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TH500B煤科院一氧化碳传感器说明书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126883 上传时间:2023-11-0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GTH500B煤科院一氧化碳传感器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GTH500B煤科院一氧化碳传感器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GTH500B煤科院一氧化碳传感器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GTH500B煤科院一氧化碳传感器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GTH500B煤科院一氧化碳传感器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GTH500B煤科院一氧化碳传感器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GTH500B煤科院一氧化碳传感器说明书(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ISO9001:2000 认证企业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产品使用说明书GTH500(B)型一氧化碳传感器(原 KG9201 型)感谢您选购本产品!为了保证安全并获得最佳效能,安装、使用产品前,请详细阅读本使用说明书并妥善保管,以备今后参考。执行标准:Q/MKC 187-2008 版 本 号: VER2.1出版日期: 2008 年 8 月前言本说明书详细地介绍了 GTH500(B)型一氧化碳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者在使用前请务必仔细阅读。GTH500(B)型一氧化碳传感器在生产过程中执行的是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制定的标准 Q/MKC 187-2008。I目次前 言I1概

2、述12工作原理与结构特征23主要技术特性34尺寸、重量45使用、调校46典型故障处理57维护、保养68运输、贮存69开箱及检查710安全警示语711资质编号712传感器关联、配接及配套设备表7IIGTH500(B)型一氧化碳传感器1 概述1.1 产品特点GTH500(B)型一氧化碳传感器(以下简称传感器),是一种用于监测煤矿井下巷道环境一氧化碳的模拟量传感器,能就显示一氧化碳的数字并能与井下监控系统配套使用。1.2 主要用途和适用范围1.2.1 主要用途传感器主要用于煤矿井下的一氧化碳监测。1.2.2 适用范围井下巷道,工作面瓦斯抽放管道等有必要进行一氧化碳监测的场所。1.3 型号代表的意义传

3、感器在生产过程中执行的标准是 Q/MKC 187-2008。型号的编制根据 MT/T 154.10-1996 中的规定,具体含义如下:1.4安全特征1.4.1 防爆形式:矿用本质安全型。1.4.2 防爆标志:ExibI。1.5 环境条件1.5.1 工作环境a)海拔高度不超过 2000m;b)大气压力: 80 kPa116 kPa;c)工作温度: 0 40 ;d)相对湿度: 95 %(25);e)风速:不大于 8m/s;f)具有甲烷混合物及煤尘爆炸危险的煤矿井下;g)在无滴水的地方;h)无显著震动和冲击的场合。1.5.2 贮存温度:(-4060)。12 工作原理与结构特征2.1 工作原理:传感器

4、采用了电化学 CO 敏感元件。实际测量时,当敏感元件接触到环境中扩散的 CO 气体通过过滤尘罩经 CO 敏感元件透气膜扩散进入到具有恒定电位的电极上,在电极催化剂作用下与电解液中水发生阳极氧化反应。在工作电极上所释放的电子产生与 CO 浓度成正比的电流经检测电路温度补偿在,经 A/D 转换器转换后进入单片机处理成与被测一氧化碳值线性一致的频率(电流)信号送往井下系统分站,同时实现本机就地一氧化碳数字显示。送达分站的一氧化碳信号经专用通信接口装置和电缆送到地面控制中心站实现井下一氧化碳的连续实时监控。2.2 电路原理框图图 1 GTH500(B)型一氧化碳传感器电路原理框图2.3 结构特征GTH

5、500(B)型一氧化碳传感器主机的机壳采用不锈钢冲压而成,前后盖合缝处设计有既防水又防尘的专用橡胶密封圈。仪器正面的显示窗采用四位红色数码管作为数字显示。外观见图 2:图 2 GTH500(B)一氧化碳传感器外型结构示意图1 提手 2 外壳 3 前铭牌 4 蜂鸣器 5 压线夹 6 显示窗 7 煤安标志牌 8 探头气室9 后铭牌10 报警灯 11 电源/通讯12 “CS”标志13 后盖螺钉14 标定盖23 主要技术特性3.1 主要特征3.1.1 采用了新型的单片微机和高集成的数字化电路,整机电路结构简单,性能可靠,便于维护、调试。3.1.2 具有就地显示及信号输出双重功能。3.1.3 采用了新型

6、的开关电源,降低了整机功耗,提高了信号的带负载能力,增加了信号的传输距离。3.1.4 增加了故障自检功能,便于使用、维护。3.1.5 外壳结构采用了高强度的不锈钢材料,增强了传感器的抗冲击能力。3.2 主要技术参数3.2.1 传感器具有避免断电而影响电化学原理敏感元件工作稳定的措施。3.2.2 传感器具有红外遥控调校功能。3.2.3 输出信号制式频率型:(2001000)Hz(脉冲宽度大于 0.3ms),高电平大于 3 V,低电平小于 0.5 V。3.2.4 测量范围:(0500)10-6 CO。3.2.5 工作电压:9 V24.5 V DC;。3.2.6 传感器显示值稳定性在传感器测量范围内

7、,一氧化碳浓度恒定时,传感器显示值或输出信号值(换算为一氧化碳浓度值)变化量不超过 410-6 CO。3.2.7基本误差传感器基本误差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表 1基本误差测量范围,110-6 CO基本误差,110-6 CO绝对误差相对误差01004100500测量值的5 %3.2.8传输距离传感器使用电缆的单芯截面积为 1.5 mm2时,传感器与关联设备的最大传输距离为 2 km,传感器的显示值或输出信号值(换算为一氧化碳浓度值)应能满足 3.2.7 的规定。3.2.9 响应时间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 35 s。3.2.10 报警功能3.2.10.1 传感器在测量范围内应能任意设置报警点,其报

8、警显示值与设定值的差值不超过2310-6 CO。3.2.10.2报警声级强度在距其 1 m 远处的声响信号的声压级应不小于 80 dB(A);光信号应能在 20m 远处清晰可见。3.2.11 工作稳定性:传感器连续工作 15 d 的基本误差应不超过表 1 的规定。3.2.12 传感器在 8 m/s风速条件下试验时,其指示值的漂移量应不超过210-6CO。3.2.13 CO 元件寿命大于 1 年。3.2.14 本安参数:Ui:24.5V;Ii:500mA;Ci:2.3F;Li:347H。4 尺寸、重量4.1 外形尺寸:(19011457) mm。4.2 整机重量:700 g。4.3 外壳:银白色

9、不锈钢。5 使用、调校使用前用户必须认真、仔细阅读本使用说明书,对传感器的主要性能、技术指标及主要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进行具体的接线、使用及操作。5.1 使用5.1.1 连接使用前用户首先要正确完成本传感器与所挂井下分站的连接。将来自分站的专用的电缆接到传感器上。具体方法是:将电缆航空插头的缺口对准一氧化碳传感器左侧上方的航空插座的相应位置,插入并旋紧,确保连接可靠。5.1.2 电缆线及所连航空插头的接线及颜色规定:红色线电源正极(电缆插头 1 号口);蓝色线电源和信号负极(电缆插头 2 号口);白色线恒流(或频率)输出(电缆插头 3 号口)。5.1.3 航空插头的序号排列图:4114

10、3223图 3 传感器上的插座排列图图 4 电缆线上插头的序号排列图5.2 调校4对传感器进行调校时,空气中一氧化碳标准气样(以下简称标准气样)应采用经国家计量部门考核认证的单位提供的气样,其不确定度不大于 3 %。5.2.1 零点调校将本传感器与所挂的井下分站正确连接后,启动分站电源箱或将与本传感器相连的专用电缆与输出电压为(924.5) V 的直流电源相连。本传感器即进入工作状态。在新鲜空气中预热 20 分钟后,观察传感器的显示值是否为零,若有偏差,则请将遥控器对准传感器显示窗,按动遥控器上的选择键,使显示窗内的小数码管显示“1”松开选择键,然后同时按住摇控器的上升键和下降键,此时传感器显

11、示值应该归零。5.2.2 精度调校开机后传感器的显示值应与实际一氧化碳值相一致,若有偏差,则请将遥控器对准传感器显示窗,按动遥控器上的选择键,使显示窗内的小数码管显示“2”,然后再根据需要分别按动摇控器的上升键或下降键,直至传感器的显示值与被测环境的实际一氧化碳值相同为止。5.2.3 报警点调教校首先使传感器进入正常工作状态,然后将遥控器对准传感器显示窗,按动遥控器上的选择键,使显示窗内的小数码管显示“3”,然后再根据需要分别按动摇控器的上升键或下降键,将此时传感器的显示值(即报警点)调节为所需要的数值即可完成本传感器报警点的设置。5.2.4 自检传感器的此项功能主要用来检查传感器自身的工作是

12、否正常。具体方法是:按动遥控器上的选择键,使传感器显示窗内的小数码管显示“4”,此时传感器应显示:200 并同时报警, 信号输出口应同时输出对应的 520Hz 频率信号5.4显示左起第一位功能显示:“1”调零“2”调精度“3”调报警点“4”自检后三位:测量值显示(单位:110-6 CO)。特别提醒:每次对传感器部分参数进行调节后,断电之前,都必须先再次按动遥控器上的选择键,使显示窗内的小数码管显示的数字循环至消隐,此时传感器即将重新调校后的参数存入单片机。否则,将导致此次调校无效。6 典型故障处理6.1 传感器显示“L.LL”当传感器显示“L.LL”时,可能是传感器内的元件出现断线。处理办法是:断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