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二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04069794 上传时间:2023-02-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青岛二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二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二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二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青岛二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青岛二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青岛二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青岛二中2011-2012学年第三学段模块考试高三语文 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5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 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

2、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宫阕 哂笑(shn) 优柔寡断 量体裁衣(ling) B. 诘难 趿拉(j) 秘而不宣 鞭辟入理(p) C. 轩敞 田塍(tng) 一副对联 贪脏枉法(wng) D. 誊写 厢庑(w) 仗义执言 嘁嘁喳喳(ch)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根据专家考证,晋祠难老泉见于文字记载的历史应 至商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像“甲型H1N1流感”这样重大的疾病在人类蔓延,势必会引起社会 ,各国政府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3、,进行严密的监控。 每年赛季开始之前,足球队有关人员都要 _ 欧洲各国,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去请外援。 A回溯 振荡 周游 B追溯 振荡 漫游 C追溯 震荡 周游 D回溯 震荡 漫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考入大学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让我们志存高远,学海无涯苦作舟,在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直挂云帆济沧梅! B.水价上调是近期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在听证会上,供水企业只说亏损,对水价构成始终三缄其口,这让人们大为不满。 C.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D. 春天并不都是阳光明媚的。初春时节,天

4、气常常阴晴不定,乍暖还寒,五风十雨,常常让一些急于脱下厚重冬装的年轻人捉摸不准,不知所措。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文学是艺术,它必须要有精神含量,要能净化心灵;优秀的文学作品除了能让人欣赏优美的文字、从故事中找到快乐之外,还能启迪、教育、引导人。 B.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记录了探索救国真理和强国之路,展示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与美好前景。 C.本来是想帮你一把的,可是没想到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真是我当初始料未及的。 D.巴基斯坦政府自从对塔利班采取强硬措施以来,包括西北边境省首府白沙瓦在内的许多城市已遭受了数十起爆炸袭击,造成逾百人死亡。5.下

5、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 A. 季羡林先生曾说:“如果翻译的是不需要的垃圾,翻译再多有什么意义?至于翻译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定、谁来评?都说不准。” B.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表示,要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管“两高一资”行业(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集中开展钢铁、涉砷行业专项检查,巩固饮用水源保护区集中整治成果。 C.国民中越来越多的人能成为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会学习、会生活的人,“人才”自然会出来。一门心思地只想培养“人才”,出来的有可能只是“才”,而不是一个很好的“人”。 D.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国产影片:铁人南京!南京!大河高考1977邓稼先等,已陆续在各地

6、公映。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

7、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

8、”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

9、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注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6.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簖桥”的主

10、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7.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

11、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王定国诗集叙(宋)苏轼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情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今定国以余故得

12、罪,贬海上三年,一子死贬所,一子死于家,定国亦病几死。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而定国归至江西,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其言与志得道行者无异。幽忧愤叹之作,盖亦有之矣,特恐死岭外,而天子之恩不及报,以忝其父祖耳。孔子曰:“不怨天,不尤人。”定国且不我怨,而肯怨天乎!余然后废卷而叹,自恨期人之浅也。又念昔日定国遇余于彭城,留十日,往返作诗几百余篇,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一日,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余亦置酒黄楼上以待之,曰:“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 今余老不复作诗,又以病止酒,闭门不出。门外数步即大江,经月不至江上,眊眊焉

13、真一老农夫也。而定国诗益工,饮酒不衰,所至翱翔徜徉,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今而后,余之所畏服于定国者,不独其诗也。【注】王定国:北宋文人,名巩,工诗。受苏轼“鸟台诗案”的株连,被贬岭南。 眊眊:昏乱,糊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忝其父祖耳 忝:羞辱,有愧于。 B、自恨期人之浅也 期:看待。 C、畏其敏 畏:担忧。 D、饮酒不衰 衰:减退。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后变风发乎情 B、小雅怨诽而不乱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又以病止酒 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11以下

14、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王定国豁达或洒脱的一组是 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 以其岭外所作诗数百首寄余,皆清平丰融,蔼然有治世之音 特恐死岭外,而天手之恩不及报 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 定国与颜复长道游泗水,登桓山,吹笛饮酒,乘月而归 所至翱翔徜样,穷山水之胜,不以厄穷衰老改其度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引用司马迁对国风、小雅的评论,指出其局限,意在肯定王定国诗作继承了诗经、杜诗以来一脉相承的“发于性止于忠孝”的传统。 B、作者在评论王定国诗歌时,称赞他的“清平丰融”之作,认为有“治世之音”;对他的“幽忧愤叹之作”则略有微词,“废卷而叹”。 C、本文善用对比,突出了王定国的心志气度。如他的贬谪遭际与其忠君情怀对比,“我”对他的揣测与其宽阔胸怀对比。 D、本文先议后叙,叙事中夹有描写,议论时饱含情感,从而避免了叙事冗沓、说理枯燥之弊;辞简义丰,文气流转,文情酣畅。第卷(共114分)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