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087486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返乡农民工情况调研报告2009 年四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伴随着危机进一步 蔓延,对沈阳市农民外出务工产生一定的影响。我市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增加,务工收入 下降,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严峻,给我市农民持续增收带来压力和困难,引起各级领导及相 关部门高度关注。为了及时了解我市农民工非正常返乡情况,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加快农 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决策依据,近日,市统计局采取全面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 的方式对全市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及农民工非正常返乡人员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 如下:一、当前我市农民外出务工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农民外出务工从快速增长期转入到

2、稳定发展期,全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 工的规模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截 止 2008 年底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31.6 万人,占全市农村乡村从业人员比重 38.7%。我市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新民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 13.7 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 力比重43.4%),潘集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8.7 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27.5%), 毛集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3.1 万人,占全市农村外出劳动力比重9.8%),大通区、谢家集 区、田家庵区、八公山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数及所占比重分别为:2.1 万人、6.7%;1.9 万 人、6.0%

3、;1.7万人、5.4%;0.4 万人、1.3。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地域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从事劳 动密集型的工业和建筑业。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市当前农村劳务经济的影响据调查,截止到2008年 12月底,受金融危机影响全市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非正常返乡 人数 2.1 万人,仅占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数的 6.7%,目前尽管从数量上来看还并未 形成大批民工返乡潮,但综合多种因素分析,真正对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影响将在春节 后,应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一)因所在单位裁员或停产、收入明显减少成为农民工非正常返乡的主要原因。 据对全市5732 名非正常返乡人员的问卷

4、调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市2.1 万非 正常返乡人员中因为收入明显比金融危机发生前减少而返乡的占46.2%,所在的公司(单位) 因订单减少而裁员或停产返乡的占37.1%,在外生活成本提高,继续外出打工不划算返乡的 占 7.6%,所在公司(单位)因经营困难而破产倒闭返乡的占 4.5%,认为所处的打工环境明 显不适应(包括:住宿不方便、孩子上学不方便、当地人岐视民工、工资不能足额及时兑现、 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政策不配套、在当地受老板欺负等)返乡的占 1.4%,认为其它原因返 乡的占 3.2%。(二)文化程度低的青壮年农民工成为非正常返乡的主流。 从年龄构成来看,全市非正常返乡回流农民工20

5、岁及以下的占11.7%,21 岁至 44 岁的 青壮年却高达61.7%,45岁至 54岁的占21.0%,55岁及以上者占5.6%。从劳动力文化素质来看,受教育低的劳动力返乡的比重大,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包括 文盲)以下返乡人员占全部非正常返乡人员的52.4%,初中文化程度占37.0%,高中以上文 化程度仅占 10.6%。(三)经济发达地区返乡人员和外出务工时间较短的人员返乡比例较大。 在调查中从长三角非正常返乡回流的占全部非正常返乡人员的30.0%,从珠三角非正常 返乡占 23.5%,从本省其它市非正常返乡回流的占 14.3%,京津地区非正常返乡回流的占 8.3%。据调查外出务工时间的长短也是

6、影响非正常返乡的主要原因,在调查中发现外出 25 年的劳动力返乡占到69.5%,2008年当年外出当年返乡的占14.5%,外出610年的占12.3%, 长年在外打工而非正常返乡回流的仅占3.7%。(四)从事劳动密集型及外向型产业的人员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据调查,在我市非正常返乡人员中从事服装加工行业的返乡人员占到22.3%,从事玩具 加工行业的占到 11.5%,从事电子行业的占到 2.8%,从事其他工业的占到 3.8%;从事建筑 业行业的返乡人员占到26.8%,从事批发零售行业的回流人员占到19.8%,从事餐饮业的占 到 3.6%,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占到 1.3%,其他行业占到 7.4%。(五

7、)非正常返乡人员返乡后收入下降明显,少数农村居民家庭生计可能发生困难。据对返乡人员调查中发现,有 81%的人员返乡后不能马上就业,仅有 19%的人员在返 乡后马上能够就业。工资性收入一直是拉动我市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2008 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约 4500 元,其中:工资性收入2443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4.1%。据对我市非正常返乡回流 人员调查了解,有 95.8%人认为返乡回流后收入明显减少,其中:有 48.3%的人认为每月收 入减少 2000 元以上;有 27.9%的人认为每月收入减少在1500-2000 元;有 9.9%的人认为每 月收入减少 1000-1500 元;只有 13

8、.9%的认为每月收入减少1000 元以下。(六)由于金融危机还在蔓延,我市非正常返乡回流人员春节后继续外出务工的意愿大大 降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加深,我市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的形势愈发严 峻,我市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压力加大。调查显示非正常返乡回流人员中有 71%的人员春节过后不准备外出务工,仅有 29%的 人员在春节过后继续外出务工,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对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部打工形势不看 好,对将来感到迷茫。三、对稳定和发展我市农村劳务经济的措施和建议(一)加强宣传引导,做好农村稳定工作,确保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采取多种措施加强 对当前经济运行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宣传,坚定各级政

9、府与广大农民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 信心,困境之中困难之时,信心比黄金更加珍贵。同时进一步贯彻中央2009 年一号文件关 于 2009 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要求的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切实解决当前农民工就业困难和工资下降等问题。中央在 2008年底追加的1000亿拉动内需 的资金,我市积极争取了2.9 亿元,主要用于煤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民生工程、农村基础设 施项目的投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充分利用投资项目的带动功能,最大 限度安置好农民工就地就业,努力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二)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工欲其善必先利其器”,政府有关部门要 加强组织

10、农民工实用性、针对性的业务技能培训,帮助提高农民工业务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在调查全市非正常返乡回流农民工对政府的建议和希望中,首先选择有关部门加强业务技能 培训的高达 64.8%,由此可见农民工对本身职业技能提高是多么急迫与渴望。(三)强化和完善政府职能,提高为农村劳务经济服务水平。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是一项 巨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多个职能部门和社会方方面面,目前实行的联席会议制 度统筹协调的力度弱,解决困难问题有些力不从心等,建议市政府对现有相关部门力量整合, 建立起调度有力协调有序的长效运转专门机构,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民工的管理和 服务,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效率。我们仅以农民工

11、外出组织化程度为例,据了解当前我市农 民工以老乡亲戚介绍方式结伴自发外出务工占绝大多数,而通过政府职能部门或市场中介形 式组织外出务工的尚微不足道,我市广大农民工对外地务工需求准确信息和行情迫切渴求, 并希望有关部门搞好信息服务,以便减少外出盲目性及辛苦求职的旅途奔波,减少开支。(四)借鉴外地经验与我市实际制定出台帮扶农民工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外省、市有 许多扶持和帮助农民工就业和创业的先进经验,我市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在充分调 查的基础上,制订相关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支持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如:我市可否将失业返乡 农民工在城镇创业就业人员纳入小额贷款扶持范围。是否对诚实守信企业在资金周转困难

12、 时,减免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存入等。注:1、由于目前国家关于农村外出劳动力及非正常返乡回流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为 此我们结合农村经济工作特点及本地实际,确定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必须同时符合两条 标准统一调查口径:一是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在空间上必须达到跨出乡镇及以上地域;不包 括在本乡(镇)内由第一产业就地转入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因为此方面难以界定统计 数据难搞准确),二是外出打工 2008年全年累计时间必须达到3 个月及以上,全年累计低于 3 个月,视为临时工,属未成功转移不在统计之列。2、对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造成的农村外出打工劳动力非正常返乡回流的统计标准我们规定 是:2008 年 10 月至 12 月份因金融危机冲击引起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而造成的非正常返乡回 流,主要是考虑到了金融危机蔓延负作用于2008年 10月份方才显现明显,也考虑到新年返 乡团聚,全国各地于2009 年元月中旬步入春运高峰的民俗传统等,不包括外出农村劳动力 正常返乡过年,因家中私事或生病返回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