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4196456 上传时间:2024-01-0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专题 《报任安书》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课题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必修(五)直面人生生存选择报任安书教案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教学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目标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教学内容环节第一课时,一、荣华富贵、令人向往的宫廷生活处处暗藏杀机,乐极之处恰恰正是生悲之时!人生的喜和悲真导入是难以捉摸啊!文化大师李敖回答记者关于“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更伟大”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政治问题太小啦,政治只是一时的,可文化是永久的。汉武帝折腾了一辈子,不可一世,可是他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可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以及他

2、悲惨的人生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作者正经历着人生最大的一场悲剧,但他却用着常人难以超越的一种方式诠释着他的悲剧人生,他的努力开创了史学的先河,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悲剧人生又是无比幸福和让人羡慕的!二、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知识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链接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2.写作背景: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汉武帝时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等职。征和二

3、年,太子刘据发兵诛杀了借巫蛊诬陷他的大臣江充等人。当时,任安收到太子的发兵命令却按兵不动。事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心怀不忠”,将他逮捕入狱,判处腰斩之刑。身遭不幸和蒙受耻辱的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封著名的回信。三、1.听读课文标注重点字词诵读2.整体把握:阅读时要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译文,快速而准确地把握文意。【思考】有人称这封回信“通篇一个辱字”,请你围绕“辱”字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理清作者议论的基本路径。(第3段)极辱之痛,辱之根源(第4段)忍辱之势(第5、6段)忍辱之力(第7段)忍辱之难四、【思考1】司马迁在

4、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合作么?探究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思考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5、司马迁之所以忍受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第1页板书设计教学环节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总结:司马迁受腐刑,忍辱苟活,是为了著书,是为了使自己的名字因文章而垂于后世,是为了一洗前辱;由于自己身遭腐刑,已不可能

6、“推贤进士”,那样作只能自讨其辱。教学内容第二课时学习1.分析第2、3两段,理解司马迁忍辱不死的原因;目标2.认识司马迁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意义;3.懂得作者比喻,用典,排比的作用;4.继续积累通假、古今义、一词多义等,理解活用、倒装等文言现象。一、导入二、第诵读文段字词解释翻译文段问题探究合作二【思考1】任安写信的目的是什么?探究段(待人接物要慎重;向皇上推荐人才)“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思考2】司马迁回信的目的是什么?“仆非敢如此也”而“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这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态。补充:足下(对别人的敬称)在下(对自己的谦称)令尊(对别人父亲的敬称)

7、令堂(对别人母亲的敬称)令郎(对别人儿子的敬称)令爱(对别人女儿的敬称)犬子(对自己儿子的谦称)小女(对自己女儿的谦称)家父(对自己父亲的谦称)家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贱内(对自己妻子的谦称)第诵读文段字词解释翻译文段问题探究三【思考1】在文中体现作者生死观的是那一句话?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思考2】在这段中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生死观的?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地位低下,说了没用遭受极刑,没有资格处境艰难,自身难保【思考3】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生死观的?司马迁赏识那种轰轰烈烈的死,也歌颂那种“弃小义,雪大耻”的生。一个人的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如果死

8、得窝窝囊囊、无所作为,也就“轻于鸿毛”,称得上“耻”了。司马迁的“择生弃死”绝非贪生怕死,而是靠信念支撑,为理想而活。司马迁的“择生弃死”的力量来源于儒家立言的不朽思想。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人应当赶紧的充分的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生命。保尔柯察金第2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提问1】结合注释阅读“人固有一死”到“最下腐刑极矣”,概括此段内容。作者受了哪些摧残?写这些事的

9、目的何在?主要采用何手法表现的?精神上:辱先,辱身,辱理色,辱辞令肉体上:诎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剔毛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支体受辱,腐刑(受)极(辱)目的:说明自己受了奇耻大辱,无颜苟活。同时还摆出士人对待羞辱与生死的态度:士人,一方面洁身自好,不使自己受到羞辱,一方面当羞辱加于已身的时候,决计自杀,以死保持自己纯洁的名声。手法:铺排、对比、【提问2】结合注释阅读“且西伯”到本段结束,概括此部分内容。说说本部分又是采用何手法,想要表过什么意思?用典用典说明忍辱偷生,古今一体、说明: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微不足道的草民,都可能受屈辱,“受辱”是人生之常事,不足为奇。那么,对待羞

10、辱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名声吗?否!作者从这个角度继续深入地论述下去。暗示自己也想“隐忍苟活”。板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分析朗读第四五六段,理解司马迁“以生践志”的决心,感受他所受耻辱时痛苦愤懑的内心世界。2.继续掌握一些文言词语和句法。一、古人有话道“士可杀,不可辱”,面对遭受宫刑这一最大的耻辱,作为士人的司马迁为什么没导入有选择自杀,而选择活下来?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司马迁的生与死的抉择。二、第诵读文段字词解释翻译文段问题探究合作四【思考1】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探究段“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11、世也。”不为父母妻子;不是因为缺乏勇气;让文采流传后世第诵读文段字词解释翻译文段问题探究五【思考1】写了什么内容?作者在列举“倜傥非常之人”时,有意突出了所有人物的什么共段性?明确:用典,表明历史诸贤受辱后“退论书策以书其愤”,终于成功。列举以著述闻世的前贤,说明自己也有相同的志向。这些人物都是在灾难中取得成就的,这中间也体现了作者自勉的意思,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三、总之,今天作者司马迁为我们敞开心胸,吐露出他的心声。在文中引证古今,清晰而动人地描总结绘了作者内心激烈而复杂的思想斗争,充分显示了他不屈的斗争意志和坚忍不拔精神。同时也写出了他成书之后的兴奋,但更多的身世苍

12、凉的感慨,真是催人泪下。板书设计第四课时一、倘若你在灯下手捧史记品读,是否恍然看见一个长髯清瘦的老人,在以悲天悯人的语调缓导入缓讲述着历史,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荣辱得失,忠良佞臣,帝王才子,风流佳人浩浩荡荡的历史全都倾泻而出,而司马迁,就在历史的枝头,神色安详目光纯净地微笑,任人评说。第3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第诵读文段字词解释翻译文段问题探究六【思考】写了什么内容?它与第三段内容有何联系?段明确:介绍史记的体例内容,说明自己著书的宗旨和意愿。以古代仁人志士受辱著述自勉(这是榜样给予的力量),完成著述,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是目标带来的动力)作者对这些发愤著书的古人进行了热

13、情歌颂,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他坚强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他要顶着世俗的巨大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择生比择死更需要勇气,更是刚毅坚强的表现。读出了这些内容,我们就更能理解下一段他表达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与内心所受到的折磨。总结【思考1】2-6四段文字内容上主要表述自己的心迹,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作者以此表明自己身份鄙薄,身受腐刑,无法完成“推贤进士”的重任,自然回答了任安的前信;自己

14、忍辱负重,活下来的勇气就是著述史记这样反复陈述,自然告诉了任安,我不能完成你的嘱托了!第诵读文段字词解释翻译文段问题探究七【思考】写了什么内容?它在全文中有何作用?段明确:再次倾诉自己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答复任安的问题。(找出最能表现这种心情的句子)作用:照应开篇。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的问题,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今天我们读着这部不朽的巨著,遥想司马迁当年写作时的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