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大气与人类素材新人教版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7.50KB
约3页
文档ID:504095413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大气与人类素材新人教版_第1页
1/3

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大气与人类人类作为生物圈的特殊组成部分,生活在大气圈的最底层,与大气的对流层关系最为密切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大气的任何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因此,就人类生存来说,全部大气被称为大气环境人类离不开大气,大气也正经受着人类越来越大的影响一、大气成分与人类    大气的成分多种多样,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其中氧气是一切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人类也不例外人类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是人类生命的第一要素    大气中的微量成分和痕量气体,如二氧化碳(CO2)和臭氧(O3)的浓度变化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在大气中尽管含量甚微,但它们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量的在人类的呼吸过程中,,当CO2浓度超过5%时,即可刺激呼吸中枢并会使呼吸量增加二倍,而,当人类呼吸中枢发生抑制时,又可用CO2(5%~7%)和氧(93%~95%)的混合气体吸入,作为兴奋剂    臭氧是极强的氧化剂,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应用很广;它能大量吸收太阳的紫外辐射,大气中臭氧层的存在,有效地保护了地球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及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而穿透大气到达地表的少量紫外线恰恰能杀死细菌,对人体健康和生物的生长大有好处。

因此,O3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据研究,O3含量的多少与皮肤癌的发病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有人认为,O3密度只要减少5%,每年就足以产生8000例的皮肤癌患者同时,臭氧含量的变化对大气温度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大气成分,尤其是某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降低的温度,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据推算,如果没有CO2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将会比现在的地表实际温度低33℃     温室气体既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N20等成分外,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及CO2、CH4等这些成分在大气中总的含量很小,但它们的温室效应非常明显,对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和能量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从治本的角度看,是减少矿物燃料(主要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 二、人类活动与大气    人类生活在大气中,时刻受大气的作用和影响,同时,人类本身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大气。

人类对大气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成分的改变上,如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分别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了30%、145%和15%(1994年值)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冲击,大气中CO2、CH4、N2O和 CFCS 等微量气体的浓度一直在持续增加,这些微量气体,一方面,通过温室效应使对流层和地面温度升高,使平流层温度降低,对气候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将直接参与大气化学反应或通过改变大气温度廓线,从而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使大气组成,特别是O3廓线发生改变,对气候有间接影响(樊小标等,1996)随着人类生活、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烟尘、粉末和废气在不加以回收利用的情况下,也大量地向大气中排放,使空气增加了许多污染物质(表5-4),如CO2、SO2等,其中CO2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污染气体由于这些气体吸收地表面红外辐射能力强,而且有的在大气中的滞留时间可长达上百年,从而改变了地球的辐射平衡,影响了地球气候  分  类成                分粉尘微粒硫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卤化物有机化合物碳粒、飞灰、碳酸钙、氧化锌、二氧化铅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硫化氢、硫醇等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氨等臭氧、过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氯、氟化氢、氯化氢等碳化氢、甲醛、有机酸、焦油、有机卤化物、酮等 大气主要污染物质    同时,也使大气的原有成分的浓度发生了改变:1.使臭氧的浓度降低:工业制冷用的氟里昂分子会穿过对流层到达平流层,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释放出氯,与臭氧反应,变为普通的氧分子,从而使臭氧的浓度降低。

2.改变了温室气体的浓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直接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且排放量逐年增加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直接向大气排放大量的CO2、CH4和N2O,工业生产过程向大气排放CO2、CH4、N2O和 CFCs等;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温室气体的源与汇,使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例如,人类大量砍伐森林、毁灭草原,使地球表面的植被日趋减少,以致减少了整个植物界从大气中吸收CO2的量,直接破坏了CO2的汇,农业活动也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而增加大气CH4和N2O的源大气臭氧的减少将会使到达地面的宇宙射线及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危及人类的生命健康温室气体的增加将会导致大气热量平衡的破坏,引起地面温度升高、冰的融化、海平面上升、降水与蒸发空间变异增大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对原始植被的破坏是很大的(乱砍滥伐)亚马逊河Rondonia地区大量森林被砍伐是20世纪80年代热带雨林破坏最突出的一个例子,结果造成了土地肥力迅速下降、气候恶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有人对森林砍伐对气候的影响做了模拟,结果表明,全年各月雨量、径流量以及蒸散量均明显减少,约下降20%~30%,降水量可减少600800 mm,年蒸散量下降400 mm以上,日最高温度上升3~4℃,年平均地面气温最多可上升2.5℃以上,年平均土壤温度最多可上升3.5℃以上,即森林砍伐引起当地气候显著变干变热。

三、天气、气候与人类    大气中气象要素(温度、湿度等)的不同组合及时空分布的差异,造成短时间或长时间的变化过程(即天气和气候),常常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适宜的温度、湿度、风、日照等条件,有利于人体的健康;反之,在一定的温湿条件下却有利于病菌繁殖,人体抗御疾病的机能也减弱比如,每次寒潮暴发,都会导致患呼吸器官疾病的人病情加重    同时,天气和气候对工农业生产、商业、工程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尤为密切农作物的种类、分布、生长发育以及农事安排、农业区划等都直接与天气气候有关比如,水稻的生长需要充足的热量和水分,适宜生长在高温多雨的湿润气候区,而干旱的草原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剧烈的天气现象,如大风、龙卷、暴雨等,即使有所防范,也不可避免地会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    由于全球性气候变暖,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冰川消融后退,冰川融水使世界海平面不断升高,这将引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日趋缩小的危险全球性气候变暖日趋严重,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对沿海国家和岛国的经济发展和生存带来极其严重的影响,尤其对低海岸线很长的,例如孟加拉、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岛国、荷兰等国,存在着直接威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