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及职责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4118997 上传时间:2024-01-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官职及职责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官职及职责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官职及职责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官职及职责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官职及职责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官职及职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官职及职责(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官职及职责【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 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 个丞相,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太师】指官职又名太宰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太子太师】太子太师属“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古代官职古代官职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三孤后来 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

2、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 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 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 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大】先秦、西汉时是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 才设大官职,战后即废除。【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 枢密副使合称“宰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

3、者无定员,一般 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 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 诸事。【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 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 密”。【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 高一级武官。【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

4、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 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属官,是幕僚之长。【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 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 务。【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

5、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 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 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校尉】两汉时期次于的官职。【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都尉】职位次于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

6、大夫者 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 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 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 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 节度使王子腾。”【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 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 “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

7、”,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 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 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 鲁提辖鲁智深。【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 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 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官称中书令 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

8、;门下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官为 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 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 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 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 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古代官职等级权限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太尉、司徒、司空、司马。武领侍卫内大 臣。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

9、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 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郡王、国公。武、都统、提督骠骑大嗣王。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开国 郡公。武辅国大、副都统,总兵,。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各省布政使、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大 都护、光禄大夫。武镇军大、副将。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 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侍中、中书令、门下侍郎、中 书侍郎、太子宾客、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上都护金紫光禄大夫。武左右卫、左右 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

10、林军、左右 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左右千牛卫大、左右散骑常侍、内侍监、中都督、参将。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 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 武游击。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 仆寺少卿、各省道员、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 子、太子少詹事。武都司。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 武城门领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 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

11、守备。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 守御所千总、骑都尉。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 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 部千总。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 各府学教授。武把总。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