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4275783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应星光读书会之约,拿出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再次品读,不知不觉读了一个小时,读了前5篇,掩卷沉思,苏翁说得很多,我目前虽然还做不到,但至少在教育理念上,还是有所提高的,现在稍作总结一下。 苏翁说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理解为在每一节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好每一位学生求知欲望,要让每一个学生跳一跳都能够着桃子,能更好地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不同层次的孩子都有力所能及的不同的任务去完成,或有成就感,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这样上课就不会出现调皮和做小动作的孩子。 苏翁举例子说,一个历史老师课上的很精彩,他是在用一辈子备课,真正备这一节

2、课才花了15钟,让我感悟到厚积薄发的力量,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大语文观,只有多读名家大家的学术著作,站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能在课堂上驾驭住学生,知道把学生往哪里引领,在课堂上才不会只重视对知识的讲解,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思维、识记方面,才会主动注重训练学生的智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对牛弹琴”的情况不会再出现。 苏翁说:“阅读要跟学习紧密结合地联系起来,如果能通过阅读能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现象和事物,它们又是应当保持在记忆里的那些概括的基础,那么这种阅读就有助于识记。”也就是说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使用“两套教学大纲”,我读后豁然开朗,我理解为挖树根的原理,每节课要传

3、授的知识,就好比是要挖的大树根,树根太大怎么能挖出来?先绕着树根周边挖,当树根周边一圈都挖空了了,树根就自然而然的出来了,一切都水到渠成了。在这一章中,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为了帮助儿童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必须重视学科中“关键”知识的牢固识记,而要促进这种牢固识记,就必须给学习和识记创造必要的智力背景的阅读。他明确指出:“考虑到这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结合他在文中列举的物理和生物教学案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提出的“两套教学大纲”:一套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

4、套是促进基础知识牢固掌握和基本技能有效内化的背景资料。正如他在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提出的:“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熟记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我们要思考的是,“智力背景”到底指的是什么? 以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我们如何更清楚的理解“智力背景”。一篇课文,学生读通读顺并不难,而要理解事实和情感却不容易,因为其间既有知识的隔膜,更有历史的隔阂。认知和经验决定了学生直接接触文本进行思考的艰难,学生需要一个阅读思考的支点和平台。给学生提供或引导学生搜集必要的背景文字或“链接”文字的阅读,对文本形成立体的感受,学生才能与文本展开无隔膜的对话,才能读有所得,所以要尽力扩大学生相关阅读的知识面。 我们的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创建了“1X”的阅读形态,是不是苏霍姆林斯基这种思想的延伸和发展呢?如:同主题阅读,同题材阅读,比较阅读,回顾性阅读。这些延展在教读课文的练习、自读课文阅读提示后会有提出。统编教材一直在倡导这一理念:要把语文课堂,语文学习,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不只在课堂上发生,不只是课堂上的事情,课外也是重要阵地。 以上是我今天读老霍后一些粗浅的体会,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拍砖!由衷感谢余芳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星空读书会提供的平台,我相信团队的力量,跟着团队一起飞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