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解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405591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讲解(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 山岳的形成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理。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 动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板块的运动情况以及褶皱和断层的形成 过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过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察的要求: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这样,学生就 能够较好地理解褶皱和断层

2、的形成过程,并能总结出两者的特征,并把两者作对比,为以后 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2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理。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根据两者 的特征来区分二者,而特征的讲授要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 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判 断岩层的新老的方法。3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理。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 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理解;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 难理解。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压橡皮擦做出背

3、斜与向斜 的形态,并分别观察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分表面有何变化,并思考:该变化对 地貌形成有何影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 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坚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老师据此总结 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1 -内容解析1. 本节内容的设计思路。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系,所 以,在讲述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之后,本节将山岳作为内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个典型案例 单独讲授。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

4、 和生产的影响,本节在讲述了山岳的形成之后,还以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案例,剖析了 山岳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所以,本节有两个重点内容:一个是山岳的形成,介绍了褶 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规模;另一个是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 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 是让学生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更为深入理解,学会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2. 对褶皱和断层内容的处理。褶皱山和断块山都发育在一定的地质构造上,所以,教材在讲 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的时候,都是先从褶皱和断层这

5、些基本地质构造的形成讲起的。它 们是学习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基础,但不是最后的落脚点。最后的落脚点是褶皱山和断块山的 基本形态。当然,作为基本的地学常识,褶皱和断层的知识是需要掌握的。3. “活动 1”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旨在强化学生对向斜和背斜的认识。在大型工程建设中,尤 其是设计交通线路走向、修建隧道等时,时常会用到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方面的知识。因 此这个“活动”的第一步是先根据向斜和背斜的成因和特点,学会如何判断向斜和背斜;第 二步是选择修建地下隧道的位置。4. “火山”部分内容组织。教材从三方面介绍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结构、 火山的规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对比的方式介绍

6、了两种不同的火山活动形式及其形 成的地貌,一种是裂隙式喷发与玄武岩高原的形成,一种是中心式喷发与火山锥的形成,目 的是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喷发都能形成火山锥。这给学生将来有机会到野外观察火 山提供一个基本常识。5. “活动 3”的设计意图。 本活动中设计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用表中给出的数据 阐述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第二 个问题是给出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在山区修建公路应该考虑哪些自然和人文要素,以考 查学生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表 4.1 给出的数据是铁路和公路的坡度限制,即水平前进 100 米海拔高度的

7、变化。从表中可 以看出,铁路对坡度限制的要求较高,而公路的要求较低,对于山岳地区来说,修建公路要 比修建铁路的难度低。教学设计【引入新课】 首先展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看世界陆地地形大势,认识山岳是构成陆地的骨架。然后提出 问题一一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引出山岳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作用有关,指明本节的目的 通过个案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习新课】1. 在山岳形成部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山,教师都可以按照内力作用地质构造地貌发育 的线索展开分析。在讲述褶皱山和断块山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与褶皱或断层的形成有关的背景知识。在地 壳稳定时期,一些地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比如海底、湖底或盆地底部,物

8、质沉积形成了沉 积岩层。如果未遭受剧烈构造运动的干扰,这些岩层绝大部分是水平的,上面的岩层较新、 下面岩层较老。如果受到构造运动的强烈干扰,这些岩层就会发生弯曲变形甚至断裂,形成 褶皱和断层。为了让学生理解岩层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褶皱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两侧水平挤压手中的教科 书,让学生观察书页的弯曲变化,并参考相关模型讲述褶皱构造的特点、基本形态及其判断 依据。在地貌上,褶皱构造可以形成两种不同的山,一种是背斜山,它的形态和背斜构造形 态基本一致;另一种是向斜山,它是由向斜遭受外力的差异性侵蚀形成的。这两种山通称为 褶皱山。对于这两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定要阐述清楚。至于地壳为什么会发生水平挤

9、 压运动,不是本课的内容,教师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阅读“褶皱山系是如何形成的”一文。 对于断层,可以参考相关模型,通过与褶皱的对比来讲授。断层和褶皱的区别主要有两点: 一是断层的岩层是不连续的,二是两侧岩体沿断层面发生了明显的位移。至于断层形成的断 块山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相关模型来让学生理解。火山部分难度不大,建议教师从影视资料入手,引导学生系统地分析火山的形成过程、结构 特征和规模大小。2. 对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部分,教师可以先给出活动第一题的数据, 让学生从技术要求、工程量和造价等方面,分析山岳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再从线路技术要求分析在山岳 地区修建公路需要将线路位置选在哪里

10、、如何设计线路走向,进而总结出山岳对交通运输线 路结构、空间布局和走向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是作为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案例出现 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 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培养理论联

11、系实际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 】 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

12、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 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介绍】 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 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 】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 # -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 裂。岩体发生破裂

13、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 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板书】1、褶皱山 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指导读书】 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 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讲解】 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 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

14、成 谷、向斜成山”的形态。)【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 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 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 这是受到外力作用的结果。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 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 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所以我们在分析问题时, 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等地带是可以看到的。所以 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背斜顶部被侵蚀后,下面的岩层裸露出来,所 以从岩

15、层的新老关系看,背斜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两翼岩层较老。无论岩层怎样变形,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都是可靠的。【板书】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与向斜的比较:【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对于复杂的褶皱仅从形态上区分是不科学的。注意点如:地面或岩层新老关系 要依据)(主X-JU |=t 岩层X-JU |=t 岩层中间老,两侧新。中间新,两侧老。常见地形山岭谷地倒置 地形成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 物质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 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差别侵 蚀)因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图匕冃/斜示成*JT谷山【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 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 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一一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 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