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初中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4223779 上传时间:2022-08-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初中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初中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初中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初中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初中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初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南旧事读后感600字初中(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南旧事读后感600 字初中这本书所书写的故事让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只有真正带着感情去投入,才能感受到故事中命运的不公!城南旧事读后感600 字初中 ( 一)薄薄的一本城南旧事,却让人回味无穷。惠安馆秀贞的悲惨人生, 让人止不住叹息, 为什么老天那么不公平?总是把困难让一个人承受?我觉得,那么多悲伤,痛苦,困难,即使放在一个最坚强的人身上,也会精神失常的,书中并没有提到秀贞与小桂子的结局,她们被火车撞死了,这对于秀贞来说,或许是一种解脱,给自己的悲惨人生画上了一个句号。小桂子也很悲惨,是去了母亲与父亲,终于与母亲相认,可最后却又被火车撞死,或许,小桂子的人生也和她母亲一样吧?我不仅仅喜欢惠安

2、馆,还喜欢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讲了小英子与一个神秘人的往来,事后才得知,那是一个不得不做小偷的人,为了他的弟弟,小英子用内疚的方式回忆,因为是小英子害了他被便衣警察抓住。可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要以 我们看海去这一句小偷曾经说过的话作为结尾呢 ?城南旧事以小孩子的眼光和纯真的笔调写出的,老北京城南的旧事被我们尽收眼底,有让人落泪的秀贞和小桂子,有 我们看海去 的善良小偷,有感悟的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一文,也有结尾很不错的兰姨娘一文。读了城南旧事 ,我更加喜欢林海音了,喜欢她那纯真的笔调,希望可以读到林海音更多的文章和了解她更多的资料。城南旧事读后感600 字初中 ( 二 )坚强、懂事

3、、勇敢。我读了城南旧事后,为这样的一位小女孩林海音而感到骄傲 !城南旧事这本书叙述了林海音童年时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读完这本书后,我真的为林海音感到悲伤:她在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人世,而且一直陪伴她很多年的、和她已经有了深厚感情的、她弟弟的奶妈回去老家了。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她一定会承受不住如此大的压力。但后来我静下心来想时,发现我自己想错了。是啊,因为当厨子老高告诉她这个噩耗时,她没有不知所措地大哭,而是听从了老高的话,去医院安慰妈妈,这不是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小女孩能做到的事情。我佩服她,佩服她的坚强和懂事。我佩服她,佩服她的勇敢。当时林海音住的那一条小巷的人们都瞧不起惠安

4、馆 的那个姑娘,并都认为她是个疯子,每次经过 惠安馆 的时候还都要远远地避开她。但林海音不同,她不怕那个被人们认为的所谓的 疯子 ,而且对她非常感兴趣,还每天早上都跑去 惠安馆 和她交谈。结果林海音不仅发现姑娘不是疯子,而且还帮姑娘找回了她的孩子,让姑娘下半辈子有幸福的生活。所 以就是因为林海音的勇敢,导致最后没有产生悲剧你可能很奇怪,为什么林海音会这么坚强、懂事、勇敢呢?是因为想要别人夸奖她吗?不是。是因为要妈妈给她奖励吗?不是。那是什么?是因为她长大了,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她要帮助妈妈做事,要学会生活,不能处处都要依赖别人。所以,首先,她要学会坚强、要学会懂事、要学会勇敢,但她没有让我们失望

5、,这三点她都学会了,也做到了。她坚强不屈、敢作敢为的精神值得让我们学习,她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像她一样,寻找真正的自己吧!城南旧事读后感600 字初中 ( 三)城南旧事是台湾女性文学的开山人林海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以童年在北京的生活为素材而创作的经典 怀乡 作品,也是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这本书由五篇林海音创作的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 、 我们看海去 、 兰姨娘 、 驴打滚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为内容,在 1960 年冠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 20xx 年后城南旧事被大陆引进,搬上了大银幕,并荣获多项大奖,从此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是一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和怀旧情调的小说,以作者

6、七岁到十三岁在北京城南的生活为背景而创作。在这部经典之作中,林海音成功运用了儿童的视角进行故事叙述,借英子的眼晴,描绘了一幅北京的风景人情画卷。 同时, 也表达出作者本人对人生和生命体验的多重感受。城南旧事的开篇之作是惠安馆 。它从风格上奠定了全书纯净自然、温馨又略带惆怅的基调。这个故事讲了惠安馆里有一个疯女人秀贞,她 疯 是因为她以前和一个大学生相爱,生下一个小孩,名叫小桂子。这个孩子有个很明显的特点脖子后面有指头大的一块青记,因为这块青记, 她才会被秀贞的妈妈丢掉。 当秀贞醒来后, 发现小桂子不见了,就疯了。在文中,她与英子成为了好朋友,她们经常在一起聊天,秀贞还让小英子帮忙去找小桂子。后

7、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上,英子结识了一个小姑娘妞儿,妞儿经常到英子家玩:喂小鸡、唱歌、跳舞、谈心等等。妞儿告诉英子,她的家长不是她的亲爹亲娘,他们要求英子学这学那,来为他们赚钱,如果赚不到钱,他们就会用鞭子抽打她。有一天,英子突然发现妞儿就是秀贞所说的小桂子,她非常同情她们母女俩的遭遇,就赶忙带着小桂子去惠安馆和秀贞相认。秀贞为了躲开妞儿的养父母,带着妞儿去火车站,想回老家去。但不幸的是,母女俩都死在了火车的铁轮下。惠安馆是整本城南旧事中我最喜欢的故事,但其他故事也带给我许多深刻的道理,所以我喜欢这本书。城南旧事读后感600 字初中 ( 四 )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

8、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自从读了城南旧事之后,这首歌便环绕在我耳边,虽然它并不是很出名,但却令我想起英子童年时的一切。惠安馆门口疯女人的一笑,草垛里蹲着的年轻人,与德先叔离开的兰姨娘,回到故乡的宋妈,喜爱花朵的父亲,这一切一切,都是那么清晰,却又是那么的模糊。令我最难忘的,是那位善良的年轻人。他与英子交谈时所露出的后悔,是那么的强烈,为了供弟弟读书,他铤而走险去偷东西。小孩子总想长大,可大人却总想变小。小时候不努力,长大了之后还能怎样?当英子说: 我分不出海跟天, 我分不出好人跟坏人。 我的心有一次陷入了悲凉,是啊 ! 英子的眼里有太多的人啊! 那个便衣侦探,那个一副老实像的年轻人,那

9、些骂小偷的人,他们是好人还是坏人?便衣利用英子把年轻人抓住,年轻人为供弟弟上学偷东西,那些骂小偷的人明明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却仍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说小偷。善与恶,真与假,究竟该如何区分,我也不知道。就连那一句 我们去看海 那一句承诺我们也不知道算不算数了。书中的一切,是那么的杂乱,又是那么的有序。它虽然记录了许多不同的人物,但每一个却都给人们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形象。就像宋妈,兰姨娘,年轻人,德先叔一样,他们都被当时的社会所唾弃,可他们最后还是以一种最高尚的身份所离去。童年,是记忆的开始,更是一个梦的开端,它们就像是一股细流静静地,慢慢地滋润着我们内心的沉闷与寂寞,在童年时留下的人与事,是难忘的,更

10、是永恒的。正如爸爸,宋妈,兰姨娘,疯女人,他们都永远不会在英子记忆里消失,永远都不会。小孩子的眼睛是透明的,透明得不带一丝杂质。就像英子看惠安馆的疯子秀贞,她以一种理解的态度去接纳她,因为就只有她能理解疯子不为人所知的苦。也像是英子看年轻人,看兰姨娘,看宋妈,英子对她们都有着疑惑,可英子从来都是以真心对她们的。不像大人,只会带着有色眼镜看周围的一切。是啊 ! 为什么人们只是要在自己的心上锁上一把锁呢?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肯相信任何人呢 ?就这样,生活还在继续着,可童年却不能再继续了,在慢慢的长大中,许多人都离开了英子。我想,正如生活一般,是那样的不紧不慢,温厚淳和,那样的安静祥和,弥久恒馨,那样的

11、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城南旧事读后感600 字初中 ( 五 ) 妈妈把折子拿出来,叫爸爸念着,算了许多这钱那钱给她; 她丝毫不在乎地接过钱, 数也不数, 笑得很惨: 说走就走了 ! 这段话描述的是 城南旧事中宋妈得知儿子已死,女儿被送人后准备和丈夫离开英子家回家时的场面。城南旧事这本书中三篇都描述了当时社会女子身份地位低的事实: 惠安馆中的妞儿,她刚出生就被家人抛弃在齐化门,被后来的养父捡去,被养父逼着唱戏,不然就会挨打。还有 疯子 秀贞,刚把妞儿产下, 妞儿就被抛弃了, 她无可奈何, 最后母女俩在英子的帮助下终于相认,可刚走出家门不远,她们就死于车轮之下。还有宋妈,她的女儿刚离

12、开母怀,就被她的赌徒丈夫送了人,而她自己能做的,也只是闷哭一场 可见当时女子对命运不公的无可奈何和逆来顺受。我还感觉到整本书流露出一股淡淡的悲伤,除第一篇外的每篇文章的结局都很悲惨,例如我们看海去 ,讲述了英子在搬到新家的时候,发现在空地草场上有一个铜盘,反扣着,里面有一些丝绸,后来碰到一个厚嘴唇的年轻人,得知那是他偷来的,但那是迫不得已的,因为他的弟弟学习成绩优异,但家里很贫穷,没有钱供他弟弟学习,他只能靠偷盗来获 得钱财。 结果被巡警发现, 他被捕了。 由此可见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不安, 社会底层那些无权无势的穷人生活困苦窘迫,厚嘴唇的年轻人和他的弟弟便是他们的缩影和真实写照。城南旧事的结尾令人悲哀英子的父亲去世了,那时英子才13 岁,于是不得不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帮助妈妈,照顾弟妹,挑起生活的重担。生活中的磨难使她迅速长大了。书中所有的事都散发着一种哀伤的基调,这种哀愁的基调是当时的社会造成的,百姓生活在水火之中,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造成英子的童年散发着淡淡的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