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4261039 上传时间:2023-10-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三年真题】 一、【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

2、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

3、“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D2A 3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题干是“

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2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正确。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

5、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B项,“赤壁矶头千古浪”,错在“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错在“表达对友人的担忧”。D项,错在“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

6、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

7、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释:磨盾鼻

8、: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候。 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 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 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 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 2下阕写到“且教儿诵花间集”。以下各组句子,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9、3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答案】1C2D 3(1)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并借借李广、烛之武等典故,表达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2)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错。“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生动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 故选

10、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风格流派的能力。 花间集是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收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这批后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

11、间派的特点。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1)“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意思是那些抗敌恢复方略,记录军中生活的诗篇,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对一个爱国诗人而又是战士的人来说,平戎策,从军什,是战斗生活的记灵,是珍贵的文献。一般都要编入专集传及后代的,有如勒石记功。可现在却都已零落殆尽而懒于收拾。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

12、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 (2)“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有谁怜”三句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说明自己虽曾踌躇满志,而终于无功而归,怨愤之情,溢于言表。这里作者以李广自况,自有不平之意。此二句借陆游、李广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3)“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意思是自己现在只能靠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了。现在就怕人谈边塞的事,暂且教儿女们诵读花间集吧。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显然,词人这种

13、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6题。 青玉案.送山谷(1)弟贬宜州 黄大临(2)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3)。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4)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释:(1)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2)黄大临:黄庭坚之兄。(3)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在这里,词人赞黄庭坚就如当年的黄叔度。(4)罍:li,古代的一种酒器。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峰百嶂”一方面形容到宜州路途艰

14、险,另一面也表明黄庭坚此行前途未卜。 B“别语”句表达了分手就在眼前,词人心里格外悲伤,喉咙哽咽已经说不成句。 C“已断离肠能几许”和“断肠人在天涯”中所抒发的“断肠”的情感是一致的。 D这首词语言虽朴素、平淡,但感情却深厚、强烈,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5词的后三句用了虚写的手法,下列词句没有使用该手法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B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C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有评论家说,本词“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有一字传情之妙。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C5D 6“听尽空阶雨”是词人想象与弟弟离别之后的情景,句中着一“尽”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词人因离别时的心境而设想的别后状态与心绪。“尽”字有完结、达到极限之意,别后的词人夜尽无眠,思绪难排,只得以不停歇地听那滴到空阶上的雨声、直至把那雨声听尽来苦挨时光,想到弟弟被贬的遭遇,心中充满悲愤之情,想到弟弟远在宜州,心中充满担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