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要求规范11398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4127062 上传时间:2023-11-26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要求规范11398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要求规范11398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要求规范11398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要求规范11398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要求规范11398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要求规范1139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要求规范11398(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X(GB127191991)1 主题内容与适用X围 本规X是固体矿产(金属、非金属、煤下同)矿区(或井田、矿段下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的根本准如此,规定了勘探类型、勘探程度、工程量、勘探技术要求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评价和报告编写的根本要求。1.2 本规X适用于固体矿产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是制订勘探设计、工程质量检查、验收和报告编写、审查批准的依据。2 引用标准GB 3838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3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 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 8537 饮用天然矿泉水 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1615

2、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XGBJ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X3 总如此3.1 勘探工作的根本任务3.1.1 查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与矿床充水因素,预测矿坑涌水量。对矿床水资源综合利用进展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3.1.2 查明矿区的工程地质条件,评价露天采矿场岩体质量和边坡的稳定性,或井巷围岩的岩体质量和稳固性,预测可能发生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3.1.3 评述矿区的地质环境质量,预测矿床开发可能引起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的建议。3.2 勘查工作阶段划分与其工作程度要求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查工作阶段相适应,分为普查,详查和勘探三个阶段。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简单

3、的矿区,勘查阶段可简化或合并。但提供矿山建设设计作依据的地质勘查报告,均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普查阶段:结合矿产普查进展,对于已进展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的地区,其资料可直接利用或只进展有针对性的补充调查,大致查明工作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详查阶段:根本查明矿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条件,为矿床初步技术经济评价、矿山总体建设规划和矿区勘探设计提供依据。勘探阶段:详细查明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地质环境,为矿床的技术经济评与矿山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设计提供依据。3.3 勘查X围宜包括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当水文地质单元面积过大时,应包括疏干排水可能影响的X围。3.4

4、已确定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床,通过详查工作满足矿山总体建设规划需要,但矿区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直接影响矿山建设开发总体设计时,应超前进展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3.5 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条件极复杂的矿区,如确需立项建设的矿山,而勘探阶段的工作程度又难于满足设计要求,应根据矿山建设设计的实际需要,针对主要问题进展专门性的水文地质或工程地质勘探。3.6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是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工作的根底上,对矿区的地质环境作出评价。3.7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应从社会的综合效益出发,既要研究保障矿山安全,连续生产,又要研究矿山排水的综合利用以与对附近水源地和地质环境的可能影响。

5、3.8 扩大延深勘探的矿区,应充分利用已有勘探报告和矿山生产中的资料,对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进展评价。当不能满足要求时,应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展补充勘探。3.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应与矿产地质勘探严密结合,将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先进和综合手段进展。3.10 各矿种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和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的根本要求以本规X为准,各矿种可依其特点,在矿种规X中制订相应要求,与本规X配套使用。4 矿区水文地质勘探 勘探类型划分 根据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容水空间特征,将充水矿床分为三类: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

6、称孔隙充水矿床;第二类裂隙充水矿床;第三类岩溶充水矿床。第三类可按岩溶形态划分为三个亚类:第一亚类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二亚类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第某某类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各类充水矿床按矿体(或层,下同)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空间关系,充水方式分为: 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含冒落带和底板破坏厚度)与矿体直接接触,地下水直接进入矿坑。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冒落带之上,矿层与主要充水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注)或弱透水层,地下水通过构造破碎带、导水裂隙带或弱透水层进入矿坑。 底板间接充水的矿床: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位于矿层之下,矿层与主要充水

7、含水层之间有隔水层或弱透水层。承压水通过底板薄弱地段、构造破碎带、弱透水层或导水的岩溶陷落柱进入矿坊m的岩层视为隔水层。 根据主要矿体与当地侵蚀基准面的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地表水与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程度,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导水性、第四系覆盖情况以与水文地质边界的复杂程度,将各类充水矿床勘探的复杂程度划分为三型:第一型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至中等,或主要矿体虽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无地表水体,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很少或无第四系覆

8、盖,水文地质边界简单。第二型 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有自然排水条件,主要充水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至强,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或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但附近地表水不构成矿床的主要充水因素,主要充水含水层、构造破碎带富水性中等,地下水补给条件差,第四系覆盖面积小且薄,疏干排水可能产生少量塌陷,水文地质边界较复杂。第三型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主要矿体位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主要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并具较高水压;构造破碎带发育,导水性强且沟通区域强含水层或地表水体;第四系厚度大、分布广,疏干排水有产生大面积塌陷、沉降的可能,水文地质边

9、界复杂。4.2 勘探程度要求4.2.1 一般要求4.2.1.1 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矿区所处水文地质单元的位置,详细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区域地下水对矿区的补给关系,主要进水通道与其渗透性。4.2.1.2 详细查明矿区含(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X围、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矿床顶底板隔水层的稳定性。着重查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水位、水质、水温、动态变化以与地下水迳流场的根本特征,确定矿区水文地质边界。 4.2.1.3 详细查明对矿坑充水有较大影响的构造破碎带的位置、规模、性质、产状、充填与胶结程度、风化与溶蚀特征、富水性和导水性与其变化、沟通各

10、含水层以与地表水的程度,分析构造破碎带可能引起突水的地段,提出开采中防治水的建议。4.2.1.4 详细查明对矿床开采有影响的地表水的汇水面积、分布X围、水位、流量、流速与其动态变化、历史上出现的最高洪水位、洪峰流量与淹没X围。详细查明地表水对井巷充水的方式、地段,并分析论证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提出地表水防治的建议。4.2.1.5 矿层与含(隔)水层多层相间的矿床,应详细查明开采矿层顶、底板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稳定性和隔水性,断裂发育程度、导水性以与沟通各含水层的情况,分析采矿对隔水层的可能破坏情况。当深部有强含水层时,应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从底部获得补给的途径和部位

11、。4.2.1.6 调查老窿的分布X围、深度、积水和塌陷情况,大致圈定采空区,估算积水量,提出开采中对老窿水的防治建议。4.2.1.7 对有热水、气(有害气体,下同)的矿床,应根本查明热水,气的分布、压力、温度、梯度、流量,大致查明热水、气的来源与其控制因素,有害气体成分与其浓度,地热盖层的厚度,热异常区的X围、温度与热水、气对矿床开采的影响。4.2.1.8 冻土地区矿床,应详细查明冻土的类型、分布、厚度、层上水、层间水、层下水的空间分布、富水性与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4.2.1.9 水溶法开采的盐类矿床,应详细查明岩、矿层的空间分布,矿层顶底板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指可塑性、膨胀性、收缩

12、性、崩解性、透水性等),地质构造发育程度与分布规律,各含水层与矿层的空间关系与其水力联系情况。4.2.1.10 扩大延深勘探矿区,应充分研究已有勘探和矿山生产的资料,评价矿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扩大勘探的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断裂破碎带与矿区水文地质边界在扩大X围内的变化,当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时,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否如此应按新矿区的要求进展勘探。延深勘探矿区,应详细查明主要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断裂破碎带向深部的变化,假如水文地质条件变化不大,可用比拟法预测矿坑涌水量:当深部发现新的充水含水层和导水构造破碎带时,应按4.2.1.2和4.2.1.3条执行,并可根据实际条件结合已有的

13、矿山巷道进展放水试验,查明深部含水层富水性变化与地下水径流场特征,预测矿坑涌水量。4.2.2 各类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4.2.2.1 孔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含水层的成因类型,分布、岩性、厚度、结构、粒度、磨圆度、分选性胶结程度、富水性、渗透性与其变化;查明流砂层的空间分布和特征,含(隔)水层的组合关系,各含水层之间,含水层与弱透水层以与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评价流砂层的疏干条件与降水和地表水对矿床开采的影响。 4.2.2.2 裂隙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裂隙含水层的裂隙性质、规模、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充填情况与其富水性;岩石风化带的深度和风化程度;构造破碎带的性质、形态、规模、与其与各含水

14、层和地表水的水力联系;裂隙含水层与其相对隔水层的组合特征。4.2.2.3 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关系,岩溶在空间的分布规律、充填深度和程度、富水性与其变化,地下水主要径流带的分布。以溶隙、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查明上覆松散层的岩性、结构、厚度,或上覆岩石风化层厚度、风化程度与其物理力学性质,分析在疏干排水条件下产生突水、突泥、地面塌陷的可能性,塌陷的程度与分布X围以与对矿坑充水的影响。对层状发育的岩溶充水矿床,还应查明相对隔水层和弱含水层的分布。 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应着重查明岩溶洼地、漏斗、落水洞等的位置与其与暗河之间的联系;暗河发育与岩性、构造等因素

15、的关系;暗河的补给来源、补给X围、补给量、补给方式与其与地表水的转化关系;暗河入口处的高程、流量与其变化;暗河水系与矿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其对矿床开采的影响。4.2.3 不同充水方式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的问题4.2.3.1 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充水含水层的富水性、,渗透性,地下水的补给来源、补给边界、补给途径和地段:直接充水含水层与其他含水层、地表水、导水断裂的关系。当直接充水含水层裸露时,还应查明地表汇水面积与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强度。4.2.3.2 顶板间接充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直接顶板隔水层或弱透水层的分布、岩性、厚度与其稳定性、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裂隙发育情况、受断裂构造破坏程度,研究和估算导水裂隙带高度(附录F),分析主要充水含水层地下水进入矿坑的地段。4.2.3.3 底板间接进水的矿床:应着重查明承压含水层径流场特征,直接底板的岩性、厚度与其变化,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性质,以与断裂构造对底板完整性的破坏程度,分析论证可能产生的底鼓,突水的地段(附录G)。4.3 勘探工程布置原如此与工程量4.3.1 勘探工程布置原如此 应结合矿区具体条件,针对主要水文地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从区域着眼,立足矿区、把矿区和区域的地下水,地表水和大气降水作为统一系统进展研究。应重视水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