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4181258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病因】(一)发病原因脂肪栓塞综合征是由于脂肪栓子进入血流阻塞小血管,尤其是阻 塞肺内毛细血管,使其发生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由于脂肪 栓子归属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脂肪栓子的来源、形成及去向:1. 机械说(血管外源说)由Gauss于1924年提出,他认为脂肪从骨 髓经骨折处撕破静脉进入血流,然后机械地阻塞肺内小血管和毛细血 管床。但造成栓塞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脂肪细胞膜破裂,产生游离脂质。(2)损伤而开放的静脉。(3)损伤局部或骨折处血肿形成,局部压力升高,促使脂肪进入破 裂的静脉。2. 化学说(血管内源说) 由于在临床上有无骨损伤却

2、出现脂肪栓塞 综合征者,这类情况是不能用上述理论来解释的,所以1927年Lelman 和Moore提出了化学说。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某些因素阻碍血脂的自然 乳化,使乳糜颗粒相互凝集形成较大的脂滴,从而阻塞小血管;或创伤 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在神经-内分泌效应作用下,儿茶酚 胺分泌增加,活化腺嘌呤环化酶,使3,5-环磷酸腺苷增加,进而使脂 肪组织中脂酶活化造成机体脂肪动员。3. 脂肪栓子的去向(1) 当脂栓直径较小,并因其在血管内的可塑性,则可直接通过肺 血管床进入体循环,沉积在组织器官内形成周身性脂栓,或通过肾小 球随尿排出。(2) 脂肪栓子可被肺泡上皮细胞吞噬,并脱落在肺泡内随痰排出

3、。(3) Sevi tt认为,脂栓可经右心房通过未闭的卵圆孔,或经肺-支 气管前毛细血管的交通支进入体循环。(4) Pel tiers认为,直径较大的脂肪栓,必然停留在肺血管床内, 在局部脂酶作用下发生水解,产生甘油和游离脂肪酸。(二)发病机制脂肪首先在肺部血管形成机械性阻塞,然后由于血管内皮细胞中 的脂酶释放,或因伤员由于外伤应激而释放的儿茶酚胺,激活腺嘌呤 环化酶从而催化血清中不活动的脂酶变成活动性脂酶,通过脂酶的作 用,使中性脂肪水解成游离脂肪酸,被阻塞的肺部血管受游离脂肪酸 的刺激,而发生中毒性或称化学性血管炎;使血管内皮细胞起疱变形, 并与基膜分离,破坏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使其渗

4、透性增高,从而 发生肺部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肺水肿。此时在临床上可出现胸闷、 咳嗽、咳痰等现象,若肺部病变继续加重,则肺X线片上可表现出“暴 风雪”样阴影,临床上也出现更加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由于肺泡换 气功能受阻,故使动脉血氧张力下降。进而出现威胁伤员生命的动脉 血低氧血症,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故Murra y对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分类,提出应按神经系统症状的有 无来决定。而有中枢神经症状者为重型,无神经症状者为轻型。关于FES的主要病变在何处,是在肺还是在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1. 以Sevitt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脂栓的致病作用在于对小血管的 机械性阻塞,其主要病变在

5、脑。Sevi tt指出,组织病变发生与否,取决于脂栓的大小和数量、小 血管侧支范围、缺血性低氧的时间和脏器组织对缺氧的敏感性,并强 调周身性和脑脂栓是FES临床表现的基础,而且是主要的致死原因。虽 然病理证实脂肪栓子主要出现在肺血管内,但不造成明显病变。由于 肺-支气管血管系统存在侧支,不易造成肺部病变;另外,在临床上有 些病例其神经系统症状很突出或先于肺症状。2. Peltiers则认为,FES的主要病变在肺。Weisz指出,在判断脂栓脑部病变时,必须区别缺氧性缺氧和缺血 性缺氧这两种不同的病理机制。认为:FES的脑部病变主要是由缺氧性 缺氧造成。Bivins报告37例FES中的死亡病例,其

6、病理所见:肺脂栓发现率10 0%,肾脂栓37%,而脑脂栓为0,但脑水肿改变达75%。因而Weisz与Bivins等均同意Pel tier观点,认为FES的原发病变在 肺。其临床经过主要是肺脂栓逐渐发展为呼吸功能不全的过程,而脑 病变及其症状则是继发的。3. 肺部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1) 骨髓脂肪进入血循环,到达肺部毛细血管后形成脂肪栓塞,在 早期只是单纯的机械性阻塞、血流中断、栓塞的远侧组织缺血,但肺 泡本身仍有呼吸活动。(2) 由于游离脂肪酸对肺内血管的毒性作用,使其发生出血性间质 性肺炎、急性肺水肿,严重地干扰肺泡膜的换气功能,在临床上出现 呼吸功能障碍。(3) 游离脂肪酸可使肺泡表面活性

7、物质降低,从而更增加肺水肿、 出血,甚至肺泡萎陷。(4) 由于肺功能障碍,使换气与灌注比率失调,继而导致动脉血氧 张力急剧下降。4. 脑部的病理变化(1) 脂肪栓塞性脑病变:脂栓以脑部小血管的机械性阻塞,肉眼观 察可见大脑白质及小脑半球有广泛的点状出血,其形态有三类,即球 形出血、环形出血(绕未出血的脑病灶)和血管周围出血;镜下可见微小 的局部缺血性脱髓鞘区,并可见脂肪栓子,常伴有出血性微小梗死。(2) 脑缺氧性改变,主要是脑水肿、脑膜和皮层血管充血,偶尔在 脑回表面见有淤血点。5. 心脏病理变化 目前尚未见到单纯因心脏脂肪栓塞致死的病例报 道。但是,当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时,由于肺血管床阻力大

8、,使右心 负荷增加而出现右心扩大,心肌可因缺氧而受损,表现为心外膜下点 状出血,镜下可见小出血斑、变性或坏死区,有时可在心肌纤维之间 发现脂肪栓子。6. 眼底变化 脂肪栓塞综合征伤员可出现视网膜病变,如散在大小 不等的白色闪光或纤毛状的渗出物,特别是在乳头或黄斑中心凹陷处, 视网膜弥漫性或呈细条纹状出血,黄斑水肿,血管充血,管径不等或 呈分节状。【症状】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差异很大,Sevitt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暴发型、完全型(典型症状群)和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亚临床型 )不完全型按病变部位又可分纯肺型、纯脑型、兼有肺型和脑型两种症 状者,其中以纯脑型最少见。一般病例可有4h15天的潜伏

9、期(平均约为46h)。临床出现症状时 间可自伤后数小时开始至1周左右,80%的病例于伤后48h以内发病。1. 暴发型 伤后短期清醒,又很快发生昏迷,谵妄,有时出现痉挛 手足搐动等脑症状,可于13天内死亡,由于出血点及肺部X线病变等 典型症状不完全,临床诊断困难,很多病例尸检时才能确诊。2. 完全型(典型症状群)伤后经过1224h清醒期后,开始发热, 体温突然升高,出现脉快、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快、如、咳脂痰)和 脑症状(意识障碍、嗜睡、朦胧或昏迷),以及周身乏力,症状迅速加 重,可出现抽搐或瘫痪。呼吸中枢受累时,可有呼吸不规则、潮式呼 吸,严重者可呼吸骤停,皮肤有出血斑。3. 不完全型(部分症状

10、群) 缺乏典型症状或无症状,不注意时易被 忽略。这类病人如处理不当,可突然变成暴发型或成为典型症状群, 尤其在搬动病人或伤肢活动时可以诱发。多数脂肪栓塞属于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仅有部分症状,病情 轻微,又可分为以下四型:(1)无呼吸症状者:脑症状较轻微,病人仅有发热、心动过速及皮 肤出血点,可有动脉氧分压下降。(2)无脑及神经系统症状者:主要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发热、 心动过速及皮肤出血点等。(3)无明显脑及呼吸症状者:主要表现为皮肤出血点、发热、心动 过速,其中出血点可能是引起注意的要点。(4) 无皮肤出血点者:最不易确诊。Gurd归纳脂肪栓塞临床诊断,分为主要标准、次要标准和参考标

11、准。主要标准:皮下出血;呼吸系统症状及肺部X线病变;无颅脑外伤 的神经症状。次要标准: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0kPa(60mmHg);血红蛋 白下降(10g以下)。参考标准:心动过速、脉快;高热;血小板突然下 降;尿中脂肪滴及少尿;血中游离脂肪滴。凡临床症状有主要标准2项以上,或主要标准只有1项,而次要标 准或参考标准在4项以上者,可以确诊。如无主要标准,有次要标准1 项及参考标准4项以上者,可拟诊为隐性脂肪栓塞。1. 主要标准(1) 皮下出血:可在伤后23天左右,双肩前部、锁骨上部、前胸 部、腹部等皮肤疏松部位出现,也可见于结膜或眼底,伤后12天可 成批出现,迅速消失,可反复发生。因此,对骨折

12、病人入院数天内应 注意检查。(2) 呼吸系统症状: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经常有血 性),但湿性8音不是特有症状。典型肺部X线可见全肺出现“暴风雪” 状阴影,并常有右心负荷量增加的影像。但这种阴影不一定都能发现, 而且如无继发感染,可以很快消失。因此,对可疑病例,可用轻便X线 机反复检查。(3) 脑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不安、失眠、兴奋、谵妄、错乱、 昏睡、昏迷、痉挛、尿失禁等症状。虽很少出现局灶性症状,但偶然 可有斜视、瞳孔不等 大及尿崩症等,因此,当有些骨折病例出现难以 解释的脑症状时,应怀疑脂肪栓塞。2. 次要标准(1) 动脉血氧分压:对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很有价值。如果在8.0k

13、 Pa(60mmHg)以下则表示有低血氧,有诊断意义,严重时可只有6.67kPa (50mmHg)或更低。出现低血氧的时间不一致,有时可在伤后数小时内 发生,有时出现较晚;有的早期正常或仅有亚临床型低氧血症。因此, 严重外伤应每天监测,并反复测定,一般认为低氧血症出现迟者,症 状亦轻。低氧血症的原因,早期主要是换气和血流比值不正常,以及肺泡中氧扩散障碍;晚期则为真正分流(t rue shun t)引起。低血氧时,早期 可由于过度呼吸,使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出现呼吸性碱中毒;晚期则二 氧化碳浓度显著上升,出现代谢性酸中毒。(2) 血红蛋白下降(100g/L以下):Kontschorer(1936)

14、首先提出脂 栓时末梢血红蛋白下降(12h内可下降4050g/L),他认为是某种毒素 引起的溶血现象。但有人认为是肺出血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红细胞 聚合增加所致。Pipkin认为这种现象发生在肺部X线显示病变出现之前, 是有力的诊断线索,因此在入院后数天内应每天检查1次。3. 参考标准(1) 心动过速:Gurd认为脉搏在120次/min以上。(2) 高热:超过一般骨折病状,体温38C以上有诊断意义。(3) 尿少及尿中出现脂肪滴:一般浮于尿液上层,故须令病人将尿 液完全排空时才能发现,或用导尿法检查。(4)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可急剧下降。有人认为系低血容量所致, 或为DIC的影响,也有人认为与脂肪

15、小滴凝集有关。(5) 血沉快: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可分两种,一种为伤后立刻上升; 另一种为骨折后第3天急剧上升。因此,伤后5天内可上下午各测1次。 Gurd认为70mm/h以上有诊断意义。(6) 血清脂肪酶上升:Pel tiers统计创伤患者32.7%有血清脂肪酶 上升,自伤后34天开始,78天达到高峰。因此37天内这种检查 极有意义。驹田认为,创伤患者18.4%血清脂肪酶上升(有些药物对脂 肪酶活性有影响,如乙醇可以减低其活性,肝素可以增加其活性,检 查时应注意)。发生肺脂肪栓时,病区肺实质可以分泌脂酶以分解中性 脂肪栓子,这种脂酶可以出现于体循环中,引起血清脂酶增高,故有 诊断意义。(7)

16、血中游离脂肪:创伤患者血中游离脂肪滴发生率增高,用荧光 显微镜观察,急性创伤20例中,6例有脂肪滴。有人认为血中脂肪小滴 直径在1020刚就有诊断意义。Gurd曾报道用微孔滤器滤过血清,用 苏丹W染色的方法来测定三酸甘油酯的含量和脂肪球,可以诊断脂肪 栓塞。但有人认为其诊断价值不可靠。4. 诊断分级 由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很不典型,因 此诊断有一定困难,应结合病史及各项有关指标,全面分析。Gurd按 上述指标将诊断分为三级:(1) 可疑诊断:严重骨折创伤病员,经过初期处理后,短时间内突 然出现脑部症状以及高热、脉速、呼吸困难、咳痰、如,甚至肺水 肿等,并有轻或中度低氧血症,同时可以除外休克、感染、DIC和原有 心肺疾患者,应高度怀疑脂肪栓塞,并应立即进一步检查。(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