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1]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4120412 上传时间:2022-12-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几种常见性问题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于能合理地利用竞争机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合作学习成为了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体现新课程理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

2、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只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有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3、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几个误区:(1)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浊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的上小组合作学习。(2)自由放任,缺乏监控。有些教师上

4、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退至教师的一侧耐心等待,有的教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小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有可无,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缺乏监控的自由放任的状态。(3)少数人学习,多数人休闲。其表现形式有二:一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游离。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静听;小组汇报时,真正发言的仍是那一两个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二是少数人学习,多数人搭车。二、避免合

5、作学习走入误区的几点做法:(1)认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转变教师观念,形成适合自己教育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防止囫囵吞枣、邯郸学步,穿新鞋走老路。(2)正确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要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有结构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小组由46人组成。目前,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异质分组的办法(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性不尽相同)。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被赋予特定的职责。如“主持人”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小组合作学习的一

6、般步骤是:组内成员自学在“主持人”的协调下学生依次发表意见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3)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于,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教师要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测试的方法,检验学生合作学习的质量,并将检测结果同激励评价优秀合作学习小组结合起来。(4)制定适宜的小组合作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的精髓是通过生生互动求得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达到个人目标,而且要帮助同

7、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协作,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所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教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制定学习目标,只有小组成员都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目标才算最终达成。(5)建立激励性评价机制,培养小组成员的合作精神。研究结果表明,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小组合作表现”是评价的主要指标。它包括: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成员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小组成员的参与度、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个人对集体学习的贡献等。教师要将激励性评价指标颂给学生,并定期引导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案例一:这样的合作

8、学习不要也罢”:这是一节科学课,教师正组织学生完成“物体下沉”的实验。实验前,教师首先已为大家准备了木块、吸管、泡沫、铝箔等材料,请各小组先挑选其中一种,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物体下沉”的实验。老师布置实验一结束,各小组就忙开了。只见其中一组同学马上你争我夺起来,有的抢木块,有的夺泡沫,有的一番抢夺之后,紧接着是“让我先做”“让我先做”的一阵喧闹。大约两分钟后,一位男生终于获得了第一个做实验的机会。也许是太激动了,他显得有点手忙脚乱,漂着的木块刚放上两个塑料小方块就沉了下去。这时,旁观者的指责立刻纷至而来,随后是七手八脚,重新开始然而,几番努力总不见成功,一位早等得不耐烦的同学建议:“这个实验

9、太难了,我们换做鸡蛋上浮(此为后面的实验,老师还未布置)的实验吧!”就在这时,传来老师的口令“停”,随后是大组交流实验情况,只听老师说:“请实验成功的小组交流你们的收获”这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明白物体下沉的科学道理”以外,还应包括“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知难而进的学习品质”。而且后一个目标对学生的发展意义更大。但教师虽然安排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却没有重视小组活动的质量。在教师的心目中,得出一个正确的实验结果远胜于一切。说得透彻些,教师虽然为学生“穿上”了合作学习的“新鞋”,可“走的”依然是从前那条“老路”。三、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几种实施方式:

10、(1)比较异同。即向学生提供内容上互相关联的一组学习材料,让学生对其相同点、不同点进行探究,展开研究性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研究性学习,思维活跃,在研讨、探究、辩驳中闪烁出许多可贵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2)评价鉴赏。即对已有的结论、课外材料或课文,让学生大胆地进行品头论足、评价鉴赏,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研究性学习。(3)观点争鸣。即对课本中或教师自己选择的课外材料中存在争议的观点,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努力阐明理由,在观点争鸣中开展研究性学习。(4)焦点争论。即由教师提出焦点问题,或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有研究、讨论价值的焦点问题,在小组中展开讨论探究,

11、进行研究性学习。(5)质疑问难。即在学习中从学生的疑难问题起步,放手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大家讨论解决。(6)“专家”研讨。即让学生就某方面问题大量查阅资料、充分准备,撰写研究报告,在“专家研讨会”上,进入专家角色,展开研究学习。(7)实验操作。即对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8)社会调查。即采用“社会调查”的实践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就问题展开社会调查,进行研讨。(9)学科融合。即抓准本学科与其它各学科的融合点,让学生从这些融合点出发,大量涉猎其它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展开专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论文。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