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25575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石狮市祥芝中心小学蔡乌霞教材分析: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九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昭示了自然界中季节的的更替。鱼鳞上的圈圈,“三叶石”“庐山漂砾”则可推算鱼儿的年龄,推知史前地质。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文本生动而有情趣,文章活泼而简洁的文字吸引孩子饶有兴趣的去读。在读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时与大自然的亲密之情,让孩子去体会这有着无穷奥秘的诗句的意蕴和涵义。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份大自

2、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学情分析: 这首文字浅显、文笔优美的小诗,无论是在识字、阅读,还是在理解感悟上都不会给三年级学生形成太大的障碍,所以教学中我们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朗诵中悄然走入这份大自然的召唤书中,去观察思考,去读懂妙不可言的自然之语,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观察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2、 认字4个,写字5个。3、 利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年轮、汪洋、妙不可言”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4、 仿照诗歌写一节。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教学准备:课前

3、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质疑入手,引发兴趣1、 借助课件(人类的语言),激发同学学习兴趣提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们用什么来交流?他们为什么要使用语言呢?2、 揭示课题,理解大自然的语言。师: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有一首诗向我们介绍了一种神奇的语言。那就是出示并齐读课题大自然的语言。3、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共同去学习,去发现吧!(设计意图:课题“大自然的

4、语言”新颖别致,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本身就具备了神秘性,于是我设置让学生质疑课题,从质疑入手,引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1、生字词关:开火车读生字词-齐读生字词,重点指导书写“圈” 2、朗读关:抽同学接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地进行评价。3、理清课文脉络:默读课文,想这首诗有没有总说的小节,哪几个小节具体描述大自然的语言?4、自读诗歌,合作完成表格大自然的语言告诉我们的奥秘5、 你想用文中的哪个词语形容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理解并造句(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于是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表格梳理课文写的7种大自

5、然的语言,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1、 品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过渡:这么多美妙的语言,想不想细细地品味一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在小组内读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2、交流反馈读书感受、看法预设:(1)第2小节课件展示(蓝蓝的天空,白云高高地飘)看到蓝天、白云,草地,你有怎样的感觉?理解词语高高,准并指导朗读,读高高声调高而上扬,准时读得肯定些。(2)第3节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哪个小节的结构和第2小节相似?(第3 小节)课件展示(蚂蚁搬家)为什么下雨前,蚂蚁要搬家呢?指导朗读,“也”读重音,先自由练读,再点评指导。(3)第4、5小节课件展示。这两小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反问,比喻

6、,拟人)指导朗读学习两句反问句。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4)运用同样的方法指导第6、7小节过渡句:其实,每当季节更替变换的时候,大自然都会告诉我们,我们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迎接另一个新的季节了。让我们继续交流你喜欢的小节。出示图片理解年轮,鱼鳞指导朗读(破折号拉长,读清楚怎么知道鱼的年龄,读出趣味性)(5)第8 小节过渡: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以前这里曾是什么样子的?读第8小节,了解“三叶虫”化石指导朗读过渡语:要不是大自然告诉我们,谁能想到眼前这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几亿年前竟是汪洋一片,多么神奇的大自然的语言呀?怎样读出它的奇妙与有趣呢?3、咦,品读到这,你明白大自然是用什么跟我们说话了吗?(看得到的,

7、听得到的,感觉得到的自然现象跟我们说话)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设计意图:在学生读文交流的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1、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2、仿照课文编一节诗歌(设计意图:)板书设

8、计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高飘 晴天 蚂蚁搬家 雨天 蝌蚪水中游 春天到 大雁南飞 秋天到 树轮一圈 大树一年鱼鳞一圈 大鱼一岁“三叶虫”化石 喜马拉雅山曾是汪洋教后反思: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两班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两个教学目标:1、通过感情朗读,读懂诗歌内容,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2、读写结合,模仿课文仿编诗歌。教学中主要体现两个理念:1、落实朗读训练,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理解课文内容,在品读过程中感悟语言,体会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2、注重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写作上的特点及形式,指导学生仿写,给学生创作写作的平台,使其思维得到拓展。教完本课,我觉得自己能够调动

9、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闪光点是:1、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中感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妙。特别是小诗的第四和第五小节,讲的是蝌蚪和大雁带给我们的关于大自然的语言。对于蝌蚪和大雁孩子们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点”,大雁像省略号一串,此时,我便会引导孩子们在脑海里进行充分想象,同时借助书中提供的画面,感受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可爱之处,最后再让孩子们进行感情朗读。2、 诗歌的创编。课前我布置孩子们回去搜集整合资料:“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写一写,如果能写成诗歌就更好了。”班级多数孩子,几乎都去搜集有关大自然的语言了,有的是关于谚语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等等类似的天气方面的谚语;有的则是将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学完课文,我出示诗歌的格式,同学们能结合自己查找的资料,编写诗歌,整合了一节节充满童真童趣的小诗。诗中每一小节的每一种自然语言都是生活中常见到的,可见孩子观察的非常仔细,创作的也十分具有儿童性和趣味性。我将孩子们创作的小诗进行了装订整合成为了一本大自然语言小诗集并让孩子们自己配上喜欢的插图和封面进行保存。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课堂上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到位。这是一首知识性诗歌,内容又比较浅显,学生只要多读、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课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讲解显得有点多余,还应该在朗读上下工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