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优秀教师用)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422115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优秀教师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优秀教师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优秀教师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优秀教师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优秀教师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优秀教师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优秀教师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寡人之于国也【学习目标】1、了解孟子有关常识: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凶、加、或、直2、对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3、理解文中体现的孟子的仁政思想【学习重难点】1、落实相关文言虚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2、多义词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预习案【知识链接】一、作家作品简介孟子(前372年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 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孟子是一部记录孟轲思想及其言行的书。 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与孔子合称“孔孟”。孔子被尊称为“圣人”,孟子被尊为“亚圣”。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 寡人之于国

2、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末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弃甲曳()兵涂有饿pi ao()鸡豚() 狗()之畜()数()罟()不入w u()池无()失其时谨庠()序之数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申之以孝ti()之义第一课时、相关背景介绍:(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 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

3、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 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 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 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 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 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 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

4、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 谈话。(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对答,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 证明了贤者 偕乐 与不贤者 独乐”有截然不同的结束: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 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 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么一次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二、检查字词预习三、诵读读课文四、整体感知为文章分段从具体段落来看,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文共有五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写梁惠王为自己“尽心于

5、国”,而向孟子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自然段),写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使文章自然而然的过渡到第三部 分。为第三部分(3 5自然段),根据梁惠王有探求如何使“民加多”的心理,以及战国时国君 所有的“统一天下”的宏愿,孟子提出自己的“仁政”的主张。(写孟子阐述“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A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B察(详审、考察)邻国之政C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减少)D请(表敬副词,用于向对方表示要做某事)以(介词,用 来,拿来)战喻E填然蹙(动词,击鼓)之F弃甲基(拖着 )兵而走(跑、逃跑)G多于 (比)邻国六、疏通

6、课文一二部分【达标训练】1 解释下列加粗字的古今含义。(1) 河东凶亦然 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_;今义:凶恶。(2)请以战喻 古义:_请让我,请允许我 _;今义:。(3) 弃甲曳兵而 走 古义:逃跑_;今义:_步行_。2 选出下列“之”用法相同的)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填然鼓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申之以孝悌之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B)(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语助词,起衬字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结构助 词“的”。都是代词)A. B .C . D .作业:翻译语段并背诵梁惠王说: 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

7、姓迁移到 河东,同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 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什么 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 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 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额时代意义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

8、说理艺术。 【学习重难点】1、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2、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学习过程】1. 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数罟不入洿池申之以孝悌之义数罟:细密的鱼网申:重复地说 申诫。孝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非我也,岁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斧斤以时入山林以时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岁:年成(不好,遭饥荒)斯:连词,那么,就,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之:音节助词,起衬音作用 之:代词代五亩之宅以:介词,用,拿以:介词,按照食:食:2. 说出下列句式是什么特殊句式 申之以孝悌之义一一以孝悌之义申之(状后) 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

9、一一则无望于领国民之多也(状后) 非我也,岁也一一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弃甲曳兵而走一一省主语“将士”。3、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明确: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虽然在数量上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一一 都是逃跑。梁惠王尽管给了百姓一点小恩小惠,但他发动战争,欺压黎民,在压榨人民这点上, 跟别国的暴君没有本质的差别,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 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本质,不要被 表面现象

10、所迷惑。4怎样才能做到王道?(用原文回答)明确: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百亩之田,勿夺其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4当采取王道的措施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用原文回答)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养生丧死无憾,王道 之始。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达标训练】1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C.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

11、之多于邻国也D.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2. 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 无乃尔是过与C. 夫晋,何厌之有D.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3. 填写下句或上句。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也。 ,王道之始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1. D( D句中“则”表示转折,其他三句相当于“就”)2. D (无特殊句式,A B、C都是宾语前置的倒装句)3.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申之以孝悌之义作业:翻译语段并背诵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3

12、 / 6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如果兵役 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 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季节拿着斧头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 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遗憾。百姓对生养 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寡人之于国也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 学习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以旧推新。2、 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的特点3、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时的额时代意义4、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学习重难点】1、 课文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的理解2、 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

13、气势充沛的论辩方法 【知识链接】 本文从艺术上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 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 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 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 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

14、这篇 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学习过程】1、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当今有何值得借鉴之处? 提示: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公民的道德素质的建设。 2、总结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明确:课文中孟子的理想政治有两层: 仁政之初,实行保民政策: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使民有其食。 行政之成,实行教民政策: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使民养成高尚 道德。3、小结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 第三,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4、归纳文章主旨清除虐政,文章阐述了统治者想要使民加多应持有的态度: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 施行仁政。本文知识点梳理:通假字1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直不百步耳 疑难实虚词“无”同“毋”“颁”同“斑” )“涂”同“途” “莩”同“殍” )“直”通“只”,只是 不过)1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非我也,兵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河东凶亦然 6邻国之民不加少 7弃甲曳兵而走 8或百步而后止 9数罟不入洿池 10申之以孝悌之义 11非我也,岁也岁:12斯天下之民至焉斯:13填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