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医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4057164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半夏泻心汤医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半夏泻心汤医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半夏泻心汤医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半夏泻心汤医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半夏泻心汤医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半夏泻心汤医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夏泻心汤医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半夏泻心汤医案选【方药】半夏半升(洗)(9克)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各9克) 黄连一两(3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使用办法:水煎二次温服)。【原文】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 4 9)【讲解】本证为痰气痞,以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为发病基础。胃气不降则生热,脾气不升而生寒,深入寒热之气错杂于中焦,故此心下

2、痞又属“寒热错痞类。痰气痞特点:中见心下痞满不舒,上见呕吐或吐涎,下见大便泻利。舌苔白腻,脉多见滑。本方由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以半夏为主药,化痰和胃止呕;以芩、连苦寒清热,干姜辛热散寒;以参、草、枣补益脾胃。辛开苦降,寒温一炉,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之第一方。后世师其法凡睥胃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清浊混淆而致肠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者,多用本方加减治疗。【运用】 一、呕利痞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

3、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拟方: 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 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凡4剂痊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93) 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旳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因此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二、腹胀 岳美中医案:徐某某,男,42岁,1 9 5 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 O

4、个月出院。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1 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 经治医师汇报:病人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在150180单位之间。惟消化道症状明显,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终未收效。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旳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党参9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黄连3

5、克,大枣4枚(擘)。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剂。 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治疗月余在5个方面有明显改善。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精力较前充沛,喜欢散步及室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时排出多量气体,消化很好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微作,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长,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数年之病,功能明显,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岳美中医案集1978:46) 按语:病程既久,反复发作,脾胃虚弱于前;便溏腹胀,神疲懒言,口干微苦,舌苔微黄,寒热

6、错杂于后。终至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矢气不畅。用半夏泻心汤补益脾胃,辛开苦降,调理寒热,毕数功于一役也。坚持服用,终使顽疾尽拔。 三、反胃 俞长荣医案:郑某某,男,32岁,1 964年3月2 1日就诊。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诊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3枚。服4剂。

7、4月9日二诊:治疗以来,仅轻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小便仍清长而频。唇色、舌质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术、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肉桂12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 0剂,语症基本消除。(福建中医药1 98 1;:3 1) 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口淡、脘胀、肢末不温、溲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又系内有郁火之征。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初诊以苦辛通胃之阳苦寒以制

8、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四、不寐 李克绍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1 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好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 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伤寒解

9、惑论)1 9 78:1 44) 按语:中者为四运之轴,阴阳之机。今湿热积滞壅遏胃脘则阴阳不能交泰而失眠。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五、黄疸 熊魁梧医案:夏某某,女,4 1岁,1980年6月1 3日初诊。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疸,巩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阻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其手术而出院。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能右侧卧大便每日-X,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 党参l 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芩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

10、实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 服药约六个月,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淤之品),大便逐渐由白变黄,胁痛消失,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 (云南中医杂志1 983;:37)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不少,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但此是常法。本案乃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黄。若继用清利,必不能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升降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此乃变法。知常达变,方不致误。 六、霍乱(急性肠胃炎) 林文犀医案:潘某某,女,成年,1 9 78年3月3 1日初诊。因饮食不妥,初为消化不良

11、,投以保和汤加减,服之无效。当夜发生呕吐泻泄1 O余次,翌晨应邀出诊。见患者全身消瘦,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1 20次分),四肢拘急转筋,口渴欲饮,水入即吐。证候危急,急须纠正脱水,待呕吐缓和后,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下午再诊:呕吐已止,泄泻减少。嘱再煎服第二煎,很快泄泻亦止。嗣后与四君子汤加味,1剂而安。(新中医1979;:42) 按语:樟木味辛性微温,功专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止吐止泻。乌梅味酸性温,功专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利筋脉。两味加于半夏泻心汤中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之吐泻),功能甚捷。 七、胃脘痛(胃窦炎) 郑玉兰医案:许某,女,4 5岁,1 98 7年2月1 4日初

12、诊。主证:近六个月来,胃脘常常胀痛,伴有饥饿感,喜热食,进食痛减,饭后半小时胃痛加重,平日食量很小,常嗳气,夜晚胃痛影响睡眠。舌质淡红、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濡数。钡餐透视为胃窦炎,心电图提醒为心肌炎。分析患者以上症状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且寒重于热,并兼气血局限性,故用半夏泻心汤,干姜加至9克。处方3剂,嘱患者水煎服,每日J剂,分2次服。 2月1 8日二诊:患者述服前方后,胃脘痛减轻,但仍感心下痞闷,舌脉同前,前方干姜用量加至1 2克,并加佛手9克,以助调气,嘱其继服5剂。 2月28日三诊:患者食欲增,胃脘胀满痞闷已愈。虑患者素有心肌炎病史,现仍有虚象,故于前方去佛手,加黄芪20克补气生

13、血,继服5剂以善后。六个月后随访,胃脘痛未再复发。9月2 2日钡餐透视成果:胃、十二指肠无异常。(山东中医杂志1 9 90;(1):25) 按语: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报道甚多,临床用半夏泻心汤确有良效。 八、泄泻 周文祥医案:张某,男,2 7岁,1 986年2月5日诊。患者因昨晚饮酒发热,渴凉水数杯,上午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数。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予半夏泻心汤: 半夏1 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1剂而愈。(陕西中医1 9 9 2;(1):35) 按语:泄泻之

14、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清热利湿有之,消食导滞有之,健脾益气有之,抑肝扶脾有之。而本案胃热肠寒,寒热错杂,则又当寒热并调而治之。其间奥义,难以尽言,贵在辨证而旅治。 九、便秘 曹英信医案:刘某,男,9个月。六个月来大便秘结,状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开塞路灌肠方能大便。吾投半夏泻心汤毕生不解,问之:“半夏泻心汤治下利,此无疑,何以能治便秘?吾日:“按其脘部甚满甚胀,其舌淡而润,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当与半夏泻心汤调其气机升降。药尽7剂,大便已不燥结,每日一行。(陕西中医1 985;:54 6) 按语:泄泻乃脾升局限性为主,便秘属胃降局限

15、性为甚。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均系升降失调所致。本方治便秘,其意在于调气机,运脾胃,使脾气(阳)得运,脾津(阴)充盈,阴阳协调,气足津充,则便自润。曹老先生告诫:凡遇便秘要详辨细思,求其本源,不可急于攻下。实属经验之谈。 十、胸痹(冠心病心肌梗塞) 郑大为医案:男患,5 5岁,1 983年1 2月4日初诊。患冠心病5年,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近1周来加重。心电图检查,心脏前壁侧壁心肌梗塞。现独自行走困难,胃脘憋闷、纳呆,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沉滑。症属脾虚生痰,阻遏胸阳,治以辛开苦降,健脾通阳。方药:半夏泻心汤加薤白1 5克,炒谷芽30克,服1 6剂后,心前区疼痛消失,六个月内未复发,已能独自行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 988 1:1 1 4) 按语:脾虚生痰,上犯心胸,使胸阳不展,气机不运而病胸痹。正如医门法律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病起于中焦,仍以治中焦为宜。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兼豁痰湿,与病相宜,故一投即应。 十一、头痛 郑大为医案:女患,29岁,1 983年6月1 7日初诊。头痛已5年余,常常持续头痛,闷胀以头后部为甚,视物昏花,反复发作久治未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