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讲义第一至四章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4127363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6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学原理讲义第一至四章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会计学原理讲义第一至四章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会计学原理讲义第一至四章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会计学原理讲义第一至四章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会计学原理讲义第一至四章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学原理讲义第一至四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学原理讲义第一至四章(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会计学原理讲义第一章 会计概说第一节会计概说正如我们所能观察到的,无论是营利性质的企业,还是非营利性质的事业、行政机关、非盈利性质的社会团体等单位,均设有“会计”工作岗位,配有会计人员。只要有经济活动的地方,不论是组织还是个人经营,都在开展着从简单到复杂的会计核算活动。与此相适应,不管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专业教育,甚至是职业教育,都设有会计专业,共同为社会培训和输送着不同层次的会计专业人才。“会计”作为一种工作,在现代经济管理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有的学科群体中,“会计”作为一门科学,也正备受关注;而作为一项职业,毋庸说,“会计”职业显然是经济社会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行当,会计的职业道

2、德以“诚信”为准则,会计信息以真实、及时为基本要求,会计人员及其所开展的会计活动因此得到社会的信赖和尊重。这一切都说明:社会非常需要会计,社会非常重视会计。一、会计行为探源会计是人类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进行的一种管理经济的活动。人类要生存,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生产物质资料的目的,在于向人类社会提供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过程同时也是消费过程,所以,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过程中,人们通过使用劳动工具,耗用劳动资料,投入劳动量,花费劳动时问,生产出劳动产品,必然十分关心自己的劳动成果,会自觉地将生产过程的内容记录下来,盘算、比较其生产耗费(所费)

3、和生产成果(所得)的数量损益。如果生产所得不足以抵补生产所费(称为亏损),这种生产纯粹在消耗社会财富,或者说是对社会财富的浪费,毫无经济效益可言,应立即停止;如果生产所得在抵补生产所费后还有结余(称为盈利),则生产有了经济效益。结余部分如仅够供给生活消费,则只能按原有规模重复进行简单再生产,社会不能发展;结余部分如在满足生活消费后还有多余作为追加生产投资,则可按更大的规模进行扩大再生产,社会由此向前发展。可见,社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所能扩大的规模即生产过程经济效益的好坏。人类生产的目的就是为追求最好的经济效益,而人们为提高经济效益,对生产活动中的所费和所得进行的观察、计量、记录和比较,正是会计活

4、动的重要内容。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社会还必须进一步通过分配、交换(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进行各种复杂的经济活动,才能使生产过程的物质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以及它们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构成连续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不但四个环节内部需要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或节约开支,有效利用经济资源,而且四个环节之间也需要通过管理达到密切配合、有机运行,否则,生产环节生产的物质财富就可能由于管理不善而在其他环节被侵蚀、被浪费。所以,处于交换环节的商品流通企业,处于分配环节的事业、机关、团体等单位,处于消费环节的集体消费乃至个人消费,同样需要运用会计方法来对各自的经济活动进行观察、计量、记录、

5、分析、检查,完成其管理经济的任务。总而言之,社会需要会计对整个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控制,以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是随着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对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而产生,并随着它的发展而发展的。会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最初的会计,只是生产的附带职能,由人们在从事生产活动后顺带进行简单的观察,计量和登记财物收支,计算生产的所得和所费。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会计才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由专门人员来完成,成为独立的职能。会计管理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范围也随之丰富和发展

6、起来,会计的职能、作用不断扩大。现代会计既能完成传统的事后记账、算账、报账等核算任务,又能进行事前预测,科学地安排未来,还能通过事中控制,监督、指挥、协调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使之达到既定目标,并能将会计信息反馈给有关方面,影响和参与生产经营决策。所以,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重视会计工作,这个企业的生产要素就能得到合理配置,这个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好,这个企业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一个公共部门或一个事业单位重视会计工作,这个单位的管理工作质量就高,就能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服务的效率和获得更好的满意度;一个国家重视会计工作,这个国家有限的资源就能得

7、到充分利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其社会生产力就会不断向前发展,国家财富增加了,国际经济地位也会不断提高。二、会计和会计环境的关系会计是在一定的客观历史环境(可称之为会计的社会环境,或称会计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会计的思想、理论、组织、法制以及工作水平,无一不受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会计始终是与社会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影响会计发展水平的环境要素主要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革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促进会计,发展的首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会计越受重视,会计发展水平也会越来越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会计的影响则表现在两方面:一

8、方面,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推动会计的发展;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是制约会计的技术和方法进步和变革的直接因素。会计核算手段从全盘手工操作,到利用机械操作,再到运用电子计算机操作,都直接利用了历史各阶段的科技成果。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改进了会计管理方式、方法及手段。必然的,人们对会计学科的认识和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和教育水平越高,会计的科学性越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素质越高,会计的运用水平也越好。所以,社会文化和教育水平决定着会计工作的水平及会计的社会地位。当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发生变革时,会计总要向相适应的方向变革,

9、从而会影响到会计的理论、组织、制度和方法等多个方面。一定历史阶段对会计的影响,往往是多种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这些环境要素都朝同一方向努力,常常引起会计发生质的飞跃,形成会计发展的里程碑。反过来,会计对它赖以发展的社会环境也有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会计管理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置疑;会计对新科技成果的运用刺激这个领域的科技进步;会计科学的水平以及会计教育的改善是社会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而会计的组织建设、法制建设等,正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综上所述,生产规模越扩大,生产过程越社会化,经济关系越复杂,科学技术越现代化,社会文化教育水准越高,会计管理经济的作用越能

10、充分发挥,会计的科学性越强,会计的社会地位就越高。一句话“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第二节 会计的本质会计的本质,也即会计的性质,用来说明会计是什么?一、会计的演进要对会计的本质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得出恰当的结论,了解和明晰会计演进的过程和历史是必要的。(一)古代会计发展阶段。一位学者说过,“科学,按其本质来说,应该是历史的。”一部会计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人类的文明史。会计科学是人类不懈探索的知识结晶。会计不论作为一项管理活动,还是作为一门学科,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由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发展规律。会计起源于生产实践活动。人类在开始创

11、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就十分关心自己的生产耗费和劳动成果。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当社会再生产过程日益复杂,剩余产品逐渐增多,人们单凭头脑来记忆生产活动已不能适应客观需要时,人类就产生了结绳记事、刻契记事、绘图记事等原始记事、计量、记录的行为,继而产生了会计的萌芽。但在会计产生的初期,这些以后属于“会计”的行为,还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由单个商品生产者在“生产时间之外附带地把收支、支付日等等记载下来” (资本论7第二卷第15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这时大约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从这时起到13世纪复式簿记的出现,在会计发展史上被称为古代社会的会计阶段。在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计运用的技术方

12、法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缓慢地发展着。从以下所列几个文明古国在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会计方法的发展史实,人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演进和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原始计量记录法、单式簿记法和初创时期的复式簿记法。这是和当时的社会生产状态以及商品交换方式紧密联系的。1.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曾经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一样,把“公元前的古代会计发展到最高峰”,(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第3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版。)所以,会计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约公元前1100年至770年之问),“会计”二字就出现在经典著作中,所谓“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可见,“计”的基

13、本含义是分散核算,“会”的基本含义是综合核算,“会计”因此而得名。西周王朝还设立了专门管理钱粮赋税的官员(“大宰”)和管理全国会计的官吏(“司会”),并开始有了关于会计报告的规定,如周礼天官篇中有“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之说,“参互”、“月要”和“岁会”分别相当于现在的日报、月报、年报。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内部控制、预算和审计程序方面,周代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第8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版。)自春秋战国时期到秦代,出现了“簿书”或称“籍书”,用“入”、“出”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各种经济出入事项。“簿书”、“籍书”的专业化运用到西汉

14、时代又取得显著进展,开始运用货币作为统计的计量尺度来登记会计事项。唐宋两代,在记账规则方面开始有了比较一致的作法,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设置也日益完备。特别是在宋朝初年(约公元五世纪初),产生了“四柱清册,即在“簿”及报表中并列四柱:“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的平衡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分别相当于现在的: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四柱结算法”是我国古代会计方法的典范,后来出现的“龙门账”、“四脚账”,均是在它的原理启示下才产生的。2.在古巴比伦,记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就开始了。巴比伦人爱好组织管理,所以对簿记工作非常重视,例如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要

15、求替商人预售商品的代理商应向商人报送反映价值额的契约证书。古巴比伦还存在着王室检查和审计的证据。3.在古埃及,官厅会计(政府会计)中已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4.古希腊对会计发展的最大贡献是早在公元前630年就发明了铸币。当运用货币单位来进行会计记录时,簿记就变得专业化了。当时遗留至今的“芝诺(托密勒二世财政大臣阿波罗尼奥斯的私人财产管理者)档案”就是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采用会计制度的表现,其中已有了责任会计制度。然古代会计阶段发展了如此众多的会计方法,但受社会生产力以及其带来的社会经济交换形态决定了,发展至当时的经济核算和会计行为其核心的簿记方法仍然属于简单的、原始的,主要以计量、记录为主要

16、形式和功能的单式簿记法。(二)近代会计发展阶段复式簿记法是伴随着十字军东侵(1096年一1291年)和后来地中海贸易的繁荣而诞生的。十字军战士带回的东方产品刺激了地中海地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正是连接欧洲和近东交易的中继地,所以,意大利商人成为中世纪最活跃的商人,并且几乎全部垄断国际金融业,使复式簿记法在意大利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1211年,佛罗伦斯银行采用的账簿称为“佛罗伦斯式簿记,它代表了复式簿记的萌芽阶段。这种簿记法将银行账户分为借贷两方,上方记借,下方记贷,但记账对象仅限于债权债务(人名帐户)。1340年,热那亚出现了比佛罗伦斯式簿记法有重大改进的复式记账方法,它代表着复式簿记的改进阶段。热那亚式簿记法的特点,一是左借右贷,由叙述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