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4099929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诗经两首课时作业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课诗经两首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于嗟鸠兮,无食桑葚D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答案B解析A项“匪”通“非”,不是。C项“于”通“吁”,感叹词。D项“说”通“脱”,脱身。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秋以为期A以尔车来B以望复关C不以物喜D以我贿迁答案D解析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把。A项用。B项连词,表顺承。C项因为。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君子所依,小人所腓答案B解析A项古义:直送到。今义:动词,表示达到某种

2、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C项古义:泪。今义:鼻涕。D项古义:士兵。今义:人格卑鄙的人。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均为名词,道路。A项动词,愿,请/名词,将领。B项同“暮”,年末/副词,不要。C项动词,说/名词,话。5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相同,相同B不同,相同C相同,不同D不同,不同答案C解析都是代词,代指“你”。代词,代指桑树;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岂不日戒,狁孔棘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答案C解析A项

3、日:名词作状语,每天。B项雨:名词作动词,下雨。D项黄:形容词作动词,变黄。7下列各句中,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A匪我愆期,子无良媒B兄弟不知,咥其笑矣C将子无怒,秋以为期D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答案C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即“以秋为期”。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B“风”“雅”“颂”是诗经的三部分,其中“雅”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后人把它们合称为“诗经六义”。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风”“骚”并称。“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

4、”是指我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后代也用“风骚”泛指文学。D诗经又简称诗,尚书又简称书,“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答案B解析“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桥从诗经里延伸开来,横跨在岁月的河流上,_,仰看日月星宇,承载着所有人的脚步,谦卑地迎来送往。任时光的流水从脚下消逝,让胸膛里带着菜花香的习习河风,去抚慰岁月的苍凉。桥下是潺潺流水,水中是参差荇菜,古代的月亮照着今人。谁是那窈窕淑女?_?谁还在溯游从之,寤寐求之?谁还在水边寄托着相思?走进水乡,不经意,_。答案(示例)俯听流水淙淙谁

5、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就走进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中10翻译下列句子。(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译文:_(2)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译文:_(3)四牡翼翼,象弭鱼服。译文:_(4)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译文:_答案(1)女子没有什么过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2)(你的心愿)已经满足了,就凶恶起来了。(3)四匹马行列整齐动作熟练,还有用象牙装饰的弓,用鲨鱼皮制作的箭袋。(4)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下着大雪,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日夜操劳,勤奋不已的诗句是“_,_”。(2)氓中结尾“_,_”两句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不再存有想法,对婚姻果断作了结的刚

6、强性格。(3)采薇中形象地揭示了征人的内心世界的名句是“昔我往矣,_。今我来思,_”。答案(1)夙兴夜寐靡有朝矣(2)反是不思亦已焉哉(3)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关键能力突破训练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源课本氓运用叠字(如“蚩蚩”“涟涟”“晏晏”“旦旦”)、蝉联句式(如“抱布贸丝。匪来贸丝”“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对偶句(如“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等灵活的语言形式,形成了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增强了诗歌的旋律美、音乐美。采薇运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叠复沓,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古代

7、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清新,有的古朴;有的绚丽多彩,有的质朴无华;有的明快爽朗,有的含蓄蕴藉,言此意彼;有的平易浅近,有的险怪奇特。体会其风格特色,就是要体会其语言,体会其内蕴。对接高考鉴赏诗歌语言是古代诗歌阅读中的重要考点之一。一、常见题型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3谈谈本诗的语言艺术。4这首诗有的语言风格,在某句(或整首诗)中是怎样体现的?二、解题方法1从特殊字词切入,推敲语言风格(1)从字词的功能着手。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类最为常见的词语,是构建诗歌语言风格的主要支撑。如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8、,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出现了“空”“新”“明”“清”等形容词,营造了一种清新、灵动的氛围,给读者以纯净、淡雅之感。这便体现出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2)从字词的色彩味道着手。字词的色彩指在具体的诗歌语境中,字词所体现出来的褒贬、雅俗等意义。字词的味道指个别字词在诗歌中所具有的固定特征。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首诗中,“萧萧”一词带有明显的“悲凉”味道,而“独”又将这种情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3)从字词的韵律音节着手。作品的韵律是作者内心情感

9、的直观表达。如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叠字的使用不但增强了韵律感,也营造了一种清冷悲凉的气氛,展现出凄切哀伤的语言风格。2从艺术手法入手,感知语言风格为了增强诗歌的艺术特色,诗人往往要使用艺术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其中,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最为常见。比如,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中的“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两句,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水的清澈和山的肃穆。再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让读者宛若目睹了瀑布的恢宏气势,一股豪迈飘逸之风从字里行间自然地飘散出来。3从典型意象入手,品读语言风格意象承载

10、了作者深厚的情感,所以在对意象的使用上,作者往往是有选择性的。这里所说的“有选择性”,是选择与作者自身的写作风格相关的典型意象。比如,王维笔下的“云、月、鸟”已经成为他的写作标志。他笔下的“云”,有白云、孤云、暖云、停云、暮云、浮云、春云、黄云、归云、乡云等,如“唯应见白云”“坐看云起时”,纵横交织,形成了王维诗清新淡雅的语言风格。答题步骤:第一步:叙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等)第二步: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评指出表达了作者(或所刻画的形象)怎样的感情。三、特别注意1关注、熟知重要诗

11、人的语言风格。2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风格。首先要清楚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哪些,然后逐一去比对,即可得出结论。3关注题干的提示信息。题干中如已经指出风格特点,我们只需从用词、手法、表意等方面分析哪些地方能体现该风格即可。即时对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注袍: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兴师:出兵。泽:通“”,内衣,指今之汗衫。作: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共三章,均以“岂曰无衣?”落笔,在反复咏唱中强化了反诘的语

12、气和语意,催人奋进。B或同穿一“袍”,或同穿一“泽”,或同穿一“裳”,是说明百姓们从军时贫穷“无衣”,反映了他们悲愤哀怨、无可奈何的感情。C“王于兴师”秦王要发兵了。为王而战,就是为国而战,古代人的国家观念强烈,为君就是为国。D全诗叙写了出征前战友相互勉励的情形,抒发了团结友爱、共御外侮的壮志豪情。答案B解析应该是表现了百姓们宁可“同袍”“同泽”“同裳”也要奔赴战场,共同杀敌,誓死卫国的精神。2该诗每章的开头形式相同,只变换几个字,这属于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答案属于重章叠句的手法。它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同时强化了诗歌的情感。由于更换了词语,内容更加丰富,诗意得到发展。每章第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展现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之。注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可食。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义。有:得到。掇:摘取,拾取。捋:成把地握取。袺:手持衣角盛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3诗经使用了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答案赋4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_答案妇女们呼朋引伴,在田野上边采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