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钱集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长城专题教案苏教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12736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沭阳县钱集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长城专题教案苏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江苏省沭阳县钱集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长城专题教案苏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江苏省沭阳县钱集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长城专题教案苏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江苏省沭阳县钱集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长城专题教案苏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沭阳县钱集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长城专题教案苏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沭阳县钱集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长城专题教案苏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沭阳县钱集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长城专题教案 苏教版教学重难点:1.在讨论和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2.在讨论和研究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吸收丰富的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查工具书掌握字词,了解大意。2.能概括每篇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3.记下自己的所疑所难和想要了解的问题。4.查找长城的资料,初步形成自己探究的方向。第 一 课 时教学目标1.阅读文章选读(一)、(二)”,了解长城的价值和长城文化的内 涵;2.对文章内容能作深层次理解,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课前

2、预习1. 每位同学自己搜集有关于长城的民间故事、传说、成语、谚语、民歌、民谣等?2.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加上拼音。石砌( ) 券门( ) 垛口( ) 瞭望( )堠( ) 燧( ) 堞( ) 冀求( )3. 解释下列词语。无依无傍: 连绵: 壁垒森严: 灰飞烟灭: 无与伦比: 教学内容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万里长城的构造一文中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2.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长城各部分构造的特点。(1)城墙墙身;(2)城墙顶部;(3)墙台和敌楼;(4)烽火台;3.请举例说明长城的军事功能。4.在万里长城的断想中作者把万里长城和什么进行比较的?说出了万里长城有那些价值? 二、小组合作探究1选文(二)作

3、者认为:1.今天万里长城已经没有什么实用价值”,这里所说的“实用价值”是指什么?你认为今天它还有没有实用价值?2.花费了这么漫长的时间,这么巨大的力量,造一个四合院式的,现在看来使人惊异又觉有趣的长墙,只不过为了防御当年敌人的进犯,求得自己的平安。”这句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从哪里可以看出?3.者对秦始皇持什么态度?秦始皇造长城的历史教训是什么?4.作者认为长城里面有人,有着令人永远难忘的人的活动,她使你深思,给你启发。请说说长城能给人们哪些启发?你能说多少就说多少。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1读万里长城的构造说说建造长城有那些意义?2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功过?3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万里长城有那些价

4、值?四、总结提升长城的修建绵延持续了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会把它同秦始皇联系起来。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已成了人所熟知的事,但是远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长城就早已开始修筑了。根据历史记载,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泰、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一万里。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的长度加起来,大约有十万里以上。这是中国古代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五、当堂检测补充习题第41页一、二、六41六、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41页三、四、五第 二 课 时教学目标初步培养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运用网络为学习服务的能力,在纷繁的资料前有选择的处理信息,加工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

5、对长城的持久兴趣,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前预习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加上拼音。阿房( ) 延袤( )懵懂( ) 夯筑( ) 绵亘( )南麓 ( )2.查阅有关资料,思考这个问题:说到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秦始皇和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应当怎样评价秦始皇筑长城的功过。教学内容一、阅读参考资料,讨论下列问题:1.甲文是一个徒步走完万里长城的人写的,乙文是未去过万里长城的人写的,他们同样都赞美长城,所选的角度有什么不同?2.甲文和乙文写长城的角度不同,但在内容方面有相同之处,你能说出几点来吗?小组合作探究1.甲文开头就叙述去长城的路线,而乙文却在最后才叙

6、述神游长城的路线。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2.剪伯赞对秦始皇造长城抱什么态度?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你赞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吗?杨利伟说在太空中没能能看到中国的长城,但美国一位宇航员却说在太空中看到了中国的长城,因此有人说杨利伟缺乏爱国精神,你怎么看呢? 总结提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同的人对长城有不同的认识,了解了建造长城的意义,知道了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标志,我们应用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三、当堂检测补充习题45页六、七题第 三 课 时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不唯书,浅层次的探究精神。探究长城的现代价值,培

7、养忧患意识,升华爱国情感。课前预习课前收集有关资料,并做相应的整理,形成自己对长城的认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在战争中长城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在现代社会,长城还有军事价值吗?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分析。孟姜女哭长城哭诉的究竟是什么?从众多长城诗词中摘录几句你认为精彩的,然后把它背下来。教学内容一、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1982年起法国人、美国人都梦想步行走完长城,均未能成行,而我国的普通公民刘雨田从1984年5月13日起,用两年时间徒步穿越七个省区,走完长城。这说明了什么?2.吴祖光把万里长城与北京的四合院、欧洲的古城堡相比,你认为这样比较说出了万里长城的什么价值?二、小组合作探究1.赵武灵王建筑

8、长城被后人封英雄的称号,而秦始皇却因筑长城而受到老百姓的控诉,对这两件事怎么看?建造万里长城的功绩究竟归谁?(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中国的人力物力缺乏的情况下造长城,引起民怨沸腾:而赵武灵王以一个小国的力量完成巨大的国防工程,造福于人民,所以说他是无愧于英雄的称号。建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应归于人民群众。)2.假如你是长城的导游,请你对游客做一个简要而又精彩的介绍。三、全班交流,师生互动1.据CCTV.COM消息(新闻联播)报道:在八达岭长城,记者看到,由于被人刻上密密麻麻的字,城砖已经面目全非。有的人在长城上表达爱意,也有人把对他人的恨留在长城上,一些外国游客也入乡随俗,将这里当作留言墙,韩文、英文

9、等文字时有出现。假如请你在网上针对此种现象留言,你的留言是什么?如何保护?如:长城不是留言墙。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相当于把自己的耻辱刻在上面。等等从自然力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简述长城的破坏情况,提出几点可行的保护措施。(1)对于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墙体与附属建筑进行重点保护。(2)对于长城遗址进行全面保护。(3)对于长城遗址进行适当还原。(4)阻止一切对长城的人为破坏。(5)防止部分具有毁灭性的自然现象对长城造成的破坏。(6)提高公众对长城的保护意识。2.你赞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说法吗?为什么?正面的声音:“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最伟大的工程。” “万里长城举世闻名,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

10、,坚强毅力的象征,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历史财富。”“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本身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一辈子都学不完、用不尽”“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伊斯坦布尔的圣索非亚教堂等一起被誉为世界的奇迹。”另一种声音: “有人认为,花费这么长的时间、耗费这么多人力物力造长城,只是为了防御来犯之敌,求得平安,是不值得的。从保卫疆土、保护人民的安全来看,更应该多造进攻性武器。比如利用好火药等。

11、”秦始皇一方面派三十万大军修长城,防御北方匈奴的侵犯;另一方面却“焚书坑儒”、横征暴敛,实施酷刑,最后到秦二世就亡国了。从战国时的秦国、赵国、燕国开始到明朝末年修筑的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手段。且不说长城沿线埋下了多少尸骨,耗费了多少财产,就是以军事上的作用而言,长城又何尝达到了中原统治者当初的目的呢?实际上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实力,长城就形同虚设。秦始皇死后匈奴就越过长城占了河套地区,明朝末年清兵出入长城如入无人之境,真正沿着长城作武力对峙的例子并不多见。四、总结提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巍巍的万里长城,保护了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用鲜血维护了祖国的安定,也维护了长城的尊严。落后就要挨打,长城抗战的悲壮画面犹历历在目。今天,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同学们,你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万里长城永不到!让我们以长城为荣,也以长城为鉴,要有忧患意识,众志成城,自强不息,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五、当堂检测以“我心目中的长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或说明长城的建筑艺术、或论述长城的价值内容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六、布置作业以“刘雨田还在继续的梦”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教后记: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