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16项)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04204727 上传时间:2023-09-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氧化碳(16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二氧化碳(16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二氧化碳(16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二氧化碳(16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二氧化碳(16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氧化碳(16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碳(16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二氧化碳压缩的或液化的化学品英文名:carbon dioxide,compressed orliquid|carbonic anhydride 化学品别名:碳酸酐CAS No.:124-38-9EC No.:204-696-9分子式:C02第二部分 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 气体。高压,遇热有爆炸危险。气体可能会引起头晕或窒息。|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 GB 30000-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 十五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高压气体,压缩气体;特定目标器官毒性-单次接触:麻醉效应,类别 3。|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警告危险信息

2、: 内装高压气体;遇热可能爆炸,可能造成昏睡或眩 晕。防范说明 预防措施: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受沾染的 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地。事故响应:求医/就诊。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安全储存: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保持容器密闭。防日晒。 存放于通风良好处。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危害描述物理化学危险 高压压缩气体,遇热有爆炸危险。健康危害 吸入本品可能引起瞌睡和头昏眼花,可能伴随嗜睡、警惕性下降、 反射作用消失、失去协调性并感到眩晕。根据现有资料,不认为吸入该物质会引起对健康有害的影响或呼吸道 不适。由于本品的

3、物理状态,一般没有危害。在商业/工业场合中,认为本品不太可能进入体内。通过割伤、擦伤或病 变处进入血液,可能产生全身损伤的有害作用。眼睛直接接触本品可导致暂时不适。环境危害请参阅 SDS 第十二部分。第三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V物质混合物危险组分浓度或浓度范围CAS二氧化碳=99.0124-38-9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急救措施描述 一般性建议:急救措施通常是需要的,请将本 SDS 出示给到达 现场的医生。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用大量肥皂水和清水冲洗皮 肤。如有不适,就医。眼睛接触:用大量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如有不适,就医。 吸入: 立即将患者移到新鲜空气处,保持呼吸畅通。如果

4、呼吸 困难,给于吸氧。如患者食入或吸入本物质,不得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立即就 医。食入: 禁止催吐,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立 即呼叫医生或中毒控制中心。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 清除所有火源,增强通风。避免接触皮 肤和眼睛。避免吸入蒸气。使用防护装备,包括呼吸面具。对医生的特别提示: 根据出现的症状进行针对性处理。注意症 状可能会出现延迟。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高浓度气体可导致没有预兆的窒息。与气体接触可能造成烧伤, 严重伤害和/或冻伤。加热时,容器可能爆炸。暴露于火中的容器可能会通过压力安全阀泄漏出内容物。受热或接触 火焰可能会产生膨胀或爆

5、炸性分解。| 灭火方法与灭火剂 干粉或二氧化碳。避免用太强烈的水汽灭火,因为它可能会使火 苗蔓延分散。|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灭火时,应佩戴呼吸面具(符合MSHA/NIOSH要求的或相当的)并穿上全身防护服。在安全距离处、有充足防护的情况下灭火。防止消防水污染地表和地下水系统。第六部分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 保证充分的通风。清除所有点火源。迅速将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 远离泄露区域并处于上风方向。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避免吸入蒸气、烟雾、气体或风尘。| 环境保护措施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泄露或溢出。避免 排放到周围环境中。|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

6、方法及处置材料少量泄漏时,可采用干砂或惰性吸附材料吸收泄漏物,大量泄漏 时需筑堤控制。附着物或收集物应存放在合适的密闭容器中,并根据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废弃处置。清除所有点火源, 并采用防火花工具和防暴设备。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在通风良好处进行操作。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具。避免接触皮 肤和进入眼睛。远离热源、火花、明火和热表面。采取措施防止静电积累。| 储存注意事项 保持容器密闭。储存在干燥、阴凉和通风处。远离热源、火花、 明火和热表面。存储于远离不相容材料和食品容器的地方。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控制参数职业接触限值组分标准来源类型标准值备注二氧化碳GBZ 2.1-

7、2007PC-TWA9000mg/m3PC-STEL18000mg/m3生物限值无资料。监测方法EN 14042 工作场所空气 用于评估暴露于化学或生物试剂的程序指南。GBZ/T 160.1GBZ/T 160.8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 工程控制 保持充分的通风,特别在封闭区内。确保在工作场所附近有洗眼 和淋浴设施。使用防爆电器、通风、照明等设备。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呼吸系统防护 如果蒸气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或发生刺激等症状时,请使用全 面罩式多功能防毒面具(US)或AXBEK型(EN14387)防毒面具筒。| 眼睛防护 佩戴化学护目镜(符合欧盟 EN

8、166或美国 NIOSH 标准)。| 皮肤和身体防护 穿阻燃防静电防护服和抗静电的防护靴。| 手防护 戴化学防护手套(例如丁基橡胶手套)。建议选择经过欧盟 EN 374、美国 US F739 或 AS/NZS 2161.1 标准测试的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pH值(指明浓度):不适用气味:无资料沸点、初沸点和沸程(C): -56.6熔点/凝固点(C): -78.5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不适用气味临界值:无资料饱和蒸气压(kPa):不适用相对密度(水=1):不适用蒸发速率:不适用黏

9、度(mm2/s):不适用闪点(C):不适用n-辛醇/水分配系数:不适用分解温度(C):无资料引燃温度(C):无资料爆炸上限/下限%(V/V):上限:无资料;下限:无资料溶解性:与水混溶易燃性:无资料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 在正确的使用和存储条件下是稳定的。| 不相容的物质 活泼金属、醇、醛、二硫化碳、碳、硫、磷、硼、还原剂、金属 乙炔化物和金属碳化物。| 应避免的条件 不相容物质,热、火焰和火花。| 危险反应 与活泼金属反应具有爆炸性或引起着火。分解产物 在正常的储存和使用条件下,不会产生危险的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信息| 急性毒性无资料。致癌性IDCASNO.组分名称IA

10、RC1124-38-9二氧化碳未列入未列入皮肤刺激性或腐蚀性无资料| 眼睛刺激或腐蚀无资料| 皮肤致敏无资料| 呼吸致敏无资料| 生殖细胞突变性无资料| 生殖毒性无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可能 可能造成昏睡或眩晕|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无资料| 吸入危害无资料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信息| 急性水生毒性无资料。| 慢性水生毒性无资料。持久性和降解性无资料| 潜在的生物累积性无资料| 土壤中的迁移性无资料| 其他有害作用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处置方法 产品:如需求医,随手携带产品容器或标签。不洁的包装:包装物清空后仍可能存在残留物危害,应远离热和 火源,如有可能返

11、还给供应商循环使用。| 废弃注意事项 请参阅“废弃物处理”部分。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联合国危险货物编号(UN):1013| 联合国运输名称:二氧化碳| 联合国危险性分类: 2.2| 包装类别:不适用海洋污染物(是/否):否| 包装方法 采用钢质气瓶等压力容器包装。按照生产商推荐的方法进行包 装。| 运输注意事项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 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卤素等混装混运。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 防止滚动。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运输时运输 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

12、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工具上应 根据相关运输要求张贴危险标志、公告。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中国化学品管理名录组分ABCDEFGHI二氧化碳列入未列入未列入未列入未列入未列入未列入未列入未列入【A】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年版),安监总局2015年第5号公告【B】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环保部办公厅2014年 第 33 号文【C】中国严格限制进出口的有毒化学品目录,环保部2013 年第 85号公告【D】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13 年版),食药总 局 2013年第 230 号通知【E】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名录(第 1和第 2 批)

13、,安监 总局 2011 年第 95 号和 2013年第 12 号通知【F】中国进出口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名录(第1到6批), 环保部 2000 年至 2012系列公告【G】易制爆危险化学品名录(2011年版),公安部2011年 11 月 25 日公告【H】国家危险废物名录附录A,环保部2008年第1号 令【I】 高毒物品目录,卫生部 2003 年第 142号通知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最新修订版日期:2015/12/15| 修改说明本 SDS 按照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内容和项目顺序 (GB/T16483-2008 )和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指南(GB/T 17519-2013)等标准修订。其中,化学品GHS分类 结果依据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 版)实施指南(试行)及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GB 30000.2-2013GB 30000.29-2013)系列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