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梦溪笔谈》二则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4032071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梦溪笔谈》二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9《梦溪笔谈》二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9《梦溪笔谈》二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9《梦溪笔谈》二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9《梦溪笔谈》二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梦溪笔谈》二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梦溪笔谈》二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梦溪笔谈二则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 授课教师 大学语文 吴亚亚 授课序次 专业班级 15高职财会1、2班,15高职护理3、4班 授课类型 新授课 授课学时 4 授课题目 第五单元 21.梦溪笔谈二则 1.学习两篇短文中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了解梦溪笔谈的基本情况和学术价值; 教学目的3. 学习雷震,体会作者对未知事物的探究精神,学习正午牡丹,4. 培养对古籍中的科学记载大胆质疑的精神。 与要求 感受作者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字词,重点语句的翻译; 2探究沈括对雷震的评价的错误。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 与手段 大学语文

2、主编:王荣生、吕志敏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使用教材 教材:及参考书 中国文学史 主编:袁行霈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历代文学作品选主编:朱东润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 案 续 页 教 学 内 容 一、新课导入: 那“千古不灭的科技巨星”沈括正在向我们招手当我们打开他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宝,光辉夺目,粲然辉煌。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让我们走进它的迷人世界。 二、作者简介: 沈括(1031一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曾参加王安石变法,晚年致力于总结学术

3、领域中的知识经验,撰写梦溪笔谈26卷。内容涉及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方面知识。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如毕昇发明活字版印刷术等。社会历史现象部分,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于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所反映,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翔实记载。今人有梦溪笔谈校证。 三、文体知识: 古代的笔记,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魏晋到明清的笔记,大致可分三类: (1)小说故

4、事:小说故事又可分为“志人”及“志怪”二大类。“志人”者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志怪”者如晋干宝搜神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 (2)历史琐闻:以记录历史事件、掌故,或文献的杂录丛谈为主。例如晋人托汉刘歆著的西京杂记等。 (3)考据辨证:为涉及研究、论辨及考据性质的读书随笔或札记。例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清顾炎武日知录、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清孙诒让札选。 笔记以“杂”著称,一书之中往往兼有各类,难以严格划分。例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为追踪晋宋的志怪小说而间杂考辨。 辅助手段 时间分配 四、关于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六卷,分为十七门,依次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

5、、人事、官政、机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补笔谈三卷,包括上述内容中十一门。续笔谈一卷,不分门。全书共六百零九条,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在这些条目中,属于人文科学例如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音乐等方面的,约占全部条目的18;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约占总数的36,其余的则为人事资料、军事、法律及杂闻轶事等约占全书的46。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

6、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五、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自读课本,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然后分组交流,通过合作学习扫清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须注意两点:由学生逐句翻译; 雷震:内侍李舜举家曾被暴雷所震。他家堂屋的西头房间,有雷火从窗户冒出,赫然蹿出于房檐之上,家里人以为堂屋已被烧了,都跑出去躲避。及暴雷停止,那间房子却宛然如故,只是墙壁和窗纸都变黑了。屋内有一个木架,其中杂七杂八地存放着各种器物,那些有银饰的漆器,银饰全都熔化流到了地上,漆器却不见被烤焦

7、。有一口宝刀,极为刚硬,就在刀鞘里被熔化为铁汁,而刀鞘也俨然完好无损。人们通常必定会认为,雷火为害当先焚草木,然后才熔化金石;而现在却是金石都被熔化,草木反而无一被毁,这不是人之常情所能推测的。佛书上说“龙火得水会更炽烈,人火得水则会熄灭”,这话确有启发。人只不过了解人世间的事情罢了,人世间之外,无穷无尽的事理又有何极限?欲以区区人世间的知识和情理,去追根究底地测量终极的启发,不是太难了吗? 正午牡丹: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古画,画面上是一丛牡丹,牡丹下蹲着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优劣。丞相吴育是欧阳修的亲家,他看到这幅古画后说:“这是正午的牡丹。根据什么来辨别它呢?画中的牡丹张口开放,但颜色

8、干燥,这恰是花在正午阳光照射下的样子;猫的瞳孔缩成一条线,这就是正午时猫的眼睛。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心是聚拢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瞳孔在早晨和晚上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瞳孔就渐渐变得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这也是善于研究古人笔下的意境啊! 学生归纳重点的文言知识。 见“参考译文”。 六、研讨雷震问题: 要求:快速阅读课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述各段重点,归纳本文的结构思路,概括文章主旨。 文章思路 雷震如实地记录了一次雷击的现象和后果。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详尽描述了“暴雷所震”的经过和结果。 第二部分:作者对这次雷震现象的评价。

9、重难点问题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生动记述雷震过程的? 第一层,写雷震过程。先写雷火运行的地点、轨迹,“自窗间出,赫然出檐”,“赫然”意思是“光彩鲜明的样子,多指红色”,用词十分生动,形象描绘出雷火的颜色;接下来写人们的反应“皆出避之”,间接写出了雷震的震撼性。第二层从三个方面写雷震后的结果:其舍宛然,墙壁、窗纸皆黔;银悉镕流在地,漆器曾不焦灼;刀室中镕为汁,而室亦俨然。 问题二:根据掌握的物理知识,解释雷震中的现象。 本则笔记描述了一次暴雷袭击现象。在雷击中,金属器具都销熔为液体,而非金属器具却能完好无损。他观察到金属这种导电体为强大的雷电流所熔化,而不导电的绝缘体却安然无损。 一般来说,带有负

10、电荷的云层接近地面时,会使地面产生感应正电荷。当电位差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发生放电现象,放出大量的热能和光能,这就是雷击。同时,高电压放电可以生成高频交变磁场,处在电磁场内的金属会产生强大的涡电流,足以使金属熔化;而非导体则不会产生涡电流,因而“曾不焦灼”。其原理和现代工业中用来熔炼金属的高频感应电炉相似。 问题三:沈括对雷震的评价有何错误? 他却用佛经上的话把矛盾归结为“龙火”与“人火”的区别,引出了人类不能“穷测至理”的结论,这种认识上的“不可知论”显然是错误的。 七、研讨正午牡丹问题: 要求:快速阅读课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述各段重点,归纳本文的结构思路,概括

11、文章主旨。 文章思路 正午牡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全文第一句,写欧阳公修看不出画的妙处。 第二部分:丞相吴育陈述这幅画的妙处。 第三部分:全文最后一句,作者的评价和感叹。 重难点问题 问题一:吴育根据什么断定画中是正午牡丹? 以图画之中牡丹花朵的色泽、大小与猫的眼睛共同反映绘画的时间。文中的吴公根据两条线索判断图中所画为正午牡丹:画中牡丹的花瓣张口开放,显得涣散无力;猫眼的黑睛如线。 问题二:正午牡丹给我们什么启示? 从画家的角度看,除了本身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还必须善于观察才能逼真地表现生活;从赏画者的角度来看,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拥有一双识别真假的慧眼;从总体上看,无论作什么事,细致地观察,丰富地积累,用心地琢磨,是你成为行家里手的必要前提。 教 案 末 页 雷震如实地记录了一次雷击的现象和后果。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详尽描述了“暴雷所震”的经过和结果。第二部分:教学 小结 作者对这次雷震现象的评价。 思考题 及 作业题 1.将两篇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课外阅读梦溪笔谈。 教学 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