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班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06561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3.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班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班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班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八班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班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班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班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八班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1 教后记本人对自己的这堂课有如下的一些想法。 1、联系实际生活,同学动手实践,调动课堂气氛 在课题导入部分,我在同学桌子上放上两杯水,让同学自己动手体验物体的冷和热,这样就引出了“温度”。全过程耗时少,过渡自然,课堂气氛也活跃。 2、大胆处理教材,合理支配教学活动 教材支配了“自制温度计”的演示试验来说明常用的温度计是依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我考虑到我们物理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同学的动手力量,就把演示试验改为同学自己设计试验,让同学自主探究,同学必定会发觉自制温度计的不足,自然地想到怎样改进自制的温度计等很多深层次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的

2、详细应用。这些问题由同学自己去发觉、去想方法解决,正是我们物理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其效果是不进行教材特别处理时所无法达到的,我自认为这是本堂课的亮点之一。 再就是在同学用试验室用温度计测量完水的温度后,自然地引导到我们在生病时,需要用体温计量体温,能不能用试验用温度计测体温呢?有什么不便利的地方?如何改进?由此激发了同学剧烈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进入了体温计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的新课程理念。 3、合作探究,争论沟通,以同学为主体 在教学中我把同学分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同学们在小组有序地开展试验活动,更加明确了试验的目的,使试验效果非常明显。做到了人人动手参加试验,并

3、在相互和谐合作的前提下达到了试验效果的最优化。从一开头的温度的引出,同学们在疑问、在思索、在争论、在实践、在验证、在总结同学们的在主动参加主动探究,我只是整个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同学。 4、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训练理念 整堂课教学效率高,思路清楚明白,重点突出。同学思维活跃,气氛热闹,同学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同学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学问、力量、思想情感目标达成。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同学学得轻松开心,主动性高。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这堂课仍旧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更好的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八班级物理温度教学反思2 为了让孩子规范地用法温度计测量水温,

4、我在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教学时将教学调整为两课时。 (一)熟悉各种温度计 在熟悉各种温度计的基础上,让同学学会依据合理选择温度计。 (二)学习正确测量水温的方法 此部分教学非常重要,能为同学在后续测量的规范操作供应关心。本环节,我先让同学阅读教材,自学测量水温的方法。同学自学后,让他们边讲解要点,老师边通过示范关心同学强化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还引导同学思索: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泡不能遇到杯底或杯壁?为什么读数时不能让温度计离开 (三) 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 教材设计的是测量冷水、温水、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在测量前,我先让同学用触觉推断冷水、温水和烫手的热水,再猜想这三种水的温度,其目的是期望让同学

5、通过后续的实际测量和此时的猜想比较,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凉、温、热”等词。 猜想后,让同学分成两人小组分别测量三种水的温度(每组六人,每两人一小组),试验前提示同学留意分工,仔细履行自己的职责。试验时,我看到孩子们的看法是仔细的,操作比较规范,巡查了几组,认读很精准。在汇报测量数据时,我发觉:尽管孩子的操作比较规范,但还是存在误差。误差产生,就要分析缘由,对于冷水,一般不应当出现差异,由于冷水的温度接近室温,比较好测试,一位同学在分析时,熟悉到,接近靠窗的四组测量的数据都低一度,是由于靠窗的温度低些,所以测量的水温也低些。的确,孩子很擅长观看和思索,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孩子。对于温水和热水的测量有差异,一来,试验室的温度计本身就存在误差,大约在1度左右;二来测量温水和热水,孩子们读数的时间不全都(有的还未等液面停止就读了,有的温读开头下降了才读)令我欣慰的是,孩子们竟然也能把这些可能造成误差产生的缘由也分析了出来,的确思维很严谨。分析缘由后,通过实际测量的数据,对比前面的猜想,孩子们会发觉事实与猜想的差距,通过引导,孩子们熟悉到:冷水的温度接近常温,温水一般在25-30摄氏度热水的温度超过48摄氏度。从而加深了对“凉、温、热”等概念性名词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