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五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4065219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五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五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五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五篇(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五篇 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 初中历史万能解题公式及答题模板,从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三个方面为大家做了详细的解释说明,每次答题,只需要按照具体的公式和模板来答,基本上就能减少不必要的失误,提升答题效率,进而提高历史成绩。 一、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腐败:官场+军

2、队+财政阶级矛盾。、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

3、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

4、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 如:王安石变法: 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二、 历史内容=经济+政治+文化+ 1、

5、 经济内容: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布局+ 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 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 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 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 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 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 古代经济一般分析方法,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 如: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佣调制等;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的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等

6、;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等。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 近现代经济=经济发展要素+经济成份国际经济+ 经济发展要素=技术+资金市场原料劳力+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政策 如:19世纪后半期美国经济发展要素:包括移民带来劳力、技术;西部开发提供市场、原料;废除种植园奴隶制、大规模农业经营、垄断模式等。 经济成份=自然经济+外资+合资+民资+官资+国营+集体+个体+ 如:新中国初期:地主经济被消灭、富农经济保存、农民个体经济发展;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官僚资本被没收,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发展;国营企业确立领

7、导地位、集体协作经济兴起等。 国际经济=总格局(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协作+竞争) 如: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经济区域集团化、全球现代化趋势;具体表现为各国、各集团之间在生产、管理、资本、技术、市场、关税贸易等方面的协作与竞争等。 、政治内容=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古代政治=政局+制度+中央+地方+阶级+军事财政+民族+对外+ 如:明清政治: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封建制度的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 近现代政治=政局+制度+政体+体制+政权政治力量权力权利+ 如: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状况:包括政局的动荡、确立共

8、和政体、三权分立的体制,袁世凯篡权、各派政治力量争夺权力的斗争、人民的基本权利问题等。 国际政治=体系+格局+集团合作+战争对抗+妥协+ 如: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两大集团的对抗与妥协,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矛盾,冷战与热战等。 3、文化内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化交流+ 自然科学=(科学理论科技发明)(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农学+) 社会科学=思想、宗教+教育+史学+文学艺术 文化交流=(民族+对外)(传播+吸收)文化地位+ 、事件、事态过程:准备开始发展或曲折成功或失败 事件是指人们在短时段内进行的具有突发性、间断性的历史活动,如:西安事变、法国大革命、二战等。事态则是指人们在

9、较长时段内从事的具有常规性、持续性的历史活动,如:百家争鸣、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对事件、事态过程的分析要先按活动发展顺序、再分活动领域进行。 三、 历史影响、意义和教训 1、 性质分析: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如:辛亥革命性质分析: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具有一定群众基础,采取暴力革命手段;结果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却被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由此可以分析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完全成功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 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

10、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3、 判断成败及原因 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如:

11、分析辛亥革命成败:从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的直接目标看,取得了成功;从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根本任务看,它并没有达到。从成功原因分析:包括革命派的前赴后继精神、满清政府的孤立、各派政治力量的配合等。从失败根源分析:包括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和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阶级局限性。 4、 经验教训或启示:(经验+教训)启示 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如:第一次国共合作:从经验看,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从教训看,必须掌握领导权和武装。由此得到启示是合作要以斗争求团结 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要正确

12、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现状,生产关系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注意综合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宏观调控与市场竞争结合 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如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在革命或建设实践探索中不断的发展等。 5、 历史评价=(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史实+结论 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如:评价李鸿章:首先是其身份属性即地主阶级洋务派代表人物;接着按方面和时间顺序阐述其在洋务运动、镇压太平天国、中法、中日战争的具体事迹;对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最后得出全面的结论。 事件、事态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13、 历史考试学习方法心得2 初中历史选择题解题技巧 1.仔细阅读题干,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或限定语:“最”、“主要”、“根本”、“直接”、“不正确”、“不属于”、“不同”、“相同”、“无关”、“准确”等,注意时间、空间、人物等,力求读懂,尽量揣摩出题者的用意,明确考查的内容、出题者的要求以便正确回答。 2读懂每一选项包括材料(史料)、图片、漫画、表格等,尽可能的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和教材相关信息有关的历史人物、历史时间、历史地名、著作名称、历史名词、重要的历史概念等。 3.对照题干和选项仔细甄别,注重第一感觉。 (1)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依据,去衡量备选项的正误。 ()排除法是最

14、常见的方法,如在组合式选择题的解题中多运用这种方法。 (3)对于所选选项一定要有较为充分的理由或依据。 (4)所有选择题大致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排列的,答案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一定要注意时间顺序。 4做错选择题的“十种表现”,要尽量避免:忽视题干所给时间(时期)匆忙答题;概念的理解不透彻,深层的含义思维不到位;历史基本史实掌握不牢固;历史的阶段特征掌握不清楚不全面;历史与地理的结合缺乏空间思考;比较和迁移历史概念的能力欠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分析能力欠缺;历史事件因果关系与结果混淆;不能准确区分主要原因(矛盾、目的)和根本原因(矛盾目的);忽略题干中的关键词语。 历史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及方法 1.认真阅读所要回答的题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