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画诗鉴赏和练习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40390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题画诗鉴赏和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题画诗鉴赏和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题画诗鉴赏和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题画诗鉴赏和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题画诗鉴赏和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题画诗鉴赏和练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1.(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使画面上静止的景

2、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虚实结合或想象。个人添加的)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注意:1、扇面中景物(实景)。2、呈现气氛即营造氛围【鉴赏策略】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要答这道题,就得知道一点绘画常识。绘画是用色彩造型的艺术,是视觉艺术而不是听觉艺术,只能观而不能听。明白了这些,仔细审读诗句,就能发现:“潺潺”是看到水而想到的流水声,“瑟瑟”是看到树林里树叶飘落而想

3、到的风声,看到路上一个抱瓮的人就想到附近肯定有村庄,由隐约看到的寺庙就想到寺庙里敲响的钟声。它的好处自然是使无声之景变有声,使静态之景变动态之景,从而使画面内容更丰富,更有生气。)【译文】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人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钟声。【鉴赏】这首诗好在不单单写出了静态的画,而是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诗人是这样构思的: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

4、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人通过想像,加深形象,把原本平面的一幅画扩展为一部有着动人风致的音与画的交响,渲染出了画家胸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给画以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手法:动静结合,有声无声结合,渲染烘托出香椿野外恬静、安详的图画。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 宋苏轼(一)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二)人间斤斧日创夷,谁见龙蛇百尺姿。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注:龙蛇喻植物屈曲的枝干 第一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和意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生动传神地展示出一派

5、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2分)秋季,水落根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生动形象,“落涨痕”与“出霜根”前后对比鲜明,“疏林”一词凸显秋意浓厚。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两首诗怎样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两首诗发挥想象,虚实结合,表现了画景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化静为动,水落根出,龙蛇挂猿,使静态的画面充满动感,丰富了画面的意趣;化实为虚、虚实相映,将眼前的溪水、扁舟、树木龙蛇般蜿蜒屈曲的枝干同臆想中江南的黄叶村、有猿猴在其林间栖息的险山急滩融为一体,拓展了画面,赋予画面以悠然无尽的情味,在景物中融进人情,引发读者情思。【鉴赏译文】 诗题名其画为“

6、秋景”。这组诗的第二首有句说:“不是溪山成独往,何人解作挂猿枝”,可知这幅画内是有山的,是位于近处。这首题咏诗的着眼处在于水面及其近岸的林木,从而呈现出一片清疏旷远之景。 诗中写的画景是一幅“水乡秋色”。首二句给读者展示一片萧疏的水乡深秋景象。把“野水”和三四两句联系来看,画中的水面是很远阔的。首二句所写是近处的岸边景象。“参差”是不整齐之意,这里是形容水和岸相接处的形象。由于深秋水落,岸边突出许多干地,同时水也停留在一些曲折处,于是水岸边呈现出参差之状,夏季烟水弥漫时这一切都是不存在的。下面继以“落涨痕”,表明秋水下落后旧日水涨淹没的岸边河床又都呈露出来了。这句展现出的是一派湾荒水涸的景象。

7、次句写岸边景物。“疏林”点明秋景,与末句“黄叶村”前后相应,构成秋象。首句所写的水岸也可认为是冬天的景象,而“疏林”既别于木叶尽脱,更不同于枝叶浓密,只能是袅袅秋风中的树林。“疏林”下接以“欹倒”,使形象丰富多姿,更富画意。“出霜根”生于“落涨痕”,涨痕退落后霜根露出,一“落”一“出”,上下相应。“落涨痕”与“出霜根”,在“疏林”的映照下,具有浓厚的深秋意味。 三四两句,再在展向远方的画笔疏淡处着眼,逗出人情。这两句展现的画面是,一舟棹向远方,尽处林木数点。面对这令人心神旷远的自然境界,于是诗人问道:那条小舟一桨一桨地划向何处啊?应是归去江南的黄叶村吧!译文:涨落的溪水汹涌冲刷,在沿岸留下参差

8、的痕迹稀疏的林木倾倒在地,露出如霜般白的树根一叶扁舟飞快地划着桨,它是要归家吗是的,渔舟主人住在江南的黄叶村人们用利斧常年不息地砍伤你再也难见你龙蛇般蜿蜒的百尺身姿如果不是这里山险滩急,少人来往就没有人能知道,这里还有猿猴在林间栖息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其一)(宋 )尤袤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的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歌描绘了画面上晓山、横雾、远水、平沙等景物,营造了一种山水相接淡远、迷蒙的优美意境。这首诗歌作者为什么有“往来泛宅浮家”的想法? 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因为作者看到画作潇湘图的优美景致后,想像自己能够穿

9、绿蓑衣、戴青箬笠在画面中的美景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画作的喜爱和对隐居生活的渴望。题郑防画夹五首(其一) 黄庭坚惠崇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注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古代有人批评

10、这首诗说,要别人提醒后作者才想起眼前只是一幅画,这“太过”、太夸张了。你认为这个批评恰当吗?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参考答案】不恰当。表面看,这首诗确有不合常理处,但其实十分高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因欣赏画中景色而产生幻觉的一种独特感受,从而赞赏画的高度逼真。批评者却未能领悟诗的这种佳趣。【赏析】这首诗题惠崇的画。惠崇是僧人,能诗善画。图绘宝鉴说他“工画鹅、雁、鹭鸶”;图画见闻录说他“尤工小景,为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正因为惠崇的山水、花鸟饶有诗意,才格外引起诗人品题的兴味。黄庭坚这首诗的首句六字,既点明画的作者,又描绘出画境。画中景物并不止“烟雨”、“归雁”,但作者有意留给读者

11、想象的空间。诗中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烟雨归雁图。二三句承上,一气而下,写因欣赏画中景色而生幻觉:恍惚之间,好像坐在潇湘、洞庭的烟波之上,目送行行归雁,乡情油然而生。诗人很想唤一叶扁舟,回归故乡。这三句不仅笔致疏朗轻淡,传写出画中的“虚旷之象”,而且化画境为实境,融入思归之情。第四句从前三句中跌落,描写诗人身心已沉浸于幻境之中,忽听得友人说:“这是丹青!”才恍然省悟,知道错把画境当作真境。这样结尾,峰回路转,饶有情趣。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解析:诗

12、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解析: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对中国传统文化

13、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 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本篇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四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蝾”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

14、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

15、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