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412425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围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2014)王秀丽(共同执笔人),王庚,冯泽国,江伟,张兰,张英泽(共同执笔人),陈绍辉,金善良,姚尚龙(共同执笔人),徐懋,郭向阳(负责人)一、前言围术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围手术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多见于骨科、妇产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术病人,以骨科手术最为常见。我国每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的数百万病例中,有近50%患者形成DVT,其中20%

2、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美国1988年调查结果提示大约17的孕产妇死亡是由于静脉血栓栓塞所致;另外,大面积烧伤等也是诱发DVT的高危因素。因此,对手术患者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发生PE的风险,降低患者死亡率,还可有效地减少医疗费用。二、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诊断(一)定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

3、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DVT可降低发生PTE的风险。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枝引起肺循环障碍和呼吸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PTE、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其中PTE为PE的最常见类型,通常所说的PE即指PTE。围术期的PTE多见于静脉系统的栓子脱落,偶见心房纤颤者心房栓子脱落,是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二)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物理、化验检查,做出较明确诊断。1.临床表现下肢DVT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

4、、患侧肢体皮肤颜色变紫变暗。腓静脉型DVT多无临床症状,约40%50%有症状者血栓向近端延展。近端DVT患者出现患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其中近一半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肺栓塞。PE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子的大小和肺循环状态,清醒病人的主要症状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呼吸困难多为靠近肺门中心部的PE引起,胸痛一般是远端栓子刺激胸膜所致,晕厥是因脑动脉供血减少、心律失常、迷走反射等因素引起。全身麻醉状态下,PE主要表现为突发、无诱因的低氧血症,大面积肺栓塞可致呼气末二氧化碳骤降、高碳酸血症和循环衰竭(临床上以休克和低血压为主要表现,即体循环动脉收缩压40mmHg,持续15分钟以上。需除外新发生的心律失

5、常,低血容量或感染中毒症所致血压下降)。有下列情况可考虑PE:下肢无力,静脉曲张,不对称下肢浮肿,血栓性静脉炎;外伤后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或原有的呼吸困难加重;原因不明的血压降低;不能解释的休克;晕厥发作;低热、血沉(ESR)增快、黄疸、紫绀;心衰时洋地黄治疗效果不佳;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右室肥大;X线片楔形影;放射性核素检查显示肺灌注缺损。 2.常用检测方法B型超声检查对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率达90%,而对较深部位的静脉血栓诊断欠佳;采用加压超声探查法可使诊断精确率提高至97%。D-二聚体(D-Dimer)检测虽特异性较差,阳性不能确诊深静脉血栓,但D-Dimer小

6、于0.5mg/L基本可排除DVT。对于体内较深部位的静脉血栓,静脉造影诊断较为准确,为DVT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但属于有创检查,费用高。其它检查还包括放射性核素静脉造影(放射性标记白蛋白、放射性标记纤维蛋白原)、血管内镜、血管内超声等。 3.对下肢DVT形成可能性的评价,初步评估可采用Wells评分表(表1)表1 Wells评分表临床表现及病史评分既往深静脉血栓形成1下肢瘫痪或近期下肢石膏制动1卧床超过3天,或12周内接受过大手术1沿深静脉走行有局部压痛1下肢肿胀1两侧胫骨结节下10cm处周径之差大于3cm1患侧小腿指陷性水肿1进展期癌症1可作出非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其他诊断-2根据wells评分,

7、DVT的可能性:wells评分2分为不可能;wells评分2分为可能。因此,术前麻醉科医生如怀疑病人有DVT的形成,诊断流程为:(1)根据病史及危险因素分析评估,进行DVT形成危险分级和wells评分;(2)wells评分2分的病人,检测D-Dimer,如正常,可排除DVT;如异常,进行加压超声探查及各项相关检查;(3)wells评分2分的病人,直接进行加压超声探查及各项相关检查;根据上述评分及检查结果,与病人及家属交待病情,制定相应的手术麻醉方式。三、围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的评估及预防任何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8、。原发性危险因素由遗传变异引起,如:蛋白C缺乏、抗凝血酶缺乏等。临床上常以反复发作的VTE为主要表现。继发危险因素包括后天获得的多种病理生理异常,如:手术局部操作、药物及止血带等因素,使血管壁损伤;围术期活动减少、卧床、制动及体位固定使血流缓慢;创伤后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等因素导致凝血系统激活,使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等。围术期VTE的防治需要术者与麻醉医师共同协商,制定术前、术中、术后规范化的防治措施并认真实施,才能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对发生VTE的危险因素进行准确评估,建议如下:(一)术前1.危险因素评估术前应评估导致血栓形成的各种诱发因素,针对可改善的危险因素给予相应处理,并选择

9、适合患者情况的手术及麻醉方式(表2)。急诊手术也应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VTE发生。表2术前患者VTE的风险性评估低度危险*术前卧床3天,或大手术后12周内;瘫痪或近期下肢石膏固定;久坐不动;肥胖;妊娠/分娩;静脉曲张等。中度危险*年龄4060岁;膝关节手术(2周内);中心静脉置管;恶性肿瘤或化疗;充血性心衰;呼吸衰竭;激素替代治疗或口服避孕药;脊髓瘫痪;妊娠/产后;DVT后;血栓形成倾向、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多年等。年龄60岁;骨盆、髋、大腿骨折;胫、腓骨骨折及下肢严重软组织损伤;髋、膝关节置换术(预计2周内进行);重大腹部外科手术后(1个月内);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脊髓损伤;高血

10、压III级;糖尿病酮症;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高度危险*极高度危险具有2项或2项以上高度危险因素;1项高度危险因素附加低、中度危险因素2项。*指仅含有所列危险因素中的一项2.相应措施在保证病人围术期基本生命体征稳定的情况下,根据术前危险因素评估,给予相应的处理(表3)。表3术前VTE不同风险患者的处理低度危险检查:D-dimer,D-dimer如为阳性,进行下肢静脉B超;如B超提示有DVT,明确其位置。处置:低度危险无血栓者,采用基础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包括下肢肌肉按摩、足踝活动、抬高患肢;辅助措施包括弹力袜、足底泵等中、高度危险检查:尽快进行下肢静脉B超检查,如无血栓,一周后或术前一日复查;如B

11、超提示有DVT,明确其位置、状态处置:(1)中、高度危险无血栓者,在采取基础预防措施的同时,进行药物预防,维持至术前12小时。措施:低分子肝素,12500或25000IU,QD;(2)中、高度危险有血栓者,尽量采用抗凝溶栓。如有抗凝禁忌或严重的髂股静脉血栓不能抗凝者,进行相关科室会诊,确定是否需要放置静脉滤网,或转血管外科手术治疗。极高度危险检查:尽快进行下肢静脉B超,如无血栓,一周后或术前一日复查;如B超提示有DVT,明确其位置,评估其状态。处置:术前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维持至术前12小时,低分子肝素,12500IU,BID,根据病人凝血及血栓变化情况决定抗凝持续时间。如抗凝后有出血倾向,应记

12、录出血的时间、部位、程度;查凝血指标和D-dimer,根据病情变化请相关科室会诊,做出相应处理,与术者一起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风险。术前推荐意见:术前根据病史、凝血指标及下肢多普勒超声等检查进行详细VTE风险评估,对于VTE中度以上风险的患者,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术中应加强管理,并给予高度重视(1A)。(二)术中1.危险因素评估术中是否会发生血栓形成,与患者术前的状况、手术体位、手术时间长短、术中是否输血、术中使用止血药物等密切相关(表4)。表4术中患者VTE的风险性评估低度危险年龄40岁,术前生命体征平稳,术中血压、血糖控制稳定,术中仰卧位且未改变体位,手术时间30 min,未输血、未使用

13、止血药物,无其它危险因素。中、高度危险年龄4060岁,术前有血栓病史,且术中血压、血糖控制不稳定及电解质紊乱,术中持续低血压或低氧血症,术中采用特殊体位(如俯卧位、头高脚低位、肾脏体位等),手术时间3h,术中不适当使用止血药物及利尿药物,术中大量输血,术中使用止血带及骨水泥,大量肌松药的使用等。极高度危险在上述2种以上中高度危险因素基础上,年龄60岁,骨科大手术(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脊髓损伤等大手术。2.相应措施根据术中危险因素评估,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表5)表5术中VTE不同风险患者的处理低度危险低度危险无血栓者:术前采用基础预防措施,术中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14、,手术尽量避免损伤静脉内膜。中、高度危险(1)中、高度危险无血栓者:在采取基础预防措施的同时,控制血压血糖稳定,轻度稀释血液(Hct维持在0.35左右),适度补液,规范使用止血带,避免不适当使用止血药及利尿药。(2)中、高度危险有血栓者:在上述预防措施基础上,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严格控制止血带压力及使用时间,及时给予防止血小板积聚的药物,合理控制容量。如术中发生VTE,及时给予溶栓治疗:如尿激酶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3)术中全麻病人及特殊体位病人:应高度关注麻醉恢复期及体位变动。极高度危险在上述中、高度危险因素病人处置的基础上,应更加注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止血带使用时间及

15、骨水泥适应症,容量的合理控制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术中推荐意见:术前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作为围术期VTE评估的常规检查方法;应重视中度以上风险的VTE患者,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尤其警惕极高度危险的VET。(1A)。(三)术后1.术后危险因素评估术后发生血栓栓塞症较术前、术中更常见。其诱发危险因素包括:既往有血栓形成病史,术后卧床过久,活动受限;某些特殊部位手术:如骨科大手术(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髋部骨折手术),重度创伤,脊髓损伤等;术中使用骨水泥不当,或长时间使用止血带;术后体内液体不足,利尿脱水治疗不当;术后止血药物或脂肪乳剂使用不当;术后DIC救治不当等。2.术后预防措施包括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1)基本预防措施: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常规进行静脉血栓知识宣教,鼓励患者勤翻身,早期功能锻炼,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术后适度补液,多饮水,避免脱水;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等。(2)物理预防措施:利用机械原理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