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说课稿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426089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药》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药》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药》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药》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说课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药说课稿 药说课稿 刘新宇一、教材分析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小说。本单元是小说单元,着重培养学生欣赏现当代小说的能力,欣赏的重点是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性格及描写技巧。鲁迅小说以扶植国民、疗救中华为目的,在上个世纪的烟火中完美地体现了政治和艺术的结合,因此要把握它们的主题就不得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并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进行具体的分析。落实到药这篇小说,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一是主题的深刻性。辛亥革命的志士被杀,他的血却成了愚昧国民用来医治痨病的药引;二是双线结构中的人物塑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华老栓盲目迷信人血馒头的愚昧,透过血淋淋的馒头我们看到的是在看

2、客围观中的革命志士的无辜被害。二、教学方向据此,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探讨小说主题的深刻性。而要理解小说主题的深刻性,既要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又要联系作者的创作的意图,还要结合双线情节中人物的比照描写。三、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指导总结;四、教学过程因此,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如下:(一)朗读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对小说的感性认识。(二)领会主题这一阶段只是在学生感性认识上的初步鉴赏。我想,任何原始的、最初的状态可能比较粗糙比较稚嫩但却是最新鲜最珍贵的思维火花,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的开始。可以设计成这样的提问:“阅读完这篇课文大家觉得是悲剧还是喜剧?

3、”明确:“悲剧。”“那么悲剧的悲体现在哪儿呢?”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人物为立足点按照不同人物就有不同主题说大胆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见解。比方:“表现了华氏夫妇对儿子的爱,尽管可能是错爱”;“表现茶客们的冷漠,不仅不对夏瑜的死表示同情反而认为他宣传革命是发了疯了”;“反映了夏瑜的善良和迂腐,竟劝起牢头阿义造反”;“表现了康大叔的野蛮凶残,见钱眼开,发死人财”;通过这种开放的自由的讨论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地发挥。(三)教师总结。提供背景,启发学生通过课题药理解文章主题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出示本文的背景:1、本文写于1919年4月25日,同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上,后收入

4、呐喊文集中。2、它是以1907年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的。提问:那么这在课文中有反映吗? 生答:有,夏瑜就是秋瑾的化身。学生虽然已有所认识但可能对这两者的联系还不是很明了,因而教师在这个时候可以适当提示:“夏”和“秋”都是季节名词;“瑜”和“瑾”都是美玉。鲁迅这样安排不能不说没有用意。3、辛亥革命之前之后,资产阶级进行了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是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在这样黑沉沉的暗夜中,鲁迅“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秋瑾烈士的被害,鲁迅更感到“提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鲁迅正

5、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药。总结:好,现在让我们来看到底鲁迅先生要通过药来反映什么问题呢?同学们来看这个标题:药设计提问:“药”是什么?这个“药”和谁有最直接的关系?生答:“药”就是人血馒头。华小栓。教师点拨:不错。但是华小栓只是个被动的角色,他的意志是由一家之主华老栓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认为“药”首先和华老栓华家有关。同学们再想想,这个人血馒头其实就是谁的化身呢?生答:夏瑜。教师:很好。这样“药”这个题目就和两个家庭联系起来了。华家和夏家。华老栓一心想治好小栓的痨病(肺结核),不惜掏出家底给小栓买来人血馒头,结果却治死了儿子(语速放慢,示意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相关的描述)在这个事件中,确实表现

6、了华氏父母对儿子的亲子之爱,但是让我们震撼的仅仅是这个么?指名持此观点的学生答:“好像不是。小栓的死更让我觉得震惊。而且我想如果早去看医生也许有得救。是他们的父母不懂,愚昧无知才导致了儿子的死亡。”教师:请坐。答得非常好。这个“药”就是华家的不幸。我们再来看夏家这一支。夏瑜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者为革命也就是为民众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的鲜血却被革命救治的对象华老栓他们给吃了。这也是夏瑜的不幸。那么华家的不幸和夏家的不幸就是生齐答:华夏的不幸!教师:华夏就是中国,华夏的不幸就是中国的不幸!那么,我开头的问题“这个悲剧”到底是谁的悲剧就应该昭然若揭了。生齐答:中国的悲剧!以上是我对主题进行的相关引

7、导。接下去是对主题的书面总结,由学生回答和我的板书集体完成。华家不幸:群众的愚昧无知、冷漠夏家不幸:革命者不被理解的孤独和悲哀(可以提问:这些悲哀仅仅是他们个体的行为吗?下节课我们将就这个问题再做讨论)(四)布置作业:1、以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为原型写一篇人物漫画2、阅读鲁迅相关小说,如阿Q正传(五)板书设计华家不幸:群众愚昧无知、冷漠夏家不幸:革命者的悲哀五、结束语接下去两节课将学习小说情节、感受人物形象。需要注意的是,鲁迅作品中一贯出现的“看客”的形象,将由此带领学生去品味鲁迅作品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主题和鲁迅作品的民族性。好,我的课就说到这儿了。敬请指正!谢谢 项链说课稿 项链说课稿 刘新宇今天

8、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的第六课项链作者法国作家莫泊桑。一、说教材一、确定本课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第四册以文学作品的鉴赏为主,小说的鉴赏占全书的50%。该册虽只选入了三篇外国小说,但这三篇各有千秋,且在文学史占有显著的地位,装在套子里的人以其典型的形象,幽默的语言见长巴尔扎克的守财奴以其传神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吝啬鬼闻名;而莫泊桑的这篇项链以其精巧的构思,出色的心理描写、意味十足的结尾被广泛传诵。学习本文,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体味作为短篇小说巨匠的莫泊桑作品的魅力;学习本文,可以为学习陈奂生上城打下基础;学习本文,可以形成完整的小说鉴赏体系;学习本文,还可以让我们领略到外国小说的无穷

9、魅力。二、确定教学目标1、确定依据1)鉴赏小说可以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的语言、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等方面着手。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对小说的主题、小说的结构及小说的描写技巧进行鉴赏。2)本文的特色:本文构思特别精巧,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由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了逆境的曲折经历,安排了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情节。这些出人意料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摆布着玛蒂尔德的命运,开着玛蒂尔德的人生玩笑;演绎着玛蒂尔德的命运悲剧。玛蒂尔德的心理,玛蒂尔德的性格,玛蒂尔德的命运均在这曲折的情节中实现。鉴于上述原因,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A、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僻字词2、分析小说的情节,初看人物

10、思想和品质。3、分析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的精神世界。4、整体阅读小说,客观、全面玛蒂尔德评价形象。B、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抓住线索,快速梳理小说情节的能力。2、培养学生多角度审视小说人物的能力。3、培养学生仿照原文风格写作的能力。C、德育目标体味人在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执迷和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在现实的限制下的无奈、荒诞与虚幻。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本性的坚持和女扭曲。从玛蒂尔德身上吸取和发扬人性中善的力量。三、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人们常常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忽略了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和评价玛蒂尔德这样既有虚荣

11、心又有诚实、坚强、善良品质德复杂人物,是本课重点,也是本文德难点。二、说教法鉴于学生已在英语课中接触过该文,对文章内容有大体的了解。故我将本文的教学模式定格为:经典段落指导品读争议问题学生讨论疑难问题教师点拨。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又可以让他们在参与中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三、说学法品读法仿写法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复述失街亭的波澜曲折的故事情节。教师介绍对莫泊桑作品的情节的相关评价。二、品读本文情节和心理描写导入新课后,要求学生抓住项链这一线索,在项链前分别添加6个不同的字来概括本文情节,再由学生找出情节中的高潮部分,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分析:本

12、文是如何体现“处处出人意料,处处又合乎情理”的情节特点的。赏读情节后,要求学生按照情节找出描写玛蒂尔德心理德句子,并加以概括,再据此指导学生初步探讨玛蒂尔德的性格。三、重点难点的突破:1、仿写: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要求突现人物的心理及性格。A、如果没有那份请柬。B、“啊!假的”2、结合课后题对玛蒂尔德定位,并要求从原文找出依据,同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3、形象对比分析:将玛蒂尔德与简爱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玛蒂尔德追求德不合理性。4、引导学生对玛蒂尔德德的肯定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A、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赤足”B、多面人周朴园。四、作业续写该文,注意尽量模仿原著的写作风格。五、板

13、书设计:情节心理形象羡项链痛苦不堪爱慕项借项链忐忑不安虚荣玛失项链惊慌失措坚强蒂链赔项链悲苦不堪诚实尔还项链轻松欣慰善良德识项链当头一棒项链说课稿2虽是职高课,但说教法和学法的语言表述值得学习(何有湖语)项链是职高语文第三册的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课文包括药、项链、陈奂生上城、守财奴四篇小说。这是继本册第一个小说单元之后的又一个小说单元。这个单元继续欣赏我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并欣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小说。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重点欣赏小说的主题、结构和人物描写技巧。 项链是一篇故事

14、情节波澜起伏,引人深思的短篇小说,应让学生重点掌握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A、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B、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C、学习根据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创作背景等要素理解小说的主题,训练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D、进行情景对话训练,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高二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ABD是重点,C是难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