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计量分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403463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计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计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计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计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计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计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计量分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计量分析一、粗放型与集约型增长方式概念形成的渊源关于“粗放”、“集约”概念的使用,最早见于农业经济学中,当时称“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后来才被引申到整 个经济领域。最初,粗放经营的含义是指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分散投在较多的土地上,进行粗耕简作的经营方 式;集约经营则指在一定土地面积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的经营方式。前者通过本扩大 耕地面积,广种薄收,增加总产;后者借助增大投入,精耕细作提高单产。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地租理论中也论及到粗放经营和集约经营的内容,他指出“可以耕作的土地面积很大 对耕作者来说不用花费什么,或者同古老国家相比,只花极少费用

2、。”这种“只需投资很少的资本,主要的生产要素 是劳动和土地”的经营方式“就是粗放经营。”(注: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56页。) “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注:马克 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60 页。)在研究级差地租时, 马克思认为,粗放经营和级 差地租第一形式直接联系,而集约经营则与级差地租第二形式紧密相关。级差地租的第一形式是由“两个和资本无关 的一般原因造成的:1、肥力2、土地的位置。”级差地租第二形式则是“对同一土地连续追加投资造成的不同生 产率引起的。”(注:马克思:资

3、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三卷,第766页。)首次使用“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术语的是前苏联经济学家。苏联在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之后,其经济 增长速度直到 50年代末期一直保持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的记录,此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表现出恶化趋势, 令人不解的是,其经济增长的恶化是在它保持了非常高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率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不得不 使苏联的经济学家对其经济“增长方式”展开了研究。当时,他们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上述提示,把增长方 式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依靠投入实现产出量增长的“粗放增长”,另一种是依靠提高效率实现产出量增长的“集 约增长”。并且指出,苏联过去的

4、高速度增长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倾全力动员资源和增加要素投入的结果,然 而由于资源的有限,随着可动员的资源的日益减少,在忽视提高要素生产率的情况下,必然导致经济增长水平的下 滑(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研究1995年第11期。)。“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概念于60年代从苏联传入我国(注:吴敬琏:怎样才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 济研究1995年第11期。)。在此之前,我国经济学界尽管没有使用经济增长方式的概念,但对经济增长过程中 出现的种 种低效率,高浪费现象进行过大量的分析。此后,特别在19791980 年我国对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展开 了全面深入的讨论(注:吴敬琏:怎样才

5、能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研究1995年第11 期。),广泛使 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是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之后。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定义从经济增长方式概念形成的渊源看,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方式。虽然国外 学者不常使用经济增长方式这一概念,但对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或原因的分析,实质上也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研究。 关于这一点,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曾作过比较,就我国学者们而言,尽管对粗放和集约型增长方式概念的解释不 尽相同,但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是明确的。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就是指一国总体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所依靠的因素 构成, 其中增长因素包括土地、劳动、资本、技术进步、

6、经营管理、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通常把土地、劳动、 资本的投入称为要素投入,其余因素的总和称为综合要素生产率。进一步地,根据要素投入与综合要素生产率在经 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大小,把增长方式划分为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主要由要素投入增加所引起的经 济增长称为粗放型经济增长,主要由综合要素生产率提高所引起的经济增长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为了能定量反映 经济增长的粗放程度或集约程度,笔者引入粗放度概念。所谓粗放度是指要素投入增长率的贡献率与经济增长率的 比值(注:对于一国总体来说,土地是固定的。因此,在考虑要素投入的增长率时,舍象掉了土地要素的影响。), 用公式表示为:B=aL+(1a) k

7、 / Y。式中的a表示劳动的贡献份额;(1a)表示资本的贡献份额;L表示劳动投入增长率;K表示资本投入增长率;Y表示经济增长率。当60.5或61或60且Y0.5时,经济增长为粗 放型, 这与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粗放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解释是一致的。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又细分为低度粗放 型、中度粗放型、高度粗放型和超高度粗放,是为了便于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程度。三、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度的分析模型1. 模型。本文测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所采用的模型为:Y=A+aL+(1-a)K,这是由道 格拉斯生产函数求导后得出的,其中Y代表经济增长率,A代表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 率,K代表资本要素投入增长率,

8、a为劳动产出弹系数,aL为劳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1-a) K为资本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因此,粗放度的公式 为:6=aL+(1-a) K/Y2. 研究对象。本文研究 1953 至 1993 年四十一年的经济增长方式,按三种不同的时期来测算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 粗放度:一是按一年期,二是按五年计划期,三是按改革时期。需要说明的是,改革时期从1979 年算起,由于资 料所限,我们仅考察到“八五”前期(19911993)为止。3. 对统计指标的说明。(1) 经济增长率指标Y。我们均采用国民收入增长率指标。(2) 劳动要素投入L。以历年全社会劳动者人数计算各时期劳动投入量增长

9、率,而舍象掉象劳动质量、劳动 强度的大小和劳动时间的变化情况。(3) 资本要素投入K。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的K值应为直接和间接构成生产能力的资本总存量,它包括直接 生产和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及劳务的各种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服务的各种服务及福利设施的资产 关于K值,有的同志已估算出有关数据(注:参见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经济研究1991 年第4期。),其具体作法是:先估算基期年1952年的资本总量;再估算各年的净投资额(以积累额代替)并扣除 价格指数;然后根据投资转化为资本的时滞系数计算各年的新增资本数量;最后,用上年的资本总量加上当年新增 资本,得出各年的资本总量。

10、(4) 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 所谓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是指要素投入每增长1所带来的产出增长的百分比。 西 方经济学家们认为直接估算产出弹几乎是不可能的。他们在进行增长因素分析时,通常要作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 变的假定,以劳动与资本的收入份额来代表它们的产出弹。然而既使要计算劳动与资本的收入份额也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和某些比例的分割。在我国情况就更为复杂,首先,我国实行的并非市场经济,不存 在完全 竞争的市场条件;其次,由于缺乏必要的统计资料,要全面计算劳动和资本的收入份额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长期以来经济中存在着大量潜在劳动力的过剩现象,与资本要素投入增长的贡

11、献相比,劳 动投入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所以,我国经济界通常把劳动的产出弹取为0.2或0.3相应地资本的产出弹取为0.8时期国民收入劳动投入的贡献率 aL资本投入的贡献率 (1-a)K 增长率 Y LK(1-a)K一五0.845.04(538.92.87.2-57)(9.4%)(56.6%)二五0.517.07(583.11.710.1-62)恢复时期1.023.57(63-14.73.45.165)(6.9%)(24.3%)三五1.14.13(668.33.75.9-70)(13.4%)(49.8%)四五0.635.53(715.52.17.9-75)(11.5%)(100.5%)五五0.63

12、5.32(766.12.17.6-80)(10.3%)(87.2%)六五0.994.97(8110.03.37.1-85)(9.9%)(49.7%)七五0.786.23(867.62.4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 nwe n. com整理提供8.9-90)(10.3%)(82.4%)(910.611.34-93)12.72.016.2(4.7%)(89.3%)改革 前时0.785.18 期(53 6.02.6-78)(13.7%)(90.9%)改革时期0.816.65(799.32.79.5-93)(8.7%)(71.5%)(530.785.74-93)7.12.68.241 年(11%)(80.8%)时期要素投入的贡献率综合要素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