了诗歌是通过“吟咏情性”来“言志”的。大序中既肯定“诗者, 志之所之也”,同时又指出诗是“吟咏情性”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实际上是从理论 上把“情”“志”统一了起来。刘向在说苑中说诗歌是“思积于中。满而后发”的结 果,即所谓“抒其胸而发其情”。春秋纬说题辞中在解释“诗言志”时说,诗是“天 之精,星辰之度,人心之操”,这揭示了诗在早期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情志蕴涵于人 心的本质。儒家论诗着意于通过人的自然情感来唤起人的伦理情志,人的情志必须“止乎礼 义”。朱自清说,“诗的讽喻就是美刺,就是诗言志。”诗大序论

12、诗之风 雅颂,从始至终贯穿着美刺教化的观念。可见,儒家的诗学理论是直接与德治、仁 政联系在一起的。诗大序继承并发展了乐记中艺术乃情感的表现的思想,它将“志”与“心”联 系起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这就把志向情感方向推进了一步,和以前笼统地说“诗 言志”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它进一步明确提出诗为情感的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即诗乃内心情感外化为“言”的结果。孔子曾要求美与善的统一,主张既要“尽美” 又要“尽善”。如论语的记载说“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 尽善也”,但是在孔子看来,美与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东西。他说:“人而不仁,如乐 何?”(八佾)这就是说,人如果不能行仁道

13、,所谓“乐”就没有什么意义。乐记在 区分“音”与“乐”的时候说:“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 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乐”不仅是给人 以美的感受,而且要通过情感的表现传达出一定的伦理道德内涵,“乐者,通于伦理者 也”(礼记乐记),这是此一时期诗学理论以“志”为主,以志统情的原因。孔子称赞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无邪”,又称赞关雎篇“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八佾),这都是从诗所表现的人的道德心理状态去“观”所作出的结论。乐 记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声音之道,与政通也”的说法

14、,与孔子以乐“观风俗之盛衰”的思想是一致的。诗大 序总结了前期儒家美学思想,使儒家美学那种把文艺作为教化工具的看法极大地发展丰富 起来,并取得了统治地位。孔子、乐记、诗大序都把诗的作用规定在实用性的政治 教化上,因而也就从外部规范了“志”的含义,并使刚刚被发现的“情”紧紧依附于“志”,受制于“志”。而作为诗人个体的内在的“志”。儒家认为诗乐是人的内在伦理情 性之外在表现,即乐记所说的“和顺于中而英华发外”。中国诗学的发展是在个传统 中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这也是“诗言志”为何一直是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的中国诗学主流 的核心原因。三、“礼乐”核心与“诗言志”“礼”与“乐”为“六艺”的重要内容,礼乐教

15、育肇始于原始的祭祀活动。尚书尧典记载舜对夔说:“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 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可见礼乐教育能够提升 人格,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说法 概括地指明了礼乐教育对于人格完善的重要性。诗之用,也就是礼乐之用。孝经中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乐记则说:“乐者,德之华也”;“夫声乐之人人也深,其 化人也速。”在中国,诗与艺术,乐与审美,都是以深厚的哲学意蕴作为背景的,这首先是“礼一 乐”社会存在本体论的要求,其次是“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人文的要求。儒家认为,产生 于诗人心中的情感是受到伦理道德制约的社会性的理性情感。孔孟把人的情志归于仁,归于 善,认为这是天赋予人的天性,人的情志就应当体现人的这一天性。但荀子的人性恶论却肯 定了人的情志是人的喜怒哀乐,这是对个体情志的进一步的肯定,但他同时认为这种个人的 情志需要社会伦理的教化和制约。荀子乐论云:“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但是荀子所说的情感,并非人的天然情感, 更不是审美情感,而是他所倡导的以“礼义”为核心的伦理情感。荀子认为要以礼义制约感 情,把情感纳入伦理之轨,他明确提出“诗言志”,强调诗要“明道”,明“圣王之 道”(荀子效儒)。儒家之志是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