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4214584 上传时间:2024-02-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飞红滴翠记黄山导学案(教师版)年级:九年级 科目:语文科 主备人:刘小珍 使用时间:第二周【学习目标】1 .以课文为例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进行解说。2 .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3 .通过讨论交流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重点难点】1 .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2 .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3 .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学具准备】黄山及其重要景点的画片【学法指导】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学习过程】【作者简介】柯蓝(1920 ),原名唐一正。湖南

2、长沙人。曾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1937年参 加八路军,次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曾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毕业后任记 者编辑。全国解放后,从事专业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著有早霞短笛果园集拾到的纪念册等散文诗集。【背景资料】话说长江是由中央电视台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摄制组集体编写的解说词集, 本篇由柯蓝撰写。电视风光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是介绍祖国山川,抒发对祖国的 热爱之情。作为其中的一篇,当然也是如此。【黄山形成的历史背景】大约在二三亿年前,黄山所在的地方是一片被称为“古扬子海”的汪洋。后来古扬 子海不断缩小,随之露出的陆地被称作“江南古陆”。大约二亿年前,发生了一次 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古扬子海消失了

3、,今天的黄山一带成了陆地。到了 1.43亿年前,地下深处炽热的岩浆顺着在地壳运动中发生断裂的岩石之间的空 隙向上升,并在距地面3至6公里处冷却下来,形成了花岗岩岩体,这就是孕育在 地下的黄山胚胎。距今五六千万年前,开始了又一场大规模的地壳运动,终于使隐 伏的花岗岩岩体冲出地面,形成了今天的黄山布局。当然了,那时的黄山并不像今天这样奇幻美丽,大自然用风雨雪霜流水等等自 然的力量把坚硬的花岗岩琢磨成玲珑别透的模样。如果我们想像一下花岗岩岩体刚 刚露出地面时平头平脑的模样,我们就会对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赞叹不已。【黄山的人文历史】关于黄山有着太多的文人迭事,从黄帝游夥山改山名为“黄山”,到唐代大诗人

4、李 白以赠黄山胡公求白鹏一诗换取胡晖驯养的一对白鹏,再到清初“敢言天地是 吾师”的渐江“结庵(黄山)莲花峰下,烟云变幻,寝食于兹”,遂创中国画中的 新安画派,黄山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因缘重重叠叠。【黄山主要景点】1 .天都峰:黄山第三高峰,海拔1 829米,高度仅次于莲花峰光明顶。位于玉屏楼 东南,在上玉屏楼山道的东侧。其高虽不是第一,但其登山道路的艰险,山上风光 的秀丽,黄山其他诸峰难以相比。尤其在云海茫茫之际,峰顶高耸于云海之上,远 远看去犹如“蓬莱仙境”,故有“天庭都会”之称,名曰天都”。2 .莲花峰:黄山第一高峰,海拔1 873米,为黄山绝顶,也是安徽省的最高峰,巍 峨挺拔,气势雄伟。处在

5、黄山中部,玉屏楼西北,距玉屏楼约3. 5公里。这里主峰 高耸其中,周围群峰簇拥,形如一朵初绽的莲花仰天怒放,故有此名。3 .玉屏楼:位于前山中部,海拔1 580米。原是一座古寺,祀奉文殊菩萨,寺已早 废,后人在其遗址上修建了一座宾馆取名玉屏楼。这里南有天都峰,北有莲花 峰,遥望光明顶,附近高峰林立,奇松众多,山道崎岖,峰峦雄秀,风光旖旎,体 现了黄山雄奇险秀的特色。【黄山富有特色的景象和景物】1 .怪石:黄山已有名称的怪石达一百二十多处,有的像人,有的如物,有的似禽, 有的若兽,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如北海的“猴子观海”,西海的“仙女操琴”, 后山的“天鹅孵蛋”等,无不神态肖妙,令人赞叹。如在半

6、山寺前看天都峰侧有一 小峰如“金鸡”,形成“金鸡叫天门”妙景,而到蟠龙坡上回头再看变成“五个老 人”,成为“五老上天都” 了。同一景点,因在不同角度观赏,变成两种景象。2 .古松:黄山多松树,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上,盘根错节,姿态奇特 优美,形成了特有的品种,人们称为“黄山松”,并评出十大名松。如舒枝迎客的 迎客松,弯腰送宾的送客松,展翅欲飞的凤凰松,比翼生长的连理松,冠盖山冈的 蒲团松,威武雄壮的黑虎松,枝如麟角的麒麟松,五枝紧抱的团结松,俯身前瞻的 探海松,龙游天外的飞龙松等,美妙多姿,各展其态。其实黄山上何止这十大名松, 有的郁郁苍苍,松林似海,如北海的万松林和云谷寺眉毛峰上

7、的松林等,有的单株 挺立,风姿绰约。不论在山谷山坡,还是在山顶上,到处可见,既奇且秀,美不胜 收。3 .云海:黄山多云海,一年中雾日有二百多天,每当雨过天晴,或在日出之前,山 谷中就云腾雾起,铺天盖地而来,其波澜壮阔之势,变幻莫测之状,蔚为大观。似 海又非海,如烟不像烟,日出则五光十色,风来则气象万千,真是奇妙无比。4 .温泉:黄山有两处温泉,一在前山紫云峰下,一在后山松谷庵南。黄山温泉水大 温高,水质清澄,水味甘美,人们多在此品茗啜饮,沐浴游泳。5,迎客松:这棵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之上,破石而出的迎客松,身高10米, 它的侧枝缓缓前伸,既像伸出手去与客人握手,又像张开双管拥抱客人,更像对客

8、 人做出一个幽雅的请”的手势,不卑不亢,彬彬有礼,说来也奇,此老者当初却 也是借覆无名,并未列入旧志九大名松之列。它初为人知,是在民国年间编纂的黄 山指南一书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建成后,安徽省组织芜湖几位铁画老艺人制作了 一幅巨型铁画迎客松,准备安放在人民大会堂的安徽厅。不知怎么这幅画被周 恩来总理看见了。抗日战争时期,到皖南检查工作的周恩来曾在叶挺将军的陪同下 游览过黄山,对迎客松印象极深。当时,周恩来一眼就看中了这幅迎客松,指 示工作人员将其重新安置于接见厅,让它作为中国人民友好好客的象征,广迎五洲 宾客,广结四海朋友。从此,迎客松挺拔苍劲儒雅风流不卑不亢彬彬有礼的形象 便伴随着国家领导人在

9、这里的外事活动而进入世界各国友好人士的视野。【文题说明】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它 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 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段,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或环景全景或 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 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 观众一听就懂。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写法分析】(1)课文全面地多角度地表现壮阔的景色。黄山是一个大题材,它的特点是多方 面的,如果仅仅写其中一两点,是不能满足人们要

10、求的。作者挥洒开来写,用多幅 画面组接连缀,从各个方面写出了黄山的特点。在写景时依据观察和表现的需要, 自由地变换角度。(2)课文组合蒋序。作为电视艺术片的脚本,既要体现电视组接自如,可以灵活转 换镜头的特点,又要尊重大多数观众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文中有跳脱,但是基本 上还是连得上去的。有的地方针线很密,如从天都峰到玉屏楼,从莲花峰上仰视鳌 鱼蜂等,都是依据行经路线。(3)本文综合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如开头关于黄山地质史的部分是比较严格的科 学说明,主体部分一介绍黄山风光和特点的,主要是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手法, 表现日出的部分用了直接抒情。话语方式的选择是服从于所表现的内容和写作目的, 作者选

11、择得恰当,转换也比较自然。(4)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至今,开头从徐霞 客的话谈到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历 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 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对独立。这 些线索并非贯串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状况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 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不是游人行经路线的再 现。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组合,虽然所写到的内容相当复杂,但是把握起来并不困 难。(5)在分体衔接上,有断有接。这是因为电视艺术中镜头的

12、处理,除了化入化出 手法以外,还运用了切入切出的手法,切”就是割断。使用“切”的手法,就既 会使人乍然一惊,又显得层次分明。如本文从历史写到现实,就是一下子来个全景 呈现的。正因为电视片是一个个镜头组接起来的,每个镜头所取的角度不同,镜头组接的手 法也不相同。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打量事物,把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采 用俯仰平近远等角度,让观众把黄山看个淋漓尽致。电视片的解说词,着眼于阐明片中景物不易为观众领略或觉察的地方,解说者可以 直接倾吐,多少有点煽情的话语也未尝不可以运用。如本文靠近结尾的描写黄山日 出的部分,倘若放在游记中,就会显得很抢眼。【难点分析】(1)黄山的峰石,经过人们智慧

13、的精心点化,在大自然的宁静中,又增添了人间欢 乐的生趣。这是黄山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结合。句中“人们智慧的精心点化”,是指人们为这些峰石所起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又是 审美观照的结果,其中凝聚了想像力和创造力,体现了人们的情趣,使得冰冷的石 头有了人的精魂。这是外加上去的,就是“外在美”;峰石本身的千奇百怪的造型 是大自然的创造,是属于内在的,就是内在美。这句话是着重讲人的审美创造的伟 大作用。(2)石果说泰山的旭日东升是庄严神圣的话,那么黄山日出则是无比的瑰丽壮观 辉煌!注意这句话的开头“如果说三字,这是一种假设,是虚拟性的,是作者个人的审 美感受。自然这种感受也是有其现实基础的,泰山给人的印象

14、是凝重的,诗经 上有“泰山严严”(意思就是泰山积石很有气势),孔子说过“登泰山而小天下”。 泰山被尊为“五岳之首”,屹立在齐鲁大地上,雄奇峻秀,气势磅礴。在泰山上观 日出的感受说是庄严神圣,评价并非不当。黄山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在这里观日 出,会有一种梦幻感,正像第17段所写的,“使人仿佛置身于神奇的仙山琼阁”。 瑰丽壮观辉煌,是一种概括性的评价。(3)本文是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它与一般的游记散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不同的地方有三:游记散文是反映作者的见闻感受的,作者必然要在作品中出现, 要在作品中指点评说。有些游记散文是以作者的行踪贯串全文的,即所谓“移步换 景”;旅游风光片是客观的记录,介

15、绍自然风景风俗民情,解说词的任务是阐述画 面,作者是隐去的。游记散文是文学体裁,是着眼于表现外在事物和抒发自我感 情的;旅游风光片的解说词,属于文艺性的说明文,它的基本特点是说明性,就是 着眼使人有所“知” 一了解,即要有知识性科学性;文艺手法是一种辅助手段。 游记散文可以对景物作全面的反映,也可以只表现作者感兴趣或是所见到的那部 分;旅游片解说词则要求全面反映。(4)本文第17段“啊,太阳!才赞美火和光明中诞生的一切吧”。从日出写 到日落,进而探究人们对太阳亲和的感情,似乎和前面衔接得不紧,我们应该怎样 理解?这是由电视片的组接方式决定的。前面写日出是“淡入”。【重点分析】一、文章从地质史上

16、黄山的形成,写到黄山诸景(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 和温泉)一峰石松树烟云 日出和温泉,着力赞颂大自然鬼斧神工的伟大创造力 和人类非凡的审美能力。请你说说作者是怎样将两者结合起来,通过景物描写来表 现的。课文抓住了黄山是祖国大地上的一块瑰宝来写,在概括描述黄山总貌的同时,用设 疑的方式引出它的地质生成史,让人们对黄山有个纵向的总的了解;然后,再分别 介绍了各种景观和特色一峰石松树烟云日出和温泉,来了个横向展开。在写各 个景观时,注意穿插照应,把人们的活动也写进去了(有时还写人们的心理感受, 如日出部分)。在这些记叙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议论来点化,说明大自然的伟大 创造只不过是构建出黄山的原始情貌,黄山的美,还有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